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蜀漢滅亡時有多慘烈

虞晚史 發佈 2024-04-27T09:46:36.145042+00:00

諸葛亮《出師表》有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劉備在關羽被殺後,憤懣不平,執意要攻打東吳,為二弟報仇,卻被陸遜打敗,在永安因病去世,最終未能實現大一統的心願,而親手建立起來的蜀漢帝國也在40年後毀於一旦。

東漢末年,天下三分,群雄逐鹿,戰亂不斷。

諸葛亮《出師表》有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劉備在關羽被殺後,憤懣不平,執意要攻打東吳,為二弟報仇,卻被陸遜打敗,在永安因病去世,最終未能實現大一統的心願,而親手建立起來的蜀漢帝國也在40年後毀於一旦。

史料記載:「會即死,蜀中軍眾鈔略,死喪狼藉,數日乃安集。」

蜀漢滅亡後,曹魏的士兵大開殺戒,燒的燒,搶的搶,昔日輝煌的都城裡流滿了無辜百姓們的鮮血。

蜀漢覆滅的慘相,實在令人悲嘆不已,可是蜀漢這一龐大帝國又怎麼會輕易消亡?這其中又有何玄機呢?

滅亡前兆 蜀漢諸雄相繼逝去

劉備是蜀漢的開國皇帝,了解三國這段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劉備一開始是靠賣草鞋起家的。

雖然劉備江湖人稱「劉皇叔」,是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但是他的早年生活並不發達,「織席販履」就是他的生計。

亂世之下,打仗是家常便飯,而除了必要的軍用物資,草鞋、草蓆這樣的日用品也十分緊俏。

劉備雲遊四方,也不忘結交好漢,後來,劉備認識了關羽、張飛,也開始了一席霸業。

可是多年後,三人終逃不開生離死別,如落葉般相繼凋零。

公元220年,關羽敗走麥城,被孫權所殺。公元221年,張飛被下屬張達、范強殺害。公元223年,劉備於白帝城託孤病逝。

40年後,蜀漢滅亡。

自劉、關、張這些蜀漢的開國元老相繼去世後,蜀漢已不再是當初輝煌的那個蜀漢。

軍師諸葛亮為了保住劉備留下的大業,日夜操勞,但無奈有個扶不起的劉阿斗,即使諸葛亮再怎麼力挽狂瀾,也無法阻攔蜀漢滅亡之勢。

諸葛亮去世後,蔣琬和費禕先後接手二當家的位置,但朝局不穩,雖然他們都有心作出貢獻,但卻沒有什麼實際的成效。

又過去二十多年,姜維逐漸掌握蜀漢的兵權,成了蜀漢的大將軍,諸葛亮作為姜維的老師,對他有知遇之恩。姜維十分感激諸葛亮,想完成他生前未竟之事,也就是北伐。

抱著北伐的執念,姜維的想法是,要麼大敗曹魏,要麼被曹魏打死。他先後發動了十一次北伐,雖然勝多敗少,但都沒有取得什麼突破性進展。

公元263年夏天,魏國司馬紹派遣鍾會、鄧艾以及諸葛緒等人率大軍攻蜀。

鍾會的10萬大軍被姜維阻攔在劍閣,久攻不下,而且糧草短缺,本想就此退兵,結果魏國的鄧艾偷偷率軍繞後,打到蜀漢的都城。

而劉禪沒有絲毫要抵抗的意思,在光祿大夫譙周的建議下直接帶著大臣投降了。鄧艾見劉禪順從地投降,許諾不會大開殺戒,也善待蜀漢君臣與百姓。

可為什麼後來蜀漢都城依舊沒逃過被屠城的命運,魏軍在城內燒殺搶掠,百姓流離失所,許多文臣武將都被滅門了呢?

