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尖高校紛紛「退群」 排行榜意義何在?

南方都市報 發佈 2024-04-27T08:32:45.732224+00:00

中國人民大學明德廣場。從去年開始,該校宣布退出國際大學排名。 IC供圖全球大學排行榜風波又起。不久前,哈佛大學、史丹福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芝加哥大學等世界一流名校相繼宣布退出U.S. News醫學院排名。

中國人民大學明德廣場。從去年開始,該校宣布退出國際大學排名。 IC供圖

全球大學排行榜風波又起。不久前,哈佛大學、史丹福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芝加哥大學等世界一流名校相繼宣布退出U.S. News醫學院排名。一年前,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蘭州大學等國內高校也提出「不參加世界排名」。

全球大學排行榜曾經風靡一時,如今一流大學紛紛「退群」,風波不斷。大學排名到底是利是弊?除了排行榜,如何科學評估大學的綜合實力?

爭議

大學發展不該被商業化排名「綁架」

大學「退群」,矛頭首先指向排行榜的評價體系。

「長期以來,教育界不斷批評U.S. News排名的評估方法。」哈佛大學醫學院發布聲明認為,人才培養是一項複雜的工程,不能用固化的評分清單來衡量一所大學或學院的辦學質量。

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法學院提及,排行榜將生均支出與教育質量直接掛鈎,導致學費較低的大學被認為生均支出低,於是在排名競爭中處於劣勢地位。

更有爭議的是,多數排行榜的評價體系將入學考試分數、論文發表數量等作為重要評估標準。學界認為,這傳遞了一種狹隘的精英教育觀點,無法真正體現學校的育人成果和辦學水平。

「基於不同的價值取向,各家排行榜設定了不同的指標和算法。」華南師範大學粵港澳大灣區教育發展高等研究院院長盧曉中說,排名對大學的社會聲譽影響較大,進而影響其吸引優質生源、籌集發展資金和社會捐助等能力,因此大學重視排名變化,這也是一些公認度較高但排名不占優勢的大學率先「退群」的主要原因。

對於國內大學,輿論討論較多的是關於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蘭州大學三所高校。「人文社科類高校的辦學成果更加難以用數據量化,在當前流行的排行榜中是很容易吃虧的,中國人民大學就是典型例子。」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原主任、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副會長王立生認為,大學「退群」這一舉動本身是有積極意義的,說明部分學校已經意識到大學發展應以自主發展為主,而不該受評價機構左右,甚至被商業化排名「綁架」。

偏差

尺子不同排名結果也不同

從全球範圍來看,U.S.News世界大學排名、QS世界大學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THE)、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被認為是「最具影響力的四大排名」。

尺子不同,排名結果也不同。各排行榜的評價指標通常是學術聲譽、用人單位評價、同行評價、論文數量及引用率、科研成果、錄取率或財政能力等,不同榜單各有側重,且不乏主觀指標。

在2022年世界大學排行榜中,麻省理工學院的QS排名是全球第1,在THE則排第5位;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在軟科、THE入列全球前10,在QS卻是第32。

粵港澳大灣區的大學也面臨同樣情形。在2023年最新的世界大學排行榜中,香港大學的QS排名是第21位,軟科排名卻跌至第96位;香港中文大學的QS、THE、U.S.News排名均位於全球前50名,在軟科卻排到第100多位;中山大學在軟科排名第79,在THE排第251—300位;深圳大學的U.S.News、軟科排名均為第200多位,在QS、ESI卻居於第四五百名。

大學發展情況各異,而評價指標單一、評分公式相同,排名結果自然有偏差。

這樣的偏差甚至鬧出些「尷尬」。兩年前,山東省曲阜師範大學數學專業在U.S.News排名突飛猛進,躍至全國第一名,力壓國內頂尖名校。

面對這些現象,很多人會問:大學排名還有意義嗎?

去年10月,香港特區政府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參考「四大世界排名」,為符合條件的全球百強大學校友簽發兩年期簽證,鼓勵更多人才到港發展。

「採信排名無可厚非,完全無視排名也不現實。」盧曉中分析,排行榜受到較高關注,說明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對考生家長、用人單位來說,看排名也是了解一所大學辦學實力最直接的方式。倘若單位在招聘、政府在制定引才政策時參考排名,一般是由於其目標人才與排名評價指標較為符合,同時,排行榜也能幫助單位、政府從眾多意向者中完成初步篩選,提高選才匹配效率。

質疑

大學排行榜數據真實性存疑

聊排名說爭議,需要了解排名數據從何而來。

不久前,2023年U.S. News美國大學排名出爐,哥倫比亞大學從去年的第2位猛降至第18位。這是受其數據造假醜聞影響,學校已承認此前虛報了部分數據。

事實上,大學排行榜的數據,有的是學校自主提供,其真實性、可靠性遭受質疑,誠信危機時有發生。

有人指出,大學的社會聲譽評價往往來自評價機構的調查,很多人質疑其真實性與準確性,甚至質疑存在商業交易。

王立生說,大學若盲目追求排名,作假行為或利益交換就很難避免。當然也存在部分大學過於看重排名、急功近利,圍繞排名指標對學校建設進行規劃投入,進而盲目擴大辦學規模、重視發論文卻忽視教學等,不但有違公正,還對辦學導向產生了消極影響。

哈佛大學、史丹福大學等多校法學院在「退群」時,就對辦學導向問題提出了強烈譴責。

根據聲明,U.S. News排名將學生債務情況、入學考試成績等納入重要評分指標。在這種評價邏輯下,過度看重排名的大學或選擇優先錄取經濟條件更好的學生,或將大部分經濟資助用於獎學金以吸引高分生源,忽視真正有經濟困難的學生,以保證相關指標得到高分。顯然,這損害了學生切身利益,與辦學願景、教育公平背道而馳。

追著排名辦學、圍著數據建設,大學排名也就失去了原來的意義。

導向

「分檔」呈現,強化分類評估

2018年11月,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於開展清理「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專項行動的通知》,「破五唯」就是要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落腳於內在實質的發展。

王立生說,看淡排名,不意味著不要評價。長期以來,分層管理、分類指導是我國教育管理的基本邏輯。教育部學位中心的學科評估自第四輪起,評估結果按「分檔」方式呈現,強化分類評估,引導不同層次類型高校關注學科特色和內涵建設。

好大學不是排名排出來的,而是腳踏實地建設起來的。

早在2015年,中央深改領導小組第十五次會議審議通過《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總體方案》,明確推動一批高水平大學和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

去年2月,第二輪「雙一流」建設啟動,不再區分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而以學科為基礎,將探索建立分類發展、分類支持、分類評價建設體系作為重點之一,引導建設高校切實把精力和重心聚焦有關領域、方向的創新與實質突破上。

「大學可以排名,但不能唯排名。排名引導大學內涵建設,關鍵在於大學要選擇與自己發展方向一致的排行榜,對外能展現一定的成果,對內也能鼓舞人心。」盧曉中坦言,即使大學都退出排名了,各商業機構也能自己搜集數據對大學進行評價。大學不能被排名牽著走,也沒必要一退了之,而該著力研究什麼樣的排行榜及其指標能反映現代大學的發展方向、體現現代大學的核心價值。

采寫:南方日報記者 姚昱暘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