晶狀體壞了可以自己再生,視網膜壞了可以人工重建……眼科領域「科幻照進現實」

錢江晚報 發佈 2024-05-08T02:04:38.786349+00:00

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曹露婷45歲的媒體人朱朱右眼提前老化,接受了白內障摘除及晶體置換手術;年近五旬的運動達人伊老師雖深受老花眼困擾,但白內障程度較輕,陷於治療與放任的糾結;高強度用眼的阿源患有嚴重的乾眼症,常狂滴眼藥水卻收效甚微……據悉,中國有7億人面臨用眼危機,近視低齡化、老年

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曹露婷

45歲的媒體人朱朱右眼提前老化,接受了白內障摘除及晶體置換手術;

年近五旬的運動達人伊老師雖深受老花眼困擾,但白內障程度較輕,陷於治療與放任的糾結;

高強度用眼的阿源患有嚴重的乾眼症,常狂滴眼藥水卻收效甚微……

據悉,中國有7億人面臨用眼危機,近視低齡化、老年眼病年輕化等現象越來越嚴重。

新的一年,你的眼睛還好嗎?

關注眼健康,追求高清視覺。這一年,眼科領域有哪些值得老百姓振奮的研究?2月17日,潮新聞記者在浙江大學眼科醫院、浙大二院眼科中心的學科發展大會上獲悉,許多致盲性眼病的診治也有了更多意想不到的進展:眼內再生晶狀體、人工視網膜重建、眼表慢病新藥研究……

科幻照進現實,並非不可能。

學科發展大會,醫院供圖

得了白內障,晶狀體渾濁了

想辦法在眼內「重新長一個」

據《2021-2022年度全球眼健康調研報告》顯示,白內障是目前世界首位致盲眼病,60~89歲的老年人白內障發病率約為80%。

目前全世界有超過 1200 萬人因白內障而失明,9500 萬人因白內障而視力受損。

要防盲,主流辦法是做白內障手術:將渾濁的晶狀體摘除,換上一個全新的人工晶體。然而,這樣就能自如看世界了嗎?

答案是並不圓滿的。

「人眼晶狀體擁有生物學功能,通俗地講是富有彈性,看不同距離時,可以變得更凸或更扁,使大腦成像保持清晰。人工晶體僅能通過單個焦點或多個焦點的設計去看清特定距離的物體,無法滿足更多高清視物的需求。另外,人工晶體的生物相容性始終也無法與自然晶體相比。」陳心怡醫生介紹。

陳心怡醫生在為患者做檢查,醫院供圖

希望保持生物活性,如果換個思路,在眼內「重新長一個晶狀體」呢?

這看似異想天開,姚克教授團隊卻做出來了:經歷多次嘗試,團隊選擇胚胎幹細胞在體外定向分化,再與新型載體材料混合在一起,同時利用改良的白內障手術撕囊技術,將撕囊口改進為一個小洞,把混合物質注入眼內。其與囊袋內的晶狀體上皮細胞互相作用,實現了近乎完全的晶狀體原位再生。

第一批動物實驗觀察至80多周時,這枚再生晶狀體的厚度至少達到對側眼睛的85%,展現出天然晶狀體的雙凸形狀,還具有良好的放大特性。截至目前,在術後3年的時間裡持續保持透明,也是目前全球迄今為止報導的透明度、厚度、形狀和屈光度與天然晶狀體最類似的再生晶狀體。

「這顛覆了主流的白內障治療方向,是一個具有重大意義的發現。」陳心怡醫生表示,儘管研究的成功距離臨床應用和推廣還有很大一段路要走,但若一個器官或者組織可以被完全定製,將是人類醫學史上里程碑式的進步。

眼底感光細胞「凋亡」了

植入一個「人工視網膜」

眼底病,常常與「致盲、失明」聯繫在一起,這也是眼科亟待尋求有效治療方案的領域之一。

浙江大學眼科醫院、浙大二院眼科中心玻璃體視網膜科王瑤主任醫師專攻各類玻璃體視網膜疾病十餘年,對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視網膜脫離、黃斑疾病等各種眼底疾病具有豐富的臨床診療經驗。「但在臨床上,我們還是會遇到一些治療難度極大的眼底病,例如視網膜色素變性。」

