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印度河流域文明

史海觀復 發佈 2024-04-27T06:23:01.777112+00:00

印度河流域文明通常分為三個階段:公元前3300 年至公元前 2600 年的哈拉帕早期階段、公元前 2600 年至公元前 1900 年的哈拉帕成熟階段以及 公元前 1900 年至公元前 1300 年的哈拉帕晚期。

印度河流域文明,公元前 3300-1300 年,也稱為哈拉帕文明,從現代阿富汗東北部延伸到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這個文明的重要創新包括標準化的度量衡、印章雕刻以及銅、青銅、鉛和錫冶金。

人們對印度河文字知之甚少,因此對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制度和治理體系知之甚少。印度河流域文明可能因氣候變化和移民而終結。

古文明的發現

1856 年,在印度的英國殖民官員正忙於監督一條鐵路的建設,該鐵路沿印度河流域連接現代巴基斯坦境內的拉合爾市和喀拉蚩市。

當他們繼續工作時,一些工人發現許多燒過的磚塊堆積在乾燥的地面上。幾十萬塊相當均勻的磚塊,看上去年代久遠。儘管如此,工人們還是使用了其中的一些來建造路基,卻沒有意識到他們正在使用古代文物。

他們很快在磚塊中發現了由皂石製成的石器,具有複雜的藝術標記。

儘管他們當時並不知道,儘管直到 1920 年代才進行第一次重大挖掘,但這些鐵路工人偶然發現了印度河流域文明的遺蹟,也被稱為哈拉帕文明,以哈拉帕文明命名,是印度河谷文明的第一個文明遺址。

待挖掘的地點,當時是英屬印度的旁遮普省,現在在巴基斯坦。最初,許多考古學家認為他們發現了古代孔雀王朝的遺蹟,這是一個在公元前 10 世紀統治古印度的大帝國。公元前 322 年和 185 年。

在發掘這些哈拉巴城市之前,學者們認為印度文明始於恆河谷,公元前 1250 年左右,來自波斯和中亞的雅利安移民居住在該地區。

古代哈拉帕城市的發現動搖了這一概念,並將時間線又往前推了 1500 年,將印度河流域文明置於一個完全不同的環境背景中。

學者們仍在拼湊有關這個神秘文明的信息,但自從它被重新發現以來,他們已經了解了很多。它的起源似乎位於現代巴基斯坦西部俾路支省山口山麓的一個名為Mehrgarh的定居點。早在公元前 7000 年,該地區就有定居的證據。

印度河流域文明通常分為三個階段:公元前3300 年至公元前 2600 年的哈拉帕早期階段、公元前 2600 年至公元前 1900 年的哈拉帕成熟階段以及 公元前 1900 年至公元前 1300 年的哈拉帕晚期。

在鼎盛時期,印度河流域文明的人口可能超過五百萬。印度河城市以其城市規劃而聞名,這是一個與土地使用和城市環境設計有關的技術和政治過程。他們還以其烤磚房、精心設計的排水系統、供水系統和大型非住宅建築群而聞名。

公元前 1800 年左右,印度河流域文明開始衰落。考古證據表明,與主要位於現代伊拉克的美索不達米亞的貿易似乎已經結束。大城市先進的排水系統和浴室被改建或堵塞。文字開始消失,用於貿易和稅收的標準化度量衡也不再使用。

社會文化

最近的考古學充實了我們對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理解,儘管缺乏挖掘,但經過分析的少數印度河谷考古遺址揭示了一個複雜的城市化社會,該社會涉及複雜的城市規劃和大型建築項目(如大型浴室和多層建築),以及許多工藝品,包括制陶、冶金、寶石(石頭和寶石)藝術和制磚。

糧食生產對如此龐大的人口來說是一項重要的努力,根據貝爾徹的說法,印度河流域的人們利用灌溉系統將水儲存在大水箱中來種植幾種重要的糧食作物,包括大麥、小麥、芝麻和各種豆類。

棉花也是文明服裝和紡織品的重要作物。印度河流域的人們飼養家畜,包括牛、水牛、豬、綿羊和山羊。在印度河谷城市發現的古代野生動物(如鹿和魚)的骨骼證明了文明存在期間的狩獵和捕魚活動。

對印度河谷社會的文化精英可能已經擁有足夠的權力和權威來啟動大型建築項目。然而,很少有精心設計的墳墓,也沒有發現明確的寺廟或宮殿來表明一個獨特的專制或皇室階級。

儘管如此,考古學家還是發現了一些可能指向統治階級的文物。例如,一個被稱為「祭司王」的小型滑石(皂石)雕像,於 1925 年在摩亨佐-達羅 發掘期間被發現,可能代表該市統治階級的一員。

一些學者聲稱,缺乏寺廟和宮殿的證據表明,印度河流域文明實際上並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一個獨立城市的集合,其社會基於協商一致的決策過程,沒有社會分層. 然而,這種觀點是有爭議的。

另外貿易可能在印度河谷社會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根據世界歷史百科全書,有許多長期存在的貿易網絡與遠至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的地區相連。Belcher 補充說,大多數印度河流域文明的主要城市都位於幾條地理貿易路線的交匯處。

創新交流

印度河流域文明的人們在技術方面取得了許多顯著進步,包括他們測量長度和質量的系統和工具的高精度。尺寸均勻且防潮的火燒磚在建造浴室和下水道結構中很重要,並且證明哈拉帕人是最早開發標準化度量衡系統的人之一。

