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盤點丨青光眼領域的學術進展,您有沒有錯過這些熱點?

國際眼科時訊 發佈 2024-04-10T10:31:03.846297+00:00

編者按:青光眼是世界上首位不可逆性致盲眼病,也是國際上眼科學者孜孜不倦努力攻克的眼科難題。對於青光眼,早篩查、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的原則再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編者按:青光眼是世界上首位不可逆性致盲眼病,也是國際上眼科學者孜孜不倦努力攻克的眼科難題。對於青光眼,早篩查、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的原則再怎麼強調都不為過。隨著人們對其認知的深入、手術技術的進步、藥物治療的升級,青光眼患者的診治和管理趨於更加完善,預防和治療的理念、策略及技術等多方面的變革均為患者獲得更佳的預後打下堅實的基礎。2022年,青光眼領域有哪些熱點引人入勝,有哪些前沿值得探索,青光眼領域熱文TOP5,帶您一起回顧年度精彩。

TOP1

梁遠波教授:我國創新的穿透性粘小管成形術治療青光眼的新研究

2005年,Robert Stegman教授首次提出了用縫線擴張Schlemm’s管的技術,創造了一種稱為粘小管成形術的新手術方式並應用於臨床。2007年至今,粘小管成形術已成為青光眼研究的熱點。我國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眼視光醫院梁遠波教授長期從事這一方面研究,其研發的穿透性粘小管成形術已獲得美國專利。近期,梁教授在COA2021會議上,比較了穿透性粘小管成形術和傳統粘小管成形術治療開角型青光眼的療效,發現穿透性粘小管成形術具有更好的降眼壓療效和更高的手術成功率,《國際眼科時訊》為大家獻上該團隊的最新進展,以饗讀者。

TOP2

瞳孔派上大用處,只需10秒,即可測試是否存在青光眼風險!

青光眼是導致不可逆視野喪失的主要原因,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對於預防青光眼導致的失明極其重要。由澳大利亞墨爾本RMIT大學領導的工程師和眼科醫生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新穎、有趣的青光眼檢測技術,通過紅外傳感器監測眼球運動,可在幾秒鐘內產生準確的結果,實現青光眼的早期檢測。

TOP3

原慧萍教授:吐故納新,敘閉角型青光眼手術治療的新選擇

閉角型青光眼是一種需要手術治療的疾病,其治療目標是以可持續的成本促進患者視覺功能和生活質量的提高。以往手術方式存在術後併發症較多,特別是傳統濾過手術不能提供穩定的屈光狀態,因此難以達到目前的青光眼治療目標。隨著科技的發展,現已逐漸開創出更為先進的新型微創治療方式,如手術更微創、多種手術方式的靈活聯合、更為安全有效且併發症較少等,同時也更個性化。第15屆中國醫師協會眼科醫師分會年會上,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的原慧萍教授分享了有關閉角型青光眼手術治療的新選擇,《國際眼科時訊》與您共饗最新內容。

TOP4

孫興懷教授:重視青光眼的早期診斷,願天下無盲(上)

我國約有2/3青光眼患者在確診青光眼時已是中晚期,而青光眼造成的視神經損傷和視力損失無法逆轉,故青光眼的早期篩查和診斷對於保持視力至關重要。目前,視野檢查是青光眼診斷的金標準。2022年北京醫師協會眼科專科醫師分會年會上,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孫興懷教授帶來了題為《視野檢查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精彩報告,《國際眼科時訊》特邀孫教授對青光眼的檢查、診斷、治療等多方面問題進行詳細剖析,和大家一起探討青光眼的熱點、難點問題。

TOP5

張純教授點評:為何建議將OCTA納入青光眼管理?這些理由足以說明一切

光相干斷層掃描血管成像(OCTA)是一種高效、無創、能夠定量評估血流情況的新型檢查手段,具有無需造影劑、高解析度、檢查快捷、三維成像等優勢,在視網膜靜脈阻塞、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脈絡膜新生血管、青光眼視神經損傷及視神經疾病等領域應用潛力巨大。目前國際眼科學者不斷致力於探索OCTA在眼科領域的創新發現,藉此希望提升疾病的診療水平、改善疾病的管理。2022年AAO會議上,來自美國加州大學Shiley 眼科研究所Robert N Weinreb教授,通過列舉一項項親證的臨床研究,就「為何要將OCTA納入青光眼管理」闡述了幾點理由。《國際眼科時訊》特別邀請到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眼科張純教授,就OCTA納入青光眼管理的循證依據進行了權威點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