王瑤醫生在做眼科手術,醫院供圖

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遺傳性視網膜疾病,全球發病率為4000分之一。患者光感受器出現退行性變直至發展到不可逆的光感受器死亡,相當於照相機的底片無法發揮感光功能,最終導致患者失明。

王瑤接診過一位年輕視網膜色素變性患者只有29歲,是家裡的頂樑柱。起初,他晚上看不清東西,沒將夜盲當回事。時間一久,白天視力也下降得厲害,嚴重影響正常生活和工作。結合臨床表現及基因檢測結果,他被確診為視網膜色素變性。

目前值得期待的治療方案包括基因治療、細胞替代療法、人工視網膜等,其目的都在於恢復「照相機底片」的感光功能。「世界上已有針對這類疾病的基因治療方案,但僅針對幾個特定的基因型,還遠未達到完全覆蓋。」

據悉,2023年復旦大學團隊成功研發新一代納米人工光感受器,在失明小鼠和非人靈長類模型上實現視覺功能修復。

這是否意味著人類可以攻克這個致盲眼病?

王瑤認為,人工視網膜是一個直面發病部位的治療方向,將「人工光感受器」以手術方式植入到眼球後極部,替代已經死亡的光感受器細胞來發揮感光作用。「目前,已有兩例患者進入人工視網膜臨床試驗,這是非常鼓舞人心的嘗試,期盼其結果能帶給我們更多的驚喜。」

破「門」而入,擊穿「盔甲」

大哥眼內的真菌終於被清除

遇到眼睛畏光、流淚、紅腫,也許並非視疲勞或乾眼這麼簡單,還可能是真菌性角膜炎。

據相關統計顯示,真菌性角膜炎占感染性角膜病致病原因的首位(約34.8%--61.9%),起病緩慢、病程長、易反覆,嚴重的可引起角膜穿孔甚至失明。

57歲的張大哥(化性)左眼不慎被農作物割傷眼睛,視力下降一周,角膜水腫,眼內積膿。然而,經過一個月抗真菌治療後,他的情況並無好轉。

目前,市場上抗真菌的廣譜商品化抗生素眼藥水只有一種,且對於不同類型的真菌,其治療效果比較參差。研發出更有效的藥物,成為浙江大學附屬二院眼科中心雙聘研究員周民團隊和姚克教授團隊希望攻克的臨床難題。

「真菌的細胞壁就相當於是個盔甲,守護著真菌內部結構,而微生物感染過程中還有一個攔路虎——具有三維結構的生物膜阻擋藥物,像小房子般存在於微生物群體。如果不能破門和擊穿盔甲,藥物就難以作用到相關靶點。」葉洋是浙大二院眼科中心的博士生,他與浙江大學轉化醫學研究院博士生何健投入相關研究,最終研發出一種新型可視化銅源異質結納米眼用凝膠。

葉洋醫生在做實驗,醫院供圖

何謂可視化?即在OCT(光學相干層析掃描成像)/PA(光聲)雙模影像下,醫生能夠精準監控藥物的滯留時間及疾病治療情況,例如精確給藥量、檢測角膜恢復程度、監控新生血管生長等。

因深受角膜炎困擾,張大哥決定參加「銅源眼用凝膠難治性角膜治療」臨床試驗。兩次用藥聯合基礎抗生素治療2周後,他左眼的感染情況得到有效控制:角膜水腫消退,結膜充血水腫也消失了,視力還恢復到0.6。

「針對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療,這種凝膠真的大有可為。此外,目前也已出現融合前沿技術的多功能水凝膠眼用製劑,有望作為相關創新藥物及載體,能夠為更多炎症性眼病帶去新的治療希望,這都是非常讓人振奮的。」葉洋說。

「轉載請註明出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