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感極低的長孫嵩,卻是站隊能力高超的長壽智將

時拾史事 發佈 2024-04-27T13:24:16.144513+00:00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作者:陳華他是一個在歷史上存在感極低的武廟功臣,也是南北朝、隋唐年間極有影響力的長孫家族的始祖級人物。隨著拓跋氏崛起大漠,他在內外仇殺的恐怖陰影中成長起來,選擇了尚屬弱勢的族侄拓跋珪,在代國的廢墟上重建更為強大的北魏帝國,從此人生開掛。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作者:陳華

他是一個在歷史上存在感極低的武廟功臣,也是南北朝、隋唐年間極有影響力的長孫家族的始祖級人物。隨著拓跋氏崛起大漠,他在內外仇殺的恐怖陰影中成長起來,選擇了尚屬弱勢的族侄拓跋珪,在代國的廢墟上重建更為強大的北魏帝國,從此人生開掛。他十四歲統軍,累著軍功。此後躋身宰輔行列,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經驗,成為北魏初年影響朝局的重要人物。他聯合其他功臣在止車門聽事理訟,位列八公之一。他輔佐雄才大略的拓跋燾度過最初的艱難時光。他是一位善於選邊站隊的智將,在長壽這塊上將短夭的北魏諸帝拿捏得死死的。他就是北魏太尉、北平王長孫嵩。

長孫這一複姓主要出自拓跋鮮卑。「拓跋」,又稱托跋,按照《魏書》的說法,因為黃帝以土德王,鮮卑語中「土」作「托」,「後(王)」作「跋」,合起來就是鮮卑拓跋氏自稱為以土德王的黃帝的苗裔。這與《史記》中所謂匈奴是「夏后氏苗裔」一樣,是君主自誇祖先高貴的話術罷了,筆者大大且莫較真。

拓跋鮮卑是東胡的分支,最早居住在蒙古草原東北部,因此亦被稱作北部鮮卑。因其部眾不分男女都梳著標誌性的小辮子,又被稱為索頭鮮卑,以此區別剃去部分頭髮的其他鮮卑部族。

在其他鮮卑部族南遷後,拓跋鮮卑也告別了故鄉,踏上漫長的南遷之旅。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與許多部族融合,勢力不斷壯大。如拓跋部首領詰汾曾與匈奴族天女結合,誕育了一位傑出的領袖拓跋力微。力微與後世的北魏皇帝很難活過三十不同,仗著天女的強大基因,居然壽享百歲。

到了力微的曾孫拓跋鬱律時,有四個兒子,其中長子拓跋翳槐(沙莫雄、仁),次子拓跋什翼犍(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的祖父)。什翼犍建立代國,封哥哥為南部大人。後來,在拓跋珪建立北魏的過程中,翳槐的嗣子嵩功勳卓著,拓跋珪便以嵩為拓跋家族的長孫,嵩遂以「長孫」為姓。

關於本文主角長孫嵩令人零亂的出身,亦有說出自拓跋鄰時代。鄰曾「七分國人」,衍生出拔拔氏、達奚氏等與拓跋氏同源的帝室十姓。長孫嵩就出自拔拔氏,所以長孫嵩最早應叫拔拔嵩。然而,拔拔氏受封的時代距離北魏建國相去甚遠,如果長孫氏是由拔拔氏衍變而來的話,那麼他們的北魏帝室之胄就太水了。喜歡遊牧的草原民族可不會那麼看重血緣的。

當然,拔拔氏會經營,人才輩出,與拓跋氏走得近,所以能長保富貴尊寵。這也是有可能的。不過,這樣一來,沙莫雄(拔拔仁)與拓跋翳槐就不會是一個人了。北魏早期的歷史本就是一筆糊塗帳,當年崔浩想寫清楚,結果引出塌天大禍。筆者也沒法考證明白,比較傾向於相信長孫嵩為拓跋鬱律的直系後人,只不過度娘中都說長孫嵩出自拔拔氏,筆者也只好以此為準了。

下面,筆者姑且按照主流說法來講講北魏太尉、北平王長孫嵩不平凡的歷史。

代父從軍輾轉創業

長孫嵩生於公元358年,代郡高柳人(在今山西陽高)。長孫嵩的父親長孫仁(拔拔沙莫雄)是拓跋鮮卑的南部大人,屬於當時處於上升期的拓跋鮮卑的方面大員。

當北魏追封的烈帝拓跋翳槐死後,其二弟昭成帝什翼犍還在國外(後趙)留學。國內貴族本來擁戴他的弟弟拓跋孤,只因拓跋孤是個老實孩子,知道大哥屬意二哥,就親自到後趙迎請二哥回國繼承部族首領的大位。什翼犍是個留學優等生,見識過後趙的發展變化後,在位期間也置官建都,四面征戰,終於建立起一度雄強北方的代王國。

