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剖析:以色列這個「朋友」,到底可交不可交?

歷史時光鑑 發佈 2024-04-26T19:42:25.909448+00:00

以色列這個「朋友」,到底可交不可交?相比這些,有一個標籤更被人廣為熟知,那就是「美國在中東的代理人」。

以色列這個「朋友」,到底可交不可交?

提起以色列,你會想起什麼?精明的商人、虔誠的信徒、還是世界三大情報機關之一的摩薩德?相比這些,有一個標籤更被人廣為熟知,那就是「美國在中東的代理人」。

以色列和美國「鐵桿盟友」的關係路人皆知,但近年來,以美關係開始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似乎沒以前那麼「鐵」了。以色列已經開始重新掂量自己與中國的關係,反思與美國走得太近,是不是一種錯誤?

那問題來了:

以色列為何想要從美國的掌控中脫離開來?以色列跟中國關係到底如何,是好是壞?今天我就來跟大家聊一聊這個問題,簡單粗暴,只求秒懂。


  • 【美國無法掌控的刀】

通過發動代理人戰爭「犧牲他國」,是美國謀求霸權的老伎倆了。

套路我們都很熟悉,大抵就是美國四處煽風點火、拱火燒油,利用軍事威懾在其他國家扶持親美政府,進而安插自己的勢力,共同打擊反對美國的國家。

而以色列,就正是典型被美國一手扶持起來的國家。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建國。結果第二天就遭到了多個阿拉伯國家的宣戰,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在美國的支援下,以色列勉強撐了過來。

之後的幾次中東戰爭中,也基本都是圍繞以色列展開,也都是以色列獲勝。面對阿拉伯國家的幾次失敗,以色列從此多了一個稱號——「一顆讓中東永無寧日的釘子」。

縱觀世界歷史,猶太人一直不算是一個討喜的民族。以色列能夠存在,本質原因還在於美國。因為美國需要一個中東的代理人,需要以色列一直攪動中東這趟渾水。

到這裡,以色列算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工具國」。

但再依賴「大哥」的小弟也有不聽話的時候,以色列更是藏了一身反骨。

第一次著名的反骨事件,發生在紐約的聯合國大樓里。

將時間拉回至1971年10月25日,這一天,聯合國將要做出一項重大決定——關於恢復中國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投票。

這次投票的難度可想而知,當時,幾乎所有跟美國交好的國家都跟著美國投了反對票。然而在唱票環節中,以色列出乎意料地投出了贊成票。

這一刻,美國陰沉著的臉色更加難看了。

後來很多人認為,這是以色列嘗試與中國建立關係的第一次溝通。

這個舉動,也把美國氣的夠嗆。不過在那個年代,以色列提出的原因也有幾分合理性。特別是在美國留學的猶太裔學生,對以色列的決定深表贊同。

在此之前,美國湧現了很多猶太裔「學霸」,美國的著名高校幾乎成為了猶太人的專屬學校,這無疑擠壓了美國本土白人的教育空間。因此許多藤校決定限制猶太裔學生的錄取比例。

這種赤裸裸的歧視傷害到了每一位猶太裔學生的自尊心。猶太裔的祖輩曾經幻想,在自詡自由和寬容的美國,他們的人權可以得到保障,然而發展到現在,他們居然連上學都要被限制。

這讓很多在美國的猶太人意識到:美國與以色列的友誼也許並不單純,或者說,「友誼」這個詞只是以色列的一廂情願。

那麼,此後中國和以色列之間又有怎樣的發展呢?


  • 【中以微妙的關係】

說起來比較晚,中國和以色列是在1992年建交的。在此後的30年裡,中以關係在世界外交格局中一直表現平淡。當然,誰都清楚平淡的背後一直由美國作祟。

但不得不承認,中國崛起的速度世界有目共睹,以色列都看在眼裡。從國家發展來看,以色列急需中國的力量,在公路鐵路港口建設、輕工業及貿易上,以色列不能沒有中國這一環。

1993年,內塔尼亞胡當選為利庫德集團主席,在此期間,他多次嘗試與建交後的中國展開溝通,他驚人地發現:中國的貿易大門正在向以色列敞開,是沒有任何政治補償的純粹生意。

這對兩國都是好事。

1996年,內塔尼亞胡出任以色列總理,上任之後他多次強調中以之間的貿易夥伴關係,推動在基礎設施建設、科技領域以及金融的全方面發展。

但就像偏執的家長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在學校隨便社交一樣,以色列拋出的橄欖枝很快就被美國壓下了。原因很簡單:美國害怕以色列會給中國許多科技,用來作為本國基礎設施建設的交易條件。這是美國絕對不想看到的。

因此在中以建交後,美國對以色列進行全方面的警告,要求以色列把握好與中國的距離,不能太親近,並反覆重申:你們唯一能親近的,只有我美國!

