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四大奔臣,三人至今跪在諸葛瞻墓前,最後一人被贊為社稷之臣

老夫從不吹牛 發佈 2024-04-11T14:29:33.186631+00:00

可是在亂世則不一樣了,三國時期的曹操發布《求賢令》,唯才是舉,哪怕「負污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的人才,他依舊能予以重用。

三國降將

在太平盛世,人們常講「德才兼備」,甚至有時候對品德好的人的讚譽更勝過有才能的人。

可是在亂世則不一樣了,三國時期的曹操發布《求賢令》,唯才是舉,哪怕負污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的人才,他依舊能予以重用。


比曹操更早的發布求賢令的是戰國時期秦國君主秦孝公,為了制霸天下,首次發布了《求賢令》,商鞅就是在這個背景下投靠秦國,為秦國帶來了富國強兵的商鞅變法。

因為亂世情況複雜,所以在盛世人人唾棄的「叛徒」、「降將」,在戰亂年代卻有可能混得風生水起。

當然,降將與降將其實也是不一樣的,因為投降的原因不同,大體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無愧於心!

有些武將,哪怕做了降將,依舊可以無愧於心,甚至能青史留名,因為他們的投降算不上背主,大部分都是隨著侍奉的主君一起投降,或者主君已死。

比如蜀漢的黃忠,原本是長沙太守韓玄麾下部將,隨著韓玄一起向劉備投降;


又比如曹魏的張遼,雖然是呂布麾下部將,但是在呂布死後,他也沒有必要非得為呂布殉節。

黃忠、張遼這種降將在三國時期數不勝數,就不多說了。

第二類:情有可原!

不同於第一種已經失去效忠的主公,或者隨主公一起投降的武將,第二種則是主公尚在,自己被俘,或者身不由己的情況下投降。

比如于禁、張郃、廖化、龐德、姜維等人。

于禁、姜維都是兵敗被俘,這才無奈之下投降。


龐德是跟隨的馬超拋棄了他,本來帶著他一起投靠了張魯,所以馬超再次投靠劉備之時,龐德就沒有跟隨了,也算是情有可原。

張郃的情況比較複雜,兵敗之後並沒有被俘,卻投降了曹操,其實介於第二類和第三類之間。

第三類:一己之私!

相比起前兩類情有可原,第三種就純粹是自私自利,為了一己私慾而賣主求榮了。

比較典型的例子有呂布、韓綜、宋憲、魏續、孟達、夏侯霸等人。

呂布不用多說,韓綜是韓當之子,卻因為淫亂而叛吳投魏,宋憲、魏續等人身為呂布麾下武將,卻賣主求榮,跟主子一樣貨色。


武將中以呂布為首,文臣中也有幾個比較著名的人,那就是張松、法正。

公元241年,蜀漢大臣楊戲著了一篇《季漢輔臣贊》,讚揚蜀漢開國以來的文臣武將,基本上網羅了此前所有有名的文臣武將。

而在這篇贊文最後,卻寫了這麼一句話,與前面所有讚詞格格不入,因為這是批判四位叛臣的。

《季漢輔臣贊》:「古之奔臣,禮有來逼,怨興司官,不顧大德。靡自匡救,倍成奔北,自絕於人,作笑二國。」——贊糜芳、士仁、郝普、潘濬。

他所謂的「奔臣」分別是哪幾位呢?