長孫嵩十四歲的時候便接替父親出任南部大人。帶資入股的長孫嵩代父統軍,為新生的代國四出征戰,也為自己的第一次創業贏得了開門紅。此時他已出落成一位寬厚儒雅、氣度不凡的貴公子,頗具親和力和領導力。

然而,代國的時運不濟,邂逅了國勢鼎盛的前秦,不得不捲甲息兵,勉力維持。偏偏拓跋家又鬧內訌,什翼犍被長子拓跋寔君弒殺。隨即,代國便在公元376年迎來了滅國之禍。此時的長孫嵩還不到弱冠之年,就趕上了一次亡國之痛。

好在當時的五胡諸國,旋生旋滅,草原兒女心胸開闊,長孫嵩顧不上傷感,就帶著自己的部眾暫時歸附了劉庫仁。說起來,劉庫仁也不算外人,出身匈奴孤獨部的劉庫仁本是拓跋什翼犍的外甥,為人豪爽仗義,在什翼犍去世後,對拓跋珪母子頗為照顧。要不是他兒子劉顯極不厚道,劉庫仁家族必能在北魏謀個好出身。

公元385年,劉顯在謀殺叔父劉眷後,想著順道將拓跋珪也一併收拾了。沒想到,劉顯人緣極差,就連他的謀士都出賣他,將劉顯的陰謀告知拓跋珪。有了防備的拓跋珪開始召集舊部,準備開啟自己的宏圖霸業。長孫嵩同樣看不上劉顯,遂率領族人與鄉黨七百多家另謀高就。在途經五原時,他遇上了一個叫烏渥的故人,雙方攀談起來,烏渥問長孫嵩欲往所處,長孫嵩表示聽說拓跋寔君之子拓跋渥正在招攬部眾準備重建代國,自己打算去歸附他。烏渥與拓跋渥雖然同名卻不同心,他義正辭言地對長孫嵩道:「拓跋渥是弒父作亂之人的兒子,名不正言不順,歸附他不會有什麼好結果的。」從這裡,我們不難看出,經過多年漢化,這些來自草原的粗坯對漢家的忠孝文化已有了很深的理解。

長孫嵩聽後覺得有理,隨即又陷入了茫然。早已與拓跋珪確認過眼神的烏渥建議長孫嵩,好好考慮一下正在賀蘭部養精蓄銳的那個人。長孫嵩表示自己不了解這個比自己小一輩的後生,尚未將他視作投效對象。說完,他催動拉車的青牛,準備先找個地方靜靜在說。

烏渥可不想放過長孫嵩這個大才,就猛地上前拉住了牛首。然後給他講了拓跋珪的一些不同凡響的故事,讓長孫嵩對這個比自己小13歲的遺腹子有了新的認識,遂勉強決定前往賀蘭部一探究竟。

聽說曾認南部大人的長孫嵩率部來歸,拓跋珪大喜過望,立刻趕到三漢亭迎接自己的族叔。說到這兒,讀者大大要清楚一點,南北朝時期人們壽命偏短,加上戰亂不休,因此普遍早婚,拓跋部在這方面尤其突出,他們一般在十二三歲時就結婚生子,往往不到三十就當上爺爺了。早婚早育又損害了人們的健康,使得拓跋皇族的壽命愈發變短。

此時的長孫嵩雖然未到而立之年,但多年的領導生涯加上奔走四方,早已練就了一雙識人的慧眼。看著眼前這個英氣勃發、少年老成的族侄,他似乎看到了自己美好的未來,遂一改初衷,與之相談甚歡。在拓跋珪表示出足夠的尊重和王霸之氣後,長孫嵩立刻表示傾心歸順,正式加盟北魏集團,開始了第二次創業。

一路打拼步步高升

公元386年正月,剛滿十五月的拓跋珪正式即代王位。之所以稱代國,當然是為了更好籠絡那些心懷故國的老鮮卑人。三個多月後,拓跋珪改國號魏,正式創建了南北朝時代雄強北方的北魏政權。

在拓跋珪創業之初就率眾來歸的長孫嵩得到了應有回報,順利恢復了家族捂熱多年的南部大人職務。此時,北魏股份公司剛剛開業,還保留著很多原始的官職,南部大人顯然是舊時部落聯盟的遺存。能夠重新坐鎮一方,長孫嵩還是沒有跟錯人。