為此,中以之間的關係一直比較微妙。

2018年,川普政府發動全面對華貿易戰,試圖一舉壓制中國經濟,並向以色列發出警告。這直接導致自2018年後,中國在以色列的投資大幅下降。至川普下台,中以此前發展的72項交易峰值直接砍掉一半兒。

儘管拜登政府上台後,對中國經濟的限制依然沒有好轉,但是這次,以色列開始不買帳了。內塔尼亞胡逐漸意識到:以色列應該重新審視和美國的關係,也應該重新掂量和東方的關係。


  • 【不可阻擋的洪流】

2019年,在美國的不斷施壓下,以色列成立了一個針對中國的諮詢委員會。該委員會主要審查監管外國投資,當然,其主要目的是建立一個對中企投資以色列的審查機制。

在這次事件中,美國對以色列的軍用科技格外重視。

一方面,以色列部分軍用科技已經比肩,甚至趕超美國,這無疑是動了美國的蛋糕;另一方面,美國擔憂以色列會向中國出售軍用科技和武器,進而增強其軍事力量。

結果可想而知,這件事讓以色列心中頗為不滿,這是對以色列科技赤裸裸的掠奪,憑什麼我們自己的科研成就,一定要受美國的管控?

顯然,以色列與中國的走近,讓美國坐立不安。

2021年川普下台後,該諮詢委員會便一直處於停業狀態,以色列抓住這個空檔期,加強了與中國的合作。比如這期間,中國出資建設的以色列最大貿易港——海法港正式開港了。

毫無疑問,美國並不願意,因為海法港還有另外一個身份,那就是美國海軍第六艦隊經常停靠的港口。美國絕不允許自己的海外港被改造成貿易港,特別是該港口還會被中國企業管理。

當然這次,美國反抗是徒勞的。以色列拒絕了美國,以「來到以色列的貿易船隻經常需要在海外停靠數日」為由,堅持讓中國擴建海法港。

以色列的態度很明確:自己國家的貿易自己做主,美國無權干涉。

2015年,中國拿到了該港口未來25年的特許經營權,讓中國在國際貿易中更進一步。這也意味著,中以之間的關係將進一步加強。

與此同時,從2016年開始的中以自由貿易談判已經接近尾聲。如今中國已經成為以色列在亞洲的最大貿易夥伴國,一旦自由貿易談判成功,這對雙方而言都是偉大的進步。

由此看來,美國與以色列的關係並沒有表面那麼「鐵」,同時以色列與中國的關係也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糟。世界的格局正在變化,一些傳統的思維觀念正在被打破……


  • 【「三十而立」再出發】

2022年,是中以兩國建交30周年。在這個特別的年份,以色列政府向中國提出了進一步深化合作的請求,同時也得到了中國企業的積極反饋。

給大家看一組數據:截至2021年末,兩國貿易額從建交之初的5000萬美元發展到2021年的228億美元,增長速度令人咋舌。

此外,中國還對以色列提出了「三十而立」的概念,這個概念被國際孔子學院廣為流傳。值得一提的是,猶太經典作品《塔木德》中也提出了「30歲是人民精力最充沛的時期」的類似觀點。可見,中以文化在某些方面存在相似性,30年也是一個關鍵節點。

三十而立再出發,中以關係正值風華,以色列也表示,願意藉助30年的窗口期,讓中以關係更進一步。


  • 【時光鑒說】

在過去,已經有無數的案例證明,過分依賴美國沒有好下場。

如今,越來越多曾經過分依賴美國的國家,都在尋求脫離美國的控制和影響。尤其是今天講述的以色列與中國微妙的關係,更是令人感覺到,時代在變化。

客觀來講,以色列的確是一個讓人又愛又恨的國家。「恨」在於他多次攪亂中東的局勢,在於他身為美國在中東的代理人,所犯下的諸多罪孽。

但在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了一些欣慰,看到以色列在反抗美國時並沒有出現無可奈何的消極,而是在局勢的變化中,一點一點嘗試掙脫束縛與牢籠。

不過我們也需時刻保持警醒,國與國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或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我想起古代帝王心術中有這樣一句話:不要以為可以完全掌控具有野心的人,同樣,也不要將具有野心的人完全當做自己的朋友。

國與國之間的外交也是如此,偏見與厭惡不能成為不合作的理由,但也不能忘記,一個有野心的國家在徹底掙脫牢籠後,也可能成為世界最大的威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