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奇譚》到《中國詩詞大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出圈」有何標配

上觀新聞 發佈 2024-04-27T08:52:23.965262+00:00

下一步,要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持續煥發活力,要讓文化自信自強的時代韻律跳動得越來越有力,可在立足本土、面向世界、打造精品、走近大眾等方面下功夫,持續發掘生命力、強化親和力、提升影響力。

這個春天,由8部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立故事組成的動畫短片集《中國奇譚》贏得超高口碑,「合和共生——故宮·國博藏文物聯展」等文博「開年展」大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不斷「活起來」「潮起來」。

下一步,要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持續煥發活力,要讓文化自信自強的時代韻律跳動得越來越有力,可在立足本土、面向世界、打造精品、走近大眾等方面下功夫,持續發掘生命力、強化親和力、提升影響力。

強化深耕中華文明的主體意識——

馬克思說,凡是民族作為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們為人類社會而做的事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的根基。新時代,堅守中華文化立場,需要進一步突出主體意識,強化中華文化自覺、增強中華文化自信、增進中華文化自強。

比如,北京注重傳承發展豐富厚重的紅色文化、源遠流長的古都文化、特色鮮明的京味文化、蓬勃興起的創新文化,上海著力用好用活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資源。

又如,《中國奇譚》最吸引觀眾的,不僅是中式美術風格的創新運用,還在於其精神內核、敘事方式和文化底色是中國的。從古代故事到科幻想像、從鄉土眷戀到唯美愛情、從生命母題到人性思考,《中國奇譚》以厚重的傳統文化和深刻的東方哲學有力拓展了國漫的表達邊界,彰顯了中華文化噴涌不息的生命力和創造力。

強化面向全球受眾的世界意識——

文化自信自強不是孤芳自賞。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向世界,不僅在於我們自己的歷史有多久、決心有多大、聲音有多高,還要看能否與全球受眾建立起一種植根於「人類最樸素的、最具通約能力的價值觀或情感」的共鳴。

由此,需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放到世界文明發展的視域中予以全面認識和深刻檢視。越是以虛懷若谷、兼收並蓄的開放心態去接受吸納域外優秀文化,並不斷革故鼎新、推陳出新,就越能讓中華文化在全球文明發展坐標中找到前進方向,在全球文明多維圖景中獲得持久影響。

當下,很多地方都在著力打造新型文化企業、文化業態、文化消費模式,壯大數字創意、網絡視聽、數字出版、數字娛樂、線上演播等產業,鼓勵優秀文化產品、文化創意尤其是影視劇、遊戲等數字文化產品「走出去」。

但是,「出海容易、落地很難」。尤其是文化產品如果不深入當地文化底層、不融合當地文化傳統、不考慮當地受眾習慣,或者不能進行中國精神、中國價值的全球化、區域化、分眾化表達,就不可避免地會面臨水土不服,甚至陷入「獵奇式凝視」的認知沼澤。

在這方面,成功出海的爆款動漫遊戲或許能提供有益啟示。它們既巧妙容納中國特有的自然風貌、社會情景、歷史典故,創新融合繪畫、書法、戲劇和音樂等中華藝術元素,又能考慮到地域和文化差異,針對不同受眾的喜好增加角色、改編內容、調整配音風格、優化運營策略等,從而成為傳播中華文化之美的使者,實現文化和經濟價值的有機統一。

強化創作優質內容的精品意識——

高水準製作、高質量內容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出圈」的標配。要講好故事,精品內容是根本、是關鍵。當下,最缺乏的可能不是技術和渠道,而是核心創意迸發與優質內容生產。

歸根到底,文化事業和產業是一種「體驗業態」。文化產品和服務應當從受眾特點和市場需求出發,通過不斷疊代創新的優質內容來更好地吸引和留住用戶。近年來,《國家寶藏》《中國詩詞大會》《我在故宮修文物》等富有文化內涵又形式活潑新穎的高水平文化節目成為螢屏生力軍,有力說明了傳統文化不一定是「陽春白雪」,而具有跨越古今、凝聚共識的精神內核。

強化走近社會大眾的傳播意識——

保護好、傳播好、展示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改變「送餐式」「填鴨式」灌輸方式,通過強化傳播意識、優化傳播技巧、提升傳播效果,增強有效觸達目標人群的「可見性」,走近並融入百姓日常生活,讓歷史文化成為群眾耳熟能詳、觸手可及的精神標識。

一方面,要挖掘豐富內涵,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公眾生活建立起情感連結。

比如,對於上海老城廂文化,曾梳理出16種子文化,包括民生薈萃的碼頭文化、大隱於市的園林文化、風情畫卷的市井文化、兼收並蓄的飲食文化、破格創新的書畫文化、眾生百態的茶館文化、雅集江南的楹聯文化、星漢燦爛的先賢文化等。

諸如此類的傳統文化,保留了相當規模的活態市井生活畫卷,煙火氣濃郁。人們可以在這裡找到非常黏稠、極富人情味的市民生活,也能發現被忽視、被遺忘抑或可能消失的城市記憶。有過深切體驗,就能自然而然地成為傳統文化的認同者、傳播者。

另一方面,要創新傳播手段,探索更富創意的「打開方式」。

在城市規劃上,可在地標建築、產業園區、商場樓宇、交通樞紐、公園廣場等植入更多傳統文化元素,提供高品質的文化空間;在文旅融合上,可藉助人工智慧、三維影像等技術,為遊客營造「一眼千年」的互動式、沉浸式體驗,讓具有傳統文化神韻的景點成為「網紅打卡點」;在文藝創作上,可從電影、電視、舞台、美術、群文等多維度構建傳統文化的演藝生態環境。

總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字、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可謂任重而道遠。要持續強化主體意識、世界意識、精品意識、傳播意識,打造更多歷史傳承與時代潮流融合共生、國際風範與東方神韻相得益彰的生動圖景。

(作者:東華大學黨委宣傳部副部長、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東華大學基地研究員 孫慶華)

欄目主編:龔丹韻 文字編輯:夏斌 題圖來源:IC photo 圖片編輯:朱瓅

正文圖片和視頻均由 嗶哩嗶哩政策研究院 提供

來源:作者:孫慶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