關羽全家慘遭滅門

當時,幾十萬魏軍在成都燒殺、掠奪,持續了幾天幾夜,蜀漢城中大亂,成人間烈獄,城中百姓四處逃竄,互相踐踏。

魏軍早已殺紅了眼,看見人就砍,死傷的人不計其數。老百姓們連東西都來不及收拾,拉上家人往城外跑,可哪裡跑得過曹魏大軍的鐵騎,跑得稍微慢一點,就死在他們的血刃之下。

劉備的幾個後人也難逃這場災難,太子劉璿因出來保護百姓,被一刀斬殺,劉禪則躲在宮裡,不敢出來。

魏軍大破宮門而入,侮辱了妃嬪宮女,還搶走了許多金銀財寶,最後,一把火把宮殿燒了。

火勢蔓延到宮外,城中成了一片火海。

一個國家滅亡之後,那些曾經的權貴也難逃厄運,蜀漢也不例外,蜀漢開國元老關羽的家族,便是其中之一,在蜀漢滅亡後被滅族。

當初,關羽起兵北伐,和曹魏軍隊作戰,在襄樊一戰中,天下大雨,引發水災,魏國大軍受困,騎虎難下。關羽乘船進攻,乘勢俘虜了曹魏大將龐德。

但龐德不服,甚至辱罵劉備,根本不可能投降,關羽惱羞成怒,將其斬首。殺父之仇豈能輕易忘卻?龐會一直懷恨在心。

因此,蜀漢政權滅亡時,龐會以此為由,私自帶兵將關羽府邸包圍,隨即瞅准機會,衝進去亂砍亂殺一通,將關羽後代一家全部滅口,以報殺父之仇。

史書上也相應的記載:「龐德子會,隨鍾、鄧伐蜀,蜀破,盡滅關氏家。」幸好張飛娶的是曹魏大將夏侯淵的親侄女,張家才逃過一劫。

想當年桃園三結義,意氣風發,而如今卻落得滿門抄斬,落土無根,塵歸塵、土歸土。

關雲長忠心耿耿,一心為了蜀漢,關羽家族的泯滅,也讓後世敬仰之人感到無限惋惜。

表面上看,關羽一家被滅門似乎是一起個人報復事件,是龐會趁亂泄憤,以報當年殺父之仇,不過這一切的起因,還與另一個人有關。

假意投降 暗中策反卻遭反殺

事情還要從劉禪剛投降後不久說起,劉禪投降後,鄧艾答應不會進城屠殺百姓,原本一切相安無事。

當時姜維遠在劍閣與魏軍死戰,聽到劉禪投降的消息後,仰天長嘆。當年投奔蜀國,正是靠著老師諸葛亮的賞識,姜維才有施展才能的機會。

眼看著老師生前六出祁山未果,在他病逝後,自己又被蔣琬、費禕壓制了那麼多年,好不容易掌握大權,能為蜀國爭取更大的版圖。而眼下,鍾會缺少糧草,也撐不了多久,馬上就要退兵了。

而鄧艾率軍不多,若劉禪能堅守都城,偷襲未必能成功,可沒想到主城就這麼淪陷了!

姜維頓感自己的畢生心血就此毀於一旦。

諸葛亮的教導之恩湧上心頭,姜維不甘心就這麼放棄,他一生致力北伐,消滅曹魏,這是老師的遺願,也是他今生的執念,不能就這麼算了!

忽然,他心生一計,決定先假意向鍾會投降,然後勸說他策反。

而另一邊,鍾會也十分鬱悶,自己和姜維鏖戰許久,卻被鄧艾繞到後方偷偷攻下蜀漢,坐收漁翁之利,折兵損將,到頭來功勞全成鄧艾的了。

此時的鐘會處於進退兩難的尷尬之中,姜維向他投降後,便挑撥離間道:「你手裡握著這些重兵,現在蜀漢也被攻下了,與其被人壓在下面,不如起來造反,稱霸一方!」

鍾會一聽,認為有道理,便心動了,把姜維當成自己的心腹,兩人開始籌劃造反的事情。

他們最想解決的人就是鄧艾。

鄧艾攻下蜀漢後,也得意忘形,他見劉禪十分配合,便自封他為魏驃騎將軍,還對其他投降的蜀漢君臣加官進爵。

這一舉動觸犯了司馬昭,他本來就想篡位奪權,怎麼可能再容忍一個自作主張的下屬?