第二次成為開國功臣的長孫嵩,在拓跋珪公司表現不錯,為他迅速擺平了不少對手。只是這些對手在後世那些喜歡大兵團作戰的人們眼中,不過就是村長級的械鬥罷了,所以史書對此語焉不詳,只說長孫嵩在公元387年正月,也就是公司開張一年後的頭次分紅中,作為有功之臣受到拓跋珪的厚賞。

長孫嵩受到正向激勵,自然越戰越勇,到了公元391年,他就跟著拓跋珪開始挑戰新崛起的草原強權柔然。在戰鬥中,長孫嵩表現得非常英勇,一馬當先,陣斬柔然別部大帥屋擊。能夠橫挑柔然,說明拓跋珪公司的業績飄紅,已然有了跨境作戰的能力。

拓跋珪是位雄才大略的開國之君,卻也是個脾氣不太好的傢伙。那個年代暴脾氣的君主比比皆是,畢竟大家都是在亂戰中成長起來的,如果沒有暴力傾向那才叫奇怪呢。有些人受不了拓跋珪的暴脾氣,離家出走的戲碼就成為北魏初年的家常便飯。公元392年,出自泣黎部的北魏西部大人茂鮮叛魏私奔。長孫嵩奉令率軍追殺,一路狂擊,讓茂鮮大人為他的冒險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也讓長孫嵩好好刷了一把軍功,更展現了自己的忠誠。

公元396年,隨著北魏政權的不斷做大,曾級好得蜜裡調油的北魏與後燕兩大北方強權終於刀兵相向。長孫嵩跟隨拓跋珪兵發後燕重鎮中山(在今河北定州),期間,長孫嵩因功官拜安南將軍、冀州刺史,晉爵鉅鹿郡公,不久又改任侍中。此時的北魏官制已逐漸漢化,部落聯盟體制正快速向中央集權轉化。

拓跋珪雖在與後燕的戰爭中取得了決定性勝利,仍擔心河北一帶人心不穩,就在中山設置行台,以便加強管理。公元398年,拓跋珪駕臨冀州巡察,準備展示一下自己的牛掰風采。正在冀州境內負責督促稅收工作的右將軍尹國不知道哪根筋搭錯了,居然想在拓跋珪北返時將其拿下。當時,尹國率軍襲取信都(在今河北邢台),公然發動叛亂,形勢異常危急。關鍵時刻,久經考驗的忠誠衛士,長孫嵩以安南將軍的名義調動軍隊,一舉擊破叛軍,將尹國捕獲,送到中山行台。這種在皇帝出巡時搞事情的主兒從來都是嚴厲打擊的對象,尹國將軍只能引刀成一塊了。

政治覺悟高的長孫嵩擊殺叛軍有功,於公元398年四月初一,進位司徒,成為朝堂重臣。之後,長孫嵩又相繼出牧相州,進號南平郡公。不論長孫嵩調任何處,都受到當地吏民的好評,足見其理政水平之高。

北戰南征屢斗強敵

勃興的北魏很快遇上了代國當年的老問題,即君主被兒子做掉。公元409年十月,神智不清的道武帝拓跋珪被自己與小姨亂倫所生的兒子、清河王拓跋紹乘夜所弒。混帳透頂的拓跋紹還沒得及高興兩天,就被因惹惱父親而隱居民間體驗生活的哥哥拓跋嗣誅殺。拓跋嗣本來人緣就好,如今又殺死了自己的潛在競爭者,自然被長孫嵩等大臣擁戴,成為北魏的有道明君明元帝。

拓跋嗣漢化程度很高,在位期間比較重視民間疾苦,特意下詔讓長孫嵩與其他七位重臣一起在止車門右側處理各種訴訟案件。長孫嵩認真聽取百姓冤苦,力所能及地予以解決,受到了廣泛好評。後人還據此創作了名畫《八公圖》。在處理民訟的同時,作為資深重臣,長孫嵩注意選賢任能,強調人倫綱常,為拓跋鮮卑營造了良好的秩序。

聽說老對手北魏發生了內亂,柔然可汗非常愉快地發兵寇邊,企圖趁亂好好打些草谷。拓跋嗣可不慣著,遂於公元410年正月初一,命長孫嵩發兵北伐柔然。長孫嵩受命之後,顧不上過節,立刻整軍出發。長孫嵩此次遠征並沒有打疼柔然,當魏軍在塞外苦戰數月班師回朝時,柔然人很不厚道地銜尾追來,將長孫嵩和他的大軍圍困在牛川(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西南)。