糜芳、士仁

糜芳是劉備的小舅子,糜竺之弟。


糜家原本是徐州巨富,劉備入徐州之後,糜芳與兄長糜竺一起追隨劉備,不僅將妹妹嫁給了劉備,還獻上了億萬家財。

可惜,劉備沒能守住徐州,數次被奪,糜家兄弟二人不得不跟隨劉備顛沛流離,這一跑就是近二十年。

期間,劉備數次逃亡,也曾與糜家兄弟走散,糜竺、糜芳二人還被曹操分別任命為一郡太守,但是二人都沒有背棄劉備,最終都再次與劉備匯合。

直到劉備入蜀,終於有了自己的霸業之基後,為了投桃報李,便將糜竺封為安漢將軍,位列劉備屬下眾臣之首。

而糜芳,則被留在荊州,領南郡太守一職,屯兵江陵,輔佐關羽

這個南郡太守一職,別看不起眼,在當時可是地位非凡 。

荊州一共有七個郡,分別是南陽、南郡、江夏、長沙、武陵、零陵、桂陽。


其中後面四個又稱荊南四郡,非常貧瘠,合起來還比不上南郡、南陽之中的一個。

南陽、南郡是最富庶的地方,南陽在曹操手中,而「劉備借荊州」,說的就是南郡

赤壁之戰後,劉備藉機攻占了荊南四郡,但都是貧瘠之地,只能以武陵的公安為治所,從孫權手中借取南郡之後,這才將治所搬到江陵,勉強有了一州州牧的氣派。

可見,南郡太守之位,不僅在荊州,對整個蜀漢來說,位置都是舉足輕重的,也正因為如此,劉備才讓小舅子糜芳駐軍在此。

可是,沒想到的是,關羽北伐襄樊之時,糜芳卻開城投降了。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公元219年,關羽北伐,命南郡太守糜芳、屯駐公安的將軍士仁(《三國演義》中做傅士仁,《三國志》中作士仁)準備糧草,二人沒有完成任務,便被關羽一陣臭罵,並揚言回來再處置二人。

自羽之出軍,芳、仁供給軍資,不悉相救。羽言"還當治之",芳、仁咸懷懼不安。——《三國志·關羽傳》

自呂布死後,關羽便視世間之人皆為「插標賣首之輩」,對荊州系的官員也傲慢無禮,所有人幾乎都被他得罪了個遍,當然包括五個郡的郡守。


所以,在呂蒙襲取荊州之時,士仁第一個開城投降,做了叛徒。

本來糜芳開始還是打算據城堅守的,但是看到士仁開城投降之後,也在他的勸諫下投降了東吳,最終導致關羽兵敗身死,連累他的哥哥糜竺也無地自容,不久便病逝於成都。

糜芳投降之後便後悔了,因為降將的身份,在東吳備受歧視。

東吳第一大噴子虞翻,就曾噴的他無地自容。

起因是有一次糜芳的船與虞翻的船相遇,糜芳船大人多,麾下士兵便讓虞翻避讓軍隊 ,虞翻當場罵道:「獻出蜀國兩座城池的降將,還有什麼臉稱將軍?」

糜芳自知理虧,不敢應答,只好將船上的窗戶全部關上,掩耳盜鈴,並吩咐士兵主動避讓虞翻所搭乘的船隻。

沒想到,虞翻還是沒放過他。


有一次,虞翻搭車經過糜芳的營地,軍營大門關閉,虞翻的車馬過不去,他便再次開罵:「該打開的門不開,不該開的大門打開(諷刺曾經的南郡),哪有這樣做事的?」

糜芳羞愧,不得不令士兵專程為他打開軍營大門,讓他從軍營中穿過。

可想而知,糜芳投降之後,心中必然是悔不當初,可是一切偶讀已經遲了。

郝普

郝普曾兩次叛蜀投吳,卻又是唯一一個曾抵抗過東吳的荊州太守。

前面說了,自劉備借荊州之後,他手中就有了五個郡,郝普便是零陵太守。

公元215年,劉備奪取益州之後,孫權便讓劉備歸還南郡,劉備自然是拒不歸還,於是孫權大怒之下,派呂蒙攻打荊南四郡。


呂蒙傳檄長沙、桂陽,二郡太守望風而降,惟有零陵太守郝普守城不降。

此時,遠在成都的劉備聞訊,匆匆率領大軍從蜀郡趕到公安,準備爭奪三郡,並下令關羽發兵。

就在呂蒙圍攻零陵而不下的時候他,他也得到了劉備出兵增援的消息,他知道,若是郝普一意堅守,待劉備大軍到來,恐怕難以拿下零陵,於是他決定以計取。

他找到了郝普的好友鄧玄之,讓鄧玄之轉告郝普,就說關羽已經被孫權親率大軍攔截,根本無力增援,而東吳正在調遣大軍,即將趕來。

若是郝普再不投降,一旦城下,恐怕家破人亡!