司馬昭派衛瓘去監督鄧艾,但鄧艾態度十分惡劣,司馬昭大怒,把鄧艾父子抓起來,送回了京師聽候發落。

最大的麻煩解決後,姜維悄悄給劉禪寫了一封信,讓他先忍耐,不要輕舉妄動,自己已在籌劃復國之事。

司馬昭在鄧艾一事後,也起了疑心,他告訴鍾會自己即將率領十萬人馬到達長安。

鍾會大驚,以為計劃敗露,於是來不及細細準備,便攛掇著手下的將領一同策反,但是,將領都不願意跟隨鍾會。

軟的不行,就只能來硬的,鍾會只好把他們都關押起來,脅迫他們造反。

可這件事涉及面太廣,消息還是不慎走漏了,最後,衛瓘暗中指使,發動兵變,把鍾會、姜維給殺了,並釋放了關押的將領。

沒了制約的曹魏大軍,開始瘋狂屠殺蜀漢百姓,這些將領中,也有龐德的兒子龐會,他自然要為父報仇。

因此,也就發生了上述屠城的悲劇,關羽一家也慘遭滅門。

蜀漢覆滅悲劇 誰功誰過

後世都笑劉禪是扶不起的阿斗,也總是直接把蜀漢滅亡的主要原因歸結在他身上。不過歷史總是許多因素合力產生的,我們往往會記住個人,而忽視其他許多變量。

作為一國之主,劉禪的無能直接導致蜀漢的覆滅,但細細考究,還有其他的原因。

姜維不會想到,自己一生為了蜀漢赴湯蹈火,在所不辭,但實際上,蜀漢覆滅的一大原因,就是姜維的執意北伐。

過早失去荊州後,蜀漢國力大損,並且缺少有能力的核心將才,加上姜維後來大舉發動多次北伐,勞兵折將,後期的蜀漢已經很難對曹魏造成威脅。

蜀漢的失敗還與多個政治集團之間複雜的利益衝突有一定的關聯,在蜀漢內部,一直存在益州派、東州派與荊州派三大派別,益州派占據了大多數本土人口。

益州派為了保證日後在朝堂上能有一席之地,果斷選擇投降,投靠新王,因此以譙周為代表的一些本土勢力也紛紛勸說劉禪投降。

劉禪選擇屈辱投降,雖然保不住蜀漢帝國,但也能換自己和百姓的安寧,姜維則是為了整個蜀漢的輝煌,賭上一切也要復國。

安定與尊嚴,究竟誰對誰錯?這實在是分辨不清了。

劉禪選擇投降之後,姜維已經被困在了絕境,根本沒有堅持下去的必要,可他仍然想以一己之力復國,像一個溺水的人拼命抓住最後一根稻草。

或許他也抱著必死的決心來發起這最後一擊,表面來看,姜維的行為是引發屠城悲劇的導火索。

但北伐這些年來耗費的人力物力早已把蜀漢掏空,即使姜維成功了,也只能保證一時的平安,長久來看,蜀漢依舊難逃覆滅的命運。

而劉禪投降,或許也是眾人深思熟慮後的結果,至少能把傷亡減到最低,況且,從當時的形勢來看,曹魏的國力遠在蜀漢之上,即使不投降,也沒好果子吃。

從天下三分,到一家獨大,鬥了那麼多年,最終還是要了結。

歷史就是這樣沉默地往前走,無論那些英雄豪傑留下了多少濃墨重彩,也只能停留在時光的長河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