聽說爺爺輩的長孫嵩被柔然困在大漠之上,拓跋嗣遂於五月二十一日親率大軍救援。柔然人雖困住了長孫嵩,卻沒有從他身上撈到什麼便宜,相反硌得牙齒生疼,折兵損將,如今聽說魏主親至,也不敢再圍城打援了,立刻打馬揚鞭,有多遠跑多遠了。此次北伐,長孫嵩雖無功勞,亦有苦勞,面對來去如風的柔然騎兵,能夠守住底線不吃大虧,也算不錯了。

公元417年二月,東晉嗣譙王司馬文思遣使到北魏朝廷上書,請求北魏派軍討伐專權的劉裕。要說,司馬文思也不是個好人,仗著自己的身份,沒少幹缺德事,絕對是個典型的紈絝子弟。司馬文思和父親司馬休之都是反對劉裕的骨幹,可做北魏插手東晉事務的絕好抓手,所以拓跋嗣有求必應,下詔命長孫嵩持節、都督太行山以東諸軍事,率領諸將邀擊正欲舉兵討伐後秦的劉裕。雙方在黃河北邊的畔城一帶接戰,面對魏軍的襲擾,劉裕以卻月陣反擊,魏軍多有傷亡。

見劉裕是塊難啃的硬骨頭,拓跋嗣不想硬拼,遂令長孫嵩停戰,給劉裕借道。

劉裕在船中看到長孫嵩的旌旗車蓋,素知其名的劉裕立刻命人送給長孫嵩南方特產的酒食,希望聯絡一下感情。長孫嵩謝過劉裕後,將這些酒食全部送到京城交給皇帝。拓跋嗣見劉裕如此,也命長孫嵩厚禮答謝,雙方暫時收起了殺意。

在表面的一團和氣之下,拓跋嗣暗中給長孫嵩下達命令,讓他時刻做好戰鬥準備,如果劉裕一路向西,就率精兵襲取劉裕的老家彭城,如果劉裕不肯向西,而是意在北魏的話,就率軍尾隨,伺機攻擊。吃過一次大虧的拓跋嗣,這次顯然聽取了崔浩的建議,準備讓劉裕與關中的後秦殺個兩敗俱傷,然後自己再坐收漁利。

見劉裕一門心思直入關中,長孫嵩立刻從成皋南渡黃河,殺向彭城,東晉沿途的駐軍雖有零星抵抗,但魏軍兵鋒正銳,很多城堡只能望風而逃。幸好劉裕兵強將勇,殺入關中非常順利,沒有經過苦戰就攻克長安,隨後劉裕及時迴轉,長孫嵩擔心後路有失立刻撤軍。這一戰,雙方可謂各有勝負。面對劉裕這位史上有名的硬點子,作為魏軍前敵總指揮的長孫嵩能夠應對裕如,也算可圈可點了。

長孫嵩回到魏都平城(在今山西大同)後,又於當年十一月,率領諸將討伐盤距西山的丁零人翟蜀、洛支等。這次,長孫嵩部署得當,指揮有方,將丁零人包了餃子,徹底消滅乾淨後才率軍班師。

老成謀國犯言直諫

長孫嵩多年來出將入相,為北魏的安全穩定盡職盡責,居功甚偉,也贏得了皇帝的信重。公元423年,年僅三十二歲的拓跋嗣病重,將年近七旬的長孫嵩召至病榻前詢問身後之事。長孫嵩平靜地說:「立嫡長順理成章,依德行人心順服。如今大皇子拓跋燾既是嫡長子,又非常賢明能幹,正是上天為大魏所選的接班人,請陛下立之!」拓跋嗣當即應允,立拓跋燾為太子臨朝理政,長孫嵩則擔任左輔之職。

十一月初,拓跋嗣駕崩,臨終命人將此前繳獲的戰利品悉數賞賜給臣下。北魏建國之初是不發俸祿的,官員想掙錢,要麼去搶,要麼靠賞。這是北魏初年魏軍戰鬥力的保證,不過副作用也不小,主要是魏軍如同強盜,不利於國家治理和民生穩定。三天後,十六歲的拓跋燾繼位,是為太武帝。拓跋燾心懷「廓定四表、混一戎華」之志,作戰鷙勇驍強,受到敵方的敬畏,被劉宋稱為「英圖武略、事駕前古」。

拓跋燾上位之初,大封功臣,以收取人心。長孫嵩因功進封北平郡王,並擔任司州中正。如果從拔拔氏算起,長孫氏與拓跋皇族早已漸行漸遠,而今長孫嵩王爵加身,可算是異姓封王,極其榮寵。當然,長孫嵩多年為國宣勞,能夠封王也是名至實歸。

