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懂北朝興衰史

曉張說 發佈 2024-04-27T11:51:12.812964+00:00

如果我說魏晉南北朝,大家肯定都知道我指的是啥,但如果我說北朝, 估計很多人就有點迷糊了。魏晉南北朝的北朝,嚴格意義上就是指十六國之後的和南朝相對的北朝,按照朝代劃分, 就是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這些朝代都是怎麼來的?彼此之間又有哪些關係呢?對歷史又有啥特殊作用?

如果我說魏晉南北朝,大家肯定都知道我指的是啥,但如果我說北朝, 估計很多人就有點迷糊了。

魏晉南北朝的北朝,嚴格意義上就是指十六國之後的和南朝相對的北朝,按照朝代劃分, 就是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

這些朝代都是怎麼來的?彼此之間又有哪些關係呢?對歷史又有啥特殊作用?

閒言少敘, 直入主題。

北朝第一個大佬是北魏。

北魏的前身是代國。代國是鮮卑拓跋氏在西晉滅亡之後建立(315年)。八王之亂的時候, 鮮卑拓跋氏首領拓跋猗盧跟著司馬騰起兵打司馬穎,打完以後又打匈奴人劉淵,打著打著一不小心就把自己打強大了。

所以等西晉滅亡以後, 拓跋猗盧就乾脆也稱王建國, 國號代。這就是十六國時期的代國。

代國雖然建國, 但當時的高手太多, 東邊有遠房親戚鮮卑慕容氏建立的前燕, 南邊有冉閔建立的冉魏,所以代國的立國原則就是——猥瑣發育。

後來前燕幹掉了冉魏, 前秦又幹掉了前燕,然後苻堅瞅瞅瑟瑟發抖的代國, 派了一支軍隊過來一把將代國推平。代國就這樣沒了。

等到苻堅在淝水之戰大敗的時候, 前秦帝國解體, 前邊代國的王族拓跋珪一看沒人管自己了, 馬上也宣布復國。一開始叫代國, 後來覺得這個詞不夠有前途, 最多也只是個地方政權, 於是研究一下, 正式國民就叫魏。後人叫北魏

哪個魏?曹魏的魏。東晉皇室聽到這個名字不禁心裡一哆嗦。

北魏建國以後面對的第一個對手就是也剛剛復國的後燕。我們看下一北魏和後燕的位置:

這兩家原本都是鮮卑的不同部落, 以前在東北, 地方小,大家都擠在一起過日子, 南下以後各奔東西, 拓跋部在西, 慕容部在東,然後各自發展。

後燕的復國之君慕容垂雖然非常牛, 但碰上了更加雄才的北魏拓跋珪。然後後燕被北魏攔腰砍成兩段。北邊的繼續叫後燕, 留在山東半島的這一半就叫南燕。

北魏就這樣打開了進入中原的大門。

從這以後北魏就結束了猥瑣發育的狀態, 開始正式登上北方霸主的舞台, 擴張步伐停不下來,431年滅胡夏,平山胡,西逐吐谷渾,又於436年滅北燕,439年滅北涼,使北方的分裂割據局面復歸統一。

大概就是下圖這個樣子:

北魏之所以能夠統一中原, 主要有倆原因, 一個是遠離中原, 別人周圍都是國家, 動不動就挨打, 就他遠在北邊, 背後一個柔然比他還要弱雞。第二個就是因為戰爭比較少, 所以吸引了不少北方漢人跑過來避難, 這漢人不僅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 還能給北魏統治者上上課, 講講儒家治國那些東西。

所以拓跋珪、拓跋壽這些人不僅會打仗, 還會治國。最後就把整個殘局給收拾了,成了北方最靚的仔。

需要區別看待的是, 北魏當時的漢化是充滿矛盾的, 一方面, 王室統治者喜歡利用漢人治國,但骨子裡又對漢人充滿了歧視, 鮮卑人貴族也不願意放棄自身作為一個征服者的特權,放棄對漢民族的壓迫。

所以北魏這個國家的民族矛盾是非常尖銳的, 這裡的民族矛盾, 指的主要是鮮卑人和漢人之間。鮮卑人作為征服者, 自然不願意跟漢人平起平坐,總想著奴役漢人。

舉個簡單的例子, 北魏軍民是分開的 , 軍隊士兵主要是鮮卑人和非漢人的其他胡人, 而民則主要是漢人,主要負責耕地納稅。民負責養兵,這就是胡漢分治。士兵可以通過戰爭獲得軍功,但作為平民的漢人卻只能因戰爭加重自身負擔。

戰爭越多, 兵越貴,民越窮。民族矛盾疊加階級矛盾, 漢人很難通過軍功改變自身處境, 所以階層極度固化。底層永遠是底層, 而且是越來越惡化的底層。

所以北魏時期的佛教就特別的興盛。

一方面是底層需要從佛教中找到精神寄託,來麻痹眼下痛苦的生活。

另一方面統治階層也需要佛教來安撫不滿的底層,告訴他們這一切都是因果註定。這輩子好好修行, 忍受苦難, 不要動不動就撂挑子打打殺殺。

所以後來那些有名的佛窟, 雲岡石窟、龍門石窟、莫高窟等等, 都是北魏時期搞起來的。社會矛盾有多尖銳, 佛教就有多興盛。

到了北魏中期, 出了個皇帝拓跋宏。到他這個時候北魏的統治危機就已經非常嚴重了,這哥們又是個漢文化的鐵桿粉絲, 對孔子崇拜的不行,於是親政以後就搞了一波大規模的漢化運動,史稱孝文帝變法。

整體 概括起來就是:改革稅收, 整頓吏治,改革官職,重新分配土地(均田制),這些比較枯燥的東西其實就是當初中原王朝變法的那一套, 不算啥創新, 都是模仿漢人那一套制度。

