斂肺澀腸藥:赤石脂

嶺南謝氏中醫 發佈 2024-04-27T04:33:48.265906+00:00

赤石脂入藥歷史悠久,《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謂:「主黃疸,泄痢,腸澼膿血,陰濁下血赤白,邪氣癰腫,疽痔惡瘡,頭瘍疥瘙。」

赤石脂入藥歷史悠久,《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謂:「主黃疸,泄痢,腸澼膿血,陰濁下血赤白,邪氣癰腫,疽痔惡瘡,頭瘍疥瘙。」明清以後總結出其具有澀腸、止血、收濕、生肌等諸功效。

赤石脂為礦石類藥物,因其色赤,細如脂粉,故名。《本草綱目》曰:「膏之凝者為脂。」本品異名有赤符、紅高嶺、赤石土、吃油脂、紅土等。

中醫

中藥赤石脂為矽酸鹽類礦物多水高嶺石族多水高嶺石,主含四水矽酸鋁。主產於山西、河南、江蘇、陝西。採挖後,除去雜石。本品具黏土氣,味淡。 以色紅,光滑,細膩,吸水性強者為佳。打碎或研細粉,生用或加醋煅用。

本品性味甘、酸、澀,溫。歸大腸、胃經。具有澀腸止瀉,收斂止血,生肌斂瘡的功效。

注意:1)本品性收澀,濕熱積滯瀉痢者忌用。2)孕婦慎用。3)不宜與官桂同用。

從《神農本草經》始,均稱赤石脂味甘、酸、澀,性溫。雖有謂其辛者(如《名醫別錄》及《長沙藥解》),但缺乏實際意義。其歸經素以脾、胃、大腸經為主。因本品色赤,傳統上有歸心經、入血分之說。止血固崩,治出血、崩漏之證,以及其質重能入下焦腎經而固精攝遺,治腎虛遺精帶下等證,故又謂其入心、小腸、腎經者。因其所固澀和主治的病證甚廣,並不局限於脾、胃、大腸。但有主次之分,後者只是相對次要而已。歷代本草均言其無毒。前人認為,本品系礦石類藥物,其質重性墜,有引起墜胎之弊,故有孕婦要慎用之說。

赤石脂甘澀溫,歷代醫家認為具有補益作用,如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曰其「甘而溫,故能益氣生肌而調中」,「補心血,生肌肉,厚腸胃……」。《名醫別錄》曰其「主養心氣,明目益精」。《藥性論》曰能「補五臟虛乏」等。實際上赤石脂並無補益作用,以上所謂「養心氣」、「厚腸胃」、「明目益精」等是其固澀作用的結果。赤石脂甘澀質重入於下焦,能固澀大腸,治脾胃虛弱、運化失常之久瀉久痢;能固崩止帶、攝精止遺,治腎氣不足崩漏、遺精、帶下清稀等,其甘澀之性能使水谷精微不再下泄,因而脾氣得養、腸胃得厚;能使精血不再脫泄,因而腎精得益、目明耳聰。這些以「澀」為「補」之機制,張璐在《本經逢原》中曰:「赤石脂,功專止血固下。」《名醫別錄》謂「養心氣,明目益精」,是指精血脫泄之病而言,用以固斂其脫,則明目精益矣。《本草求真》亦曰「至雲能明目益精,亦是精血既脫,得此固脫,始見目明而精益矣」,故赤石脂並無補益作用,更非補益藥可供久服。

《本草備要》

赤石脂。重,澀,固大小腸

甘而溫,故益氣生肌而調中。酸而澀,故收濕(《獨行方》∶ 末,治小兒臍中汁出、赤腫)止血而固下(《經疏》云:大、小腸下後虛脫,非澀劑無以固之。其他澀藥輕浮,不能達下,惟赤石脂體重而澀,直入下焦陰分,故為久痢、泄癖要藥。仲景桃花湯用之,加乾薑、粳米)。療腸癖泄痢,崩帶遺精,癰痔潰瘍,收口長肉,催生下胞(《經疏》云:能去惡血,惡血化,則胞胎無阻。東垣雲∶胞胎不出,澀劑可以下之。又云:固腸、胃有收斂之能,下胎衣無推盪之峻)。細膩粘舌者良。赤入血分,白入氣分(五色石脂入五臟)。研粉,水飛用。惡芫花。畏大黃。

《本草崇原》

赤石脂。氣味甘平,無毒。主治黃膽,泄痢,腸癖濃血,陰蝕,下血赤白,邪氣癰腫,疽痔,惡瘡,頭瘡疥瘙。久服補髓益氣,肥健不飢,輕身延年,五色石脂,各隨五色,補五臟。

(《本經》概言五色石脂,今時只用赤白二脂。赤白二脂,赤中有白,白中有赤,總名赤石脂。不必如《別錄》分為二也。始出南山之陽,及延州、潞州、吳郡山谷中,今四方皆有。此石中之脂,如骨之髓,故揭石取之以理膩粘舌綴唇者為上。)

石脂乃石中之脂,為少陰腎臟之藥。又,色赤象心,甘平屬土。主治黃膽、泄痢、腸癖濃血者,脾土留濕,則外疸黃而內泄痢,甚則腸癖濃血。石脂得太陰之土氣,故可治也。陰蝕下血赤白,邪氣癰腫、疽痔者,少陰髒寒,不得君火之陽熱以相濟,致陰蝕而為下血赤白,邪氣癰腫而為疽痔。石脂色赤,得少陰之火氣,故可治也。惡瘡、頭瘍、疥瘙者,少陰火熱不得腎臟之水氣以相滋,致火熱上炎,而為惡瘡之頭瘍疥瘙。石脂生於石中,得少陰水精之氣,故可治也,久服則脂液內生,氣血充盛,故補髓益氣。補髓助精也,益氣助神也,精神交會於中土,則肥健不飢,而輕身延年。《本經》概言五色石脂,故曰各隨五色補五臟。

現代藥理

中藥赤石脂主要含四水矽酸鋁,還含有鈦、鎳、鍶、鋇等微量元素。

中藥赤石脂有吸附作用。能吸附消化道內的有毒物質、細菌毒素及代謝產物,減少對腸道黏膜的刺激,而呈止瀉作用。對胃腸黏膜有保護作用。能制止胃腸道出血,顯著縮短家兔血漿再鈣化時間。


版本:v1.0

時間:202302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