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儘量不要做「磁共振」?多數人或不了解,檢查這4點需注意

大家醫聯醫生集團 發佈 2024-04-27T11:47:44.092473+00:00

導語:現如今醫療科技變得越來越尖端,人們看病的手段已經不像之前那樣僅用望、聞、問、切的方法了,而是利用各種先進的機器檢查身體。

導語:現如今醫療科技變得越來越尖端,人們看病的手段已經不像之前那樣僅用望、聞、問、切的方法了,而是利用各種先進的機器檢查身體。

尤其是身體出現一些未知疾病,會使用磁共振檢查,通常出現疾病去檢查時,醫生會為患者安排一系列的檢查清單,不同的疾病會使用不同的檢查方法。

很多患者發現,雖然核磁共振能夠為身體檢查出疾病,但是為什麼醫生建議患者少做核磁共振呢?其中有什麼緣由呢?

01首先了解一下什麼是核磁共振?

磁共振是一種通過改變磁場並影響原子排列來完成成像的成像檢查,可用於腦出血和其他疾病的診斷。

1、原理

磁共振的原理是通過外部磁場的強度和方向等不同因素改變人體內氫原子的排列順序,發出微弱的信號,信號由相關設備檢測和分析,並最終成像。

2、應用

磁共振成像可用於顱內出血,比如腦出血,腦腫瘤,也可用於腹部疾病,比如常見的胰腺炎,胰頭癌症,以及心臟疾病,比如大血管形態,空洞瓣膜結構檢查等等。

02為什麼儘量不要做「磁共振」?

價格很貴

與其他檢查相比,磁共振的檢查價格更昂貴,磁共振主要根據檢查部位收費,雖然單個部位價格不是很高,但如果進行多個部位檢查,那麼價格會非常昂貴,所以說醫生表示那些不太嚴重的疾病患者,不建議做磁共振檢查。

某些器官不適合

做磁共振檢查體內的氫原子含量非常重要,只有當氫原子足夠時才能準確的知道檢查數據這項檢查是有要求的,像含水量低的器官,比如心臟和腸道是不適合進行此項檢查的。

檢測時間長

磁共振在檢查時需要運行磁場,這需要通過分割零件來完成,因此更加複雜,檢查所需要的時間也會變長,一次磁共振檢查時間大約為30分鐘,如果患者在檢查過程中不配合出現其他情況檢查時間將延長。

如果患者出現急性疾病,有必要在短時間內了解患者自身情況,而磁共振檢查則會延遲患者的病情,使患者無法得到及時的治療。

03多數人或不了解,檢查這4點需注意

第一,取下佩戴的金屬物品

如果做頭部磁共振檢查,必須提前取出假牙,發卡,項鍊等金屬物品,重金屬會影響磁共振檢查,導致出現不正確的結果,因為磁共振檢查將人體置於磁場中,一些金屬物質會干擾磁場,導致錯誤的檢查結果。

第二,排氣和排便

如果接受腹部和盆腔檢查的患者,在檢查前需要排便,可以將腸道中多餘的物質進行清除,以免在腸道中產生氣體和偽影,導致圖像錯誤。

第三,禁食6小時

如果需要做腹部檢查,應提前6小時以上禁食,檢查前提前訓練腹部呼吸,並練習15秒呼吸,以在腹部磁共振檢查期間更好的呼吸,提高檢查結果的準確性。

第四,戴耳塞

機器在核磁共振成像過程中會發生很大的噪音,令人感到不安,場強越高,噪音越大,3.0t核磁電機產生的噪音可能令許多人無法忍受,那麼這個時候大家要提前戴耳塞。

04MRI和CT有什麼區別?

1、電離輻射不同

CT是X線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具有一定輻射,不同部位的輻射不同,平掃,增強和CTD輻射不同,磁共振將人體置於沒有電離輻射的磁場中。

2、掃描速度不同

如今,64-320排螺旋CT和雙源CT的成像速度越來越快,即使是頭部、面部、頸部、胸部和整個腹部CT的增強掃描也只需幾分鐘。

然而磁共振成像速度較慢1.5t磁共振成像至少需要15~20分鐘,才能對一個部位成像。

如果進行增強磁共振需要注射造影劑,這需要更多的時間,所以磁共振每天檢查的患者數量非常有限。

3、成像原理不同

CT是通過球管傳輸X射線並穿透人體探測器可以檢測X射線的衰減,並將其轉化成像圖信息。

磁共振是將人體置於磁場中,然後通過射頻發生器發出射頻脈衝的過程,射頻脈衝激發人體內的不同組織,形成不同的弛豫時間,在收集這些數據之後進行極其複雜的計算形成圖像。

4、成像參數不同

磁共振成像的成像參數是CT的數倍,並且軟組織解析度高,因此與軟組織對比明顯高於CT,並且血管的結構可以在沒有血管造影劑的情況下顯示,因此在區分血管腫塊淋巴結以及血管結構方面有獨特性。

近年來磁共振發展了許多功能成像,比如磁共振波譜,磁共振擴散張量成像,磁敏感成像,磁共振灌注成像等等。

5、人體組織的解析度不同

磁共振軟組織解析度高於CT,但其空間解析度低於CT,CT適用於與軟組織和胸部相關的某些疾病並檢查如骨折,頸椎和腰椎疾病及時胸部檢查。

此外CT成像速度快可用於冠狀動脈CTA檢查,磁共振在顯示大腦脊柱和脊髓病變方面優於CT。

6、適應不同的群體

除了孕婦任何人都可以做CT檢查,磁共振機相當於一塊巨大的磁鐵,因此體內有心臟起搏器,胰島素泵和一些金屬異物的患者不能做磁共振檢查。


來源:向醫生健康聊 向倫建,外科 醫師 重慶大學附屬三峽醫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