各個城市磚塊大小的一致性也表明各個城市地區的統一性,這是更廣泛文明的證據。

印度河流域文明被認為是青銅時代社會;古印度河谷的居民開發了冶金新技術——處理銅、青銅、鉛和錫的科學。哈拉帕還使用由半寶石紅玉髓製成的產品進行複雜的手工藝。

有證據表明,哈拉帕人參與了從中亞延伸到中東的龐大海上貿易網絡。文明的經濟似乎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貿易,交通技術的重大進步促進了貿易的發展。

哈拉巴文明可能是第一個使用輪式交通工具的文明,其形式與當今南亞各地所見的牛車相同。

他們似乎還建造了船隻和船隻——這一說法得到了考古發現的支持,發現了一條巨大的疏浚運河,以及沿海城市洛塔爾的一個碼頭設施。哈拉帕也從事貝殼加工,他們的工藝品中使用的貝殼起源於遙遠的現代阿曼海岸。

貿易側重於進口供哈拉帕城作坊使用的原材料,包括來自伊朗和阿富汗的礦物、來自印度其他地區的鉛和銅、來自中國的玉石,以及從喜馬拉雅山和克什米爾沿河漂流下來的雪松木。

其他貿易商品包括陶罐、金、銀、金屬、珠子、製作工具的燧石、貝殼、珍珠和有色寶石,如青金石和綠松石。

歷史學家了解哈拉帕文明和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之間運作的海上貿易網絡的方式之一是在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考古遺址發現哈拉帕海豹和珠寶,其中包括現代伊拉克、科威特的大部分地區和敘利亞的部分地區。

隨著木板船的發展,在阿拉伯海、紅海和波斯灣等水域進行的長途海上貿易可能已經變得可行,每艘船都配備了一根中央桅杆,支撐著燈芯草或布的帆.

歷史學家還根據不同文明中人工製品之間的相似性,對交換網絡進行了推斷。公元前 4300 年至公元前 3200 年之間——紅銅時代的一部分,也被稱為銅器時代,來自印度河流域文明地區的陶瓷與土庫曼斯坦南部和伊朗北部有相似之處。

在早期的哈拉帕時期——大約公元前 3200 年到 2600 年——陶器、印章、小雕像和裝飾品存在文化相似性,這些都記錄了與中亞和伊朗高原的商隊貿易。

宗教、語言和文化

人們對哈拉帕人的宗教和語言知之甚少。在哈拉帕出土的粘土和石板上的書面文字集(碳年代測定為公元前 3300-3200 年)包含三叉戟形狀的植物狀標記,這些標記似乎是從右到左書寫的。

關於它是否是一種編碼語言以及它是否與印歐語系和南印度語系有關,存在相當大的爭論。如果沒有任何類似的符號,印度河文字仍然無法辨認,並且被認為是獨立於美索不達米亞和古埃及的文字而發展起來的。

研究人員正在利用計算機科學的技術進步來嘗試破譯它。

歷史學家根據現有的文物和物理結構對哈拉帕文明的性質做出了有根據的猜測。一些專家認為,印度河流域文明沒有我們所理解的統治者,每個人都享有平等的地位。

支持這一結論的一些證據是,大多數哈拉帕居民似乎享有相對平等的健康,而且沒有多少精英墓葬,考古學家通過太平間分析——對包含人類遺骸的墳墓和沉積物的研究發現了這一點。

然而,這並不能最終證明哈拉巴社會沒有任何社會等級制度,這可能是其他因素造成的,比如對來世的不同信仰。

一些學者指出,不同的房屋大小和建築物的不同高度表明不同的社會階層在城市中占據了不同的層次。

人們普遍認為,哈拉帕文明是一個和平的文明,沒有任何戰爭,但沒有確鑿的證據支持這一信念,一些考古學家認為這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神話。

一些學者認為,哈拉帕人之所以和平,主要是因為主要城市的地理位置沒有天敵。在現場發現了武器,但關於它們是用於與其他團體的衝突還是用於防禦野生動物存在爭議。

衰退

印度河流域文明在公元前 1800 年左右衰落,學者們爭論導致文明消亡的因素。一種理論認為,一個名為雅利安人的印歐遊牧部落入侵並征服了印度河流域文明,儘管最近的證據往往與這一說法相矛盾。

許多學者認為,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崩潰是氣候變化造成的。一些專家認為,始於公元前 1900 年左右的薩拉斯瓦蒂河乾涸是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而另一些專家則認為,一場大洪水襲擊了該地區。

在後來的文化中發現了印度河文明的各種元素,表明該文明並未因入侵而突然消失。許多學者爭辯說,河流模式的變化導致大型文明分裂成更小的社區,稱為晚期哈拉帕文化。

哈拉帕氣候的另一個災難性變化可能是向東移動的季風,或帶來暴雨的風。季風對氣候既有利又有害,這取決於它們是支持還是破壞植被和農業。

結論

現代考古學家認為,氣候變化和河道和水量的變化的結合可能在文明的崩潰中發揮了最大的作用。

這種氣候讓居住地變得更加乾燥和乾旱,這種現象被稱為 4.2 公里事件,一些學者認為這個仍然有爭議的話題導致了幾個早期文明的滅亡,例如阿卡德帝國和美索不達米亞文明。

然而,印度河流域的後裔並沒有就此消失。正如 DNA 證據所證明的那樣,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現代人口攜帶著這些古代人的基因。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