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聲「惠」言:納武單抗新輔助治療可切除肺癌的5年隨訪結果

腫瘤瞭望 發佈 2024-04-09T06:44:37.380137+00:00

為了幫助臨床醫生深入、全面掌握該領域重磅進展,《腫瘤瞭望》攜手上海市胸科醫院呼吸內科主任鍾華教授及韓寶惠教授,聯手打造臨床進展系列推送——「鍾」聲「惠」言。

「鍾」聲「惠」言 系列第9期:納武單抗新輔助治療可切除肺癌的5年隨訪結果


現代腫瘤學的發展為肺癌的治療提供了多種突破性的治療手段,肺癌也成為更新最為迅速的實體瘤之一。為了幫助臨床醫生深入、全面掌握該領域重磅進展,《腫瘤瞭望》攜手上海市胸科醫院呼吸內科主任鍾華教授及韓寶惠教授,聯手打造臨床進展系列推送——「鍾」聲「惠」言。通過對高質量肺癌領域臨床研究的解讀,以促進臨床診療實踐的提高。第9期,兩位教授為大家帶來「納武單抗新輔助治療可切除肺癌的5年隨訪結果」的解讀,全文已經於近期發表於《Clinical Cancer Research》雜誌。



研究摘要

研究目的:針對PD-1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新輔助治療可切除的NSCLC患者展示了良好的前景。前期我們報導了新輔助納武單抗治療可切除NSCLC患者的數據,發現這一治療手段安全且具有令人鼓舞的主要病理學緩解(MPR)。我們報導了本研究隨訪5年的數據。據我們所知,這是該領域目前最長的隨訪結果。

研究方法:這是一項單臂臨床研究,納入I-IIIa期NSCLC患者,患者在手術前接受3mg/kg、共計4周期的納武單抗治療。計算患者5年RFS率、OS率並評估與MPR與PD-L1表達的關係。

研究結果:經過中位63個月的隨訪後,患者的5年RFS率和5年OS率分別為60%和80%。達到MPR及PD-L1≥1%的患者具有更好的RFS的趨勢,HR分別為0.61(95%CI,0.15-2.44)和0.36(95%CI,0.07-1.85)。隨訪5年的時候,9例評估為MPR的患者,8例患者仍然存活且未出現疾病復發。評估為MPR的患者未出現腫瘤相關的死亡事件,與此相反,評估為非MPR的11例患者,6例出現疾病復發,3例患者死亡。

研究結論:接受新輔助單藥納武單抗治療的可切除NSCLC患者,5年臨床預後較歷史對照數據更好。MPR及PD-L1表達陽性可能與較好的RFS有關,但樣本含量較小,難以得出確認性結論。


研究解讀

韓寶惠教授:新輔助免疫治療代表了當前可手術患者或潛在可手術患者一種前沿的治療模式,目前已經衍生出來了多種不同的治療模式,包括免疫單藥以及在此基礎上聯合化療或聯合免疫組成的治療策略。單藥免疫的新輔助治療整體MPR在18%-45%之間,而進一步聯合化療可將MPR提高至85%左右,完全病理學緩解率也有進一步提高,因此,對於可手術的患者,新輔助免疫聯合化療相較於單純化療,可顯著改善患者預後,為這部分患者建立了一種新的治療策略。我們團隊近期在JAMA Oncology雜誌也剛剛發表了一篇文章,針對目前新輔助治療應用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了討論。在實際的臨床工作中,選擇合適的患者進行合理的干預非常重要,在這期間,需要密切評估患者接受手術治療帶來的風險及相應獲益,選擇恰當的手術時機,並根據患者手術後的病理給予個體化治療。雖然新輔助治療領域取得一些研究進展,但是,目前多數研究結果並未提供超過5年的隨訪數據,這一數據是隨訪時間最長的結果。需要注意的是,研究樣本含量較小,且在單藥治療領域屬於較為理想的數據,研究結論還需要其他長期隨訪結果的支持。


鍾華教授:從本研究首次數據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雜誌》開始,新輔助免疫治療短短5、6年的時間便積累了眾多的循證醫學數據,同時也出現了不同的模式,這些研究數據解決了一些臨床問題,但也提出了更多的問題,其中之一就是目前的新輔助免疫治療缺乏長期隨訪數據的支持,該研究公布的長期隨訪數據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一領域缺乏長期隨訪結果的空白,不過稍顯遺憾的是,這一研究樣本含量較少,只能提供一些線索。目前,關於新輔助治療,還存在很多需要解答的問題,包括標誌物的選擇、適宜人群的識別、治療策略的優化、主要研究終點的合理性等。在這一研究中,PD-L1表達超過1%的患者,接受新輔助免疫治療似乎具有更好的療效,但是部分研究數據也發現,免疫治療的短期療效如MPR等與患者的PD-L1表達水平無關。此外,臨床還需要留意的一個問題是影像評估和病理評估的不一致性。例如,在NADIM研究中,分別有33%和73%的影像評估為SD及PR的患者,最終評估為病理學完全緩解,因此,如何避免這種不一致性給患者帶來不良影響值得進一步討論。隨著更多的靶點被陸續發現,針對PD-1與TIGIT、LAG-3、TIM-3等組成的雙抗、三抗等也已經開始了在新輔助治療領域的探索,有望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高患者的療效


參考文獻:

DOI:10.1158/1078-0432.CCR-22-2994


上海市領軍人才、上海交通大學附屬胸科醫院呼吸內科名譽主任

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

藥物臨床試驗機構主任,國務院津貼獲得者

中國抗癌協會肺癌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國抗癌協會臨床腫瘤學協作專業委員會CSCO執行委員

CSCO腫瘤血管靶向專委會主任委員

衛生部呼吸內鏡培訓基地主任

中國醫師學會腫瘤專委會常委

中華醫學生物免疫學會副會長

中華醫學生物免疫學會腫瘤學分會主任委員

上海市醫學會腫瘤靶向分子專委會副主任委員

上海市抗癌協會第八屆理事會副理事長

上海市醫師協會呼吸內科醫師分委會副會長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胸科醫院呼吸內科主任

主任醫師

博士研究生導師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評審專家

中華醫學會生物免疫學會理事會 理事

CSCO非小細胞肺癌 委員

上海市抗癌協會第八屆理事會 理事

上海市醫學會腫瘤靶向分子專科分會 委員兼秘書

中國臨床腫瘤協會會員

美國腫瘤臨床協會會員等學術職務

以美國匹茲堡大學訪問學者身份從事肺癌免疫治療的基礎研究和轉化研究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上海市科委課題4項,國家科技部重點專項子課題1項,市級醫院新興前沿技術聯合攻關項目1項

多次獲得:

中華醫學科技獎/二等獎、上海市抗癌科技獎、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研究型醫師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