當鄧玄之將消息傳給郝普之後,郝普因為一直沒有得到荊州都督關羽的消息,便信以為真,以為關羽真的被圍住了,於是開城投降。

雖然郝普最終還是投降了,但是在呂蒙兩次攻打荊州之時,劉備所屬荊州的五郡之中,唯有郝普才是真正抵抗過吳兵的太守

另外四郡都是不費一兵一卒便開城投降,與他們相比,郝普又似乎是好了很多。

難道這就是「矮個子裡拔高個」?或者說,在同行的襯托下,他反而成了MVP


投降之後,呂蒙不知道出於何意,又將劉備出兵至公安的消息告訴了他,讓郝普頓時慚恨入地」,卻已經覆水難收。

正當劉備準備收復荊南三郡的時候,曹操又出兵攻打漢中,劉備無奈之下,只能與孫權講和,雙方以湘水為界,重訂盟約

而零陵位於湘水以西,被孫權還給了劉備,包括零陵太守郝普。

4年後,呂蒙再次奪取荊州,荊州失陷之後,郝普又一次淪為東吳的俘虜,並投降東吳。

不過,郝普在東吳的日子過得可比同樣是降將的糜芳好多了,他在吳國最終官至廷尉,若不是陷入廷尉監隱蕃謀叛一事,恐怕在東吳還能善終。

潘濬(音jun)

潘濬是蜀漢第二相蔣琬的表弟,在劉備入荊州之後出仕於蜀漢,劉備入蜀之後,留在荊州,輔佐關羽。


可是,潘濬與糜芳等人,在關羽的眼中並無不同,都是「插標賣首之輩爾」,所以與關羽也不合。

先主入蜀,以為荊州治中,典留州事,亦與關羽不穆。孫權襲羽,遂入吳。普至廷尉,濬至太常,封侯。——《三國志·楊戲傳》

關羽失荊州之後,潘濬與廖化、郝普等人一起做了吳國的俘虜,順勢投降東吳。

不過與二人不同的是,潘濬出身顯赫,又是大儒宋忠之弟子,在東吳頗受重視,至少大噴子虞翻並沒有向噴于禁、糜芳一樣噴潘濬。


潘濬在東吳官至太常,被封為劉陽侯。

東吳丞相步騭曾將潘睿與顧雍、陸遜相比,稱讚三人為「社稷之臣」,其地位可見一斑。

步騭:「丞相顧雍、上大將軍陸遜、太常潘濬,憂深責重,志在謁誠,夙夜兢兢,寢食不寧,念欲安國利民,建久長之計,可謂心膂股肱,社稷之臣矣。」

「四大奔臣」與「蜀漢三叛」

公元263年,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孫子諸葛尚為了抵抗鄧艾的進攻,雙雙戰死於綿竹。

後人在綿竹建立諸葛雙忠祠,紀念諸葛瞻父子二人,與成都武侯祠遙遙相對,留下「三世忠貞」的佳話。

為了與襯托諸葛父子的忠貞,後人在諸葛雙忠祠前立下了三座跪像,分別是糜芳、傅士仁,以及郝普

在楊戲的《季漢輔臣贊》中,楊戲將糜芳、士仁、郝普、潘睿一起贊為「四大奔臣」,在他的眼中,這四人都是背漢投吳,並無二致。

為什麼跪像中沒有潘濬呢?為何潘濬在東吳的待遇與這三人又有如此天差地別呢?

其實,他們四人的投降,在本質上還是有差別的。

就如開篇分析的一樣,潘濬只是一地屬官,在東吳奪取荊州之後,他以俘虜的身份投降東吳,算不算得上無愧於心不好說,但是絕對是情有可原之列

可是另外三人就不同了,開城投降,無論在哪裡,都是令人唾棄的,任你有千萬般理由,不戰而降都會遺臭萬年!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