為了擺脫北方鮮卑貴族對改革的阻礙,也是為了向漢人更好的學習,這個年輕的皇帝甚至將首都從平成遷到了洛陽,為了還導演了一出南下伐齊的劇情。

不僅如此, 文化上還提倡大家穿漢服, 講漢語, 改漢姓,拓跋宏自己就將拓跋改為元姓, 所以後來的皇帝就從拓跋某變成了元某。還有獨孤改成劉姓。

北魏孝文帝這一場改革,在我讀書的時候, 還曾寫進過歷史教科書。其實這次改革的最大正面影響, 就是加速了胡人的漢化, 加快了五胡融入漢民族的速度。

到隋唐時期,胡人和漢人的分界線就已經基本消失, 融為一體了。

只是,對於當時的北魏帝國來說, 這次改革,反而加速了帝國的滅亡。

舉幾個例子:

北魏在北部邊境設置的, 用來抵禦柔然政權的六鎮將領, 在孝文帝改革以後, 由於門閥士族死灰復燃,這些六鎮將領不論怎麼立功,都無法進入門閥階層,而這些六鎮將領恰好又保留了大量的鮮卑文化和習俗, 所以自然就和遠在洛陽的北魏皇族產生了離心。

所以孝文帝死後不到三十年, 就爆發了六鎮之亂,六鎮之亂掏空了北魏的統治力量,然後導致地方割據的形成。

六鎮之亂以後不到三年(528年),地方割據大佬爾朱榮攻入洛陽, 釀成河陰之變。在河陰之變中, 兩千多名文武百官和皇室宗親全被誅殺。

經過這次事變,爾朱榮把遷到洛陽的漢化鮮卑貴族和出仕北魏政權的漢族官僚消滅殆盡。

實際上從這時候起, 北魏皇帝就被架空了。

公元532年,北魏一位叫高歡的地方大員(晉州刺史)立了元修為皇帝, 這位就是北魏末代國君孝武帝。這位皇帝非常變態,雖然娶了高歡的女兒為皇后, 但是夫妻間一點感情都沒有, 反而是跟三個堂妹姘居在一起, 連自家妹妹都睡, 所以跟高歡的關係非常的差。

兩年以後,元修不滿高歡的專權,離家出走,投奔長安的另一位地方大佬宇文泰(雍州刺史)。宇文泰對這個燙手山芋也是非常不滿, 第二年就將他毒死。

歷史的轉折點就來了, 元修出走的這一年, 高歡重新立了一位皇室子弟為皇帝, 都城先在洛陽, 後來遷到鄴城, 長安的宇文泰在第二年毒死元修以後,也立了一位皇子為皇帝。

實際上他們當時都是以大魏正統繼承人自稱, 但後世史學家可不這麼想。於是建都長安的就叫西魏,建都鄴城的就叫東魏。


皇帝還是北魏拓跋家的,實際當家人分別是宇文泰和高歡。

實際上高歡和宇文泰玩的都是曹操和司馬懿那一套, 生前拼命給兒子打基礎,死後兒子立刻即位。

550年,高歡的兒子高洋接受東魏皇帝元善見的禪讓,建立了北齊政權,557年,宇文泰的兒子宇文覺則接受西魏皇帝拓跋廓「禪讓」,建立了北周政權。所以東魏和西魏其實就是兩個過渡性質的國家, 僅僅是為了過渡給下一代而存在的。


北周和北齊這倆國家的皇帝即位以後沒幹過啥好事, 一個比一個昏庸,反正就比誰最先把自己作死。

北齊的奠基人高歡大概是當初殺人太多, 後代子孫多沒好下場。高歡死後,長子高澄原本準備好即位成為北齊的開國皇帝, 然後被家奴砍死, 次子高洋撿漏成為皇帝,34歲的時候喝酒暴斃。

然後長子高殷即位不滿一年, 被六弟高演殺掉篡位。

高演這個皇帝雖然正常一點, 但即位不滿一年就病死, 臨死前知道自己兒子太小不即位,於是直接傳位給九弟高湛,臨死前還特意叮囑九弟照顧好兒子高百年。然後高湛屁顛屁顛的殺掉高百年即位。

高湛即位不滿五年,32歲 酒色過度而死。太子高緯即位以後, 更加腐敗, 不僅寵信奸臣,還自毀長城,擅殺功臣,我們古代四大美男之一的蘭陵王就是被他殺害。

北周滅北齊以後, 這位末代國君也被賜死。 我數了一下,五個皇帝, 除了一個短命病死,其他都是非正常死亡。

北周的情況稍微好點

宇文泰死後, 侄子宇文護掌權,宇文泰的兩個兒子宇文覺、宇文毓先後被侄子扶上皇位,又被他殺掉,再立宇文邕,宇文邕小心翼翼活到成年, 終於將這位堂兄殺掉,奪回了實權。

宇文邕是為正經的好皇帝, 崇尚節儉 ,有勇有謀, 還親自率軍隊滅掉了腐化的北齊,讓北周國勢增強。不幸的是, 英年早逝,36歲就病死。

宇文邕死後,太子宇文贇即位, 這哥們又跟中了邪一樣花樣作死,不過他還沒有來得及把北周敗壞, 就把自己的身體敗壞掉,在即位不滿一年的時候酒色過重提前去世。

宇文贇病死以後不到一年,他那掌權的岳父楊堅就廢掉了他的兒子, 自任皇帝,改國號隋。

宇文家和高家辛苦掙下的家業, 最後給楊家做了嫁衣。

北朝歷史到此結束,七年以後,隋軍南下滅陳,隋朝以外戚轉正的身份, 完成了中國曆時三百多年的大一統。

全文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