公元425年,拓跋燾召集重臣商議,對於北方的兩大強敵胡夏和柔然,到底應該先搞定哪個?對於這個關係戰略方向的問題,長孫嵩認為:「胡夏已然定居統萬城,國小力弱且殘暴不仁,難以成為大患。柔然世代遊牧危害邊境,故此應該先討伐柔然可汗郁久閭·大檀。我們如果能追上他們就能繳獲大量的牛羊牲畜,足以讓國家富足;即便追不上他們,也可以在陰山一帶武裝狩獵,多殺禽獸,得到大量皮肉筋角用作軍需物資,總之,不論追上與否,都勝過去打一個一窮二白的小國!」

對此,崔浩堅決不同意,他說:「大檀可是有名的逃跑專家,我們去的人多了未必追得上,去少了不見得打得過,不管怎麼算都有點吃力不討好。赫連勃勃是聞名於世的暴君,人神共棄,討伐他可以占據大義名份,為大魏洗白!因此,我們應先討胡夏!」還有一些大臣認為應該先把後燕餘孽馮跋(因偏居北隅,後世都稱其為北燕)給做掉。

聽了一頭霧水的拓跋燾一時難以定策,就決定一路向西,先去轉轉再說。路上,拓跋燾聽說赫連勃勃死了,兒子們忙著爭位,人腦子打出了狗腦子,立刻生出進討關中的念頭。隨同巡狩的長孫嵩卻再次跟小皇帝唱反調道:「統萬城堅固難攻,如果赫連家的崽子們以逸待勞據城堅守,我們勞師遠征頓兵堅城之下的話,大檀聽說後一定會乘虛進犯。這太危險了!」此時的長孫嵩歲數大了,做事求穩,與血氣方剛的小皇帝很難合拍。

拓跋燾就此事徵求天師道首領寇謙之的意見,寇謙之支持對胡夏用兵,崔浩又不失時機地大談西征的好處。眼見小皇帝一門心思地想對付胡夏,曾見識過赫連家難纏風采的長孫嵩擔心勞而無功,危急社稷,因此執意勸止。這下可把敢作敢為的小皇帝氣壞了,他大聲指責長孫嵩在任貪污,還派武士羞辱他。長孫嵩一生愛惜羽毛,受此不白之冤,不禁老淚縱橫,可又無可奈何。

好在,小皇帝並沒想著把這位曾爺爺輩的老臣怎麼樣,只是氣不過他一再阻撓自己,完全是一種青春期叛逆性格發作罷了。過了不久,清醒過來的拓跋燾知道長孫老爺爺所言是老成謀國之言,也不怪罪,反而升任其為太尉。事實證明,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匈奴帝國,拓跋燾在攻滅胡夏的過程中,確實費了一番周折。

留守京城為國柱石

作為北魏史上傑出的君王,拓跋燾的成長很快,度過青春期的他意識到治理國家不能只靠勇敢和衝動,還必須有堅忍和理性,因此,他與長孫嵩老爺爺的關係逐漸得到了緩解。公元429年四月,在北伐柔然之際,拓跋燾任命老成持重的長孫嵩與忠厚有度的廣陵公樓伏連一起留守平城。長孫嵩和樓伏連合作愉快,為拓跋燾順利擊敗柔然提供了堅強後盾。

公元431年九月,拓跋燾感念長孫嵩多年如一日的勞苦功高,加封其為柱國大將軍。柱國一詞,又稱上柱國,本是戰國時楚國創設的職務,有國之柱石之意,這一提氣的官銜在北魏時發揚光大,成為後世很多名人的標配。從此以後,喜動不喜靜的拓跋燾每有出征,都讓長孫嵩以元老的身份留守平城,坐朝聽政,決斷各種刑罰訴訟,從而安定後院,使自己毫無牽掛地征戰四方。長孫嵩老而彌堅,一絲不苟地完成留守大任,從無紕露,確實不負柱國之託。

踏踏實實地當了六年多的柱國,長孫嵩於公元437年正月辭世,終年八十歲。拓跋燾對其逝世非常悲痛,賜諡為「宣」。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時,還將長孫嵩配享太廟。

曾被崔浩評價為「長於治國,短於用兵」的長孫嵩兩次創業,一路追隨拓跋氏出將入相,前期四出征討平亂,後期安心留守後方,為北魏這個鮮卑政權的平穩過度立下了特殊功勳,使其不至於像其他胡人政權那樣「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在長孫嵩坐鎮朝堂指點江山之際,其族人長孫肥、長孫翰、長孫道生跨馬執轡南征北戰,共同支撐起北魏初年的龍興大業,也讓長孫家族在王朝鼎革之際越發聲名顯赫。

圖片來源於網絡

END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