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三條天皇的繼位,終結了攝關時代,院政時代隨之到來

鑑史俠文史 發佈 2024-04-27T14:01:55.671443+00:00

1068年後三條天皇繼位到1192年源賴朝任征夷大將軍開啟武家時代為止的一百多年時間,通常被稱為平安時代後期。其中,1086年至1192年又被稱為院政時代,這一時期日本政治經濟等方面的最高權力都掌握在上皇手中,是日本上皇權力的頂峰。

1068年後三條天皇繼位到1192年源賴朝任征夷大將軍開啟武家時代為止的一百多年時間,通常被稱為平安時代後期。其中,1086年至1192年又被稱為院政時代,這一時期日本政治經濟等方面的最高權力都掌握在上皇手中,是日本上皇權力的頂峰。

一.攝關時代的終結與院政的成立

一條天皇繼位後,其堂兄11歲的居貞親王(後來的三條天皇)在藤原兼家的支持下成為東宮。居貞親王是冷泉上皇的皇子,本無即位可能。

圓融天皇禪位時也越過他,直接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因此居貞親王的立儲,完全是外祖父藤原兼家為了維持自己的外戚地位而造就的。

藤原兼家去世後,其政治基因同樣遺傳給了其子藤原道長,藤原道長為了權力毫不顧及親情,對侄子伊周和外甥居貞親王(三條天皇)極為冷酷無情。

藤原氏攝關家的衰落並非突然,在其家族上升階段即帶有隱患。天皇外戚的地位,原則上是不固定的,而且是具有可取代性的。

然而藤原氏通過操縱皇位禪讓以及製造政治陰謀,不斷打擊、排擠其他姓氏的貴族及官員,任人唯親,最終才得以成為排他性極強的累世外戚。

攝關末期過分依賴於外戚地位的攝關家,遭遇到重大危機,多位藤原氏的后妃均未能生育可以即位的皇子,最終與藤原氏沒有直接血緣關係的後三條天皇得以即位,後三條天皇恢復了天皇親政,而攝關家則由於失去了外戚地位喪失了母系尊長的地位,給上皇作為父系尊長取代藤原氏勢力提供了機會。

1.後三條天皇與藤原氏的抗衡

後三條天皇是後朱雀天皇之子、後冷泉天皇的異母弟,於1068年即位。後三條天皇是自醍醐天皇以來一百五十多年間,唯一一位與藤原家族沒有直接血緣關係的天皇。

後三條天皇之母禎子內親王是三條天皇與中宮妍子唯一的女兒,自幼榮寵備至,出生三月即為內親王,三歲即得到准三宮待遇。

藤原道長作為外戚,平日裡極力打壓三條天皇及其眾子,但卻對於自己的外孫女則極為疼愛,「臨病革,遺言戒子弟曰:『我思一品宮(禎子內親王)而不忘,汝等體我意,敬事莫怠。』」

然而藤原道長的兒子藤原賴通、藤原教通等並未真正善待禎子內親王,藤原賴通因為沒有女兒,便直接將養女嫄子送入後朱雀天皇后宮,與禎子內親王並列為後;之後藤原教通又送長女藤原生子入宮,這些事都令禎子內親王憤懣不平,因而自居宮外長達四年。

然而藤原嫄子與藤原生子都未能誕育皇子,禎子內親王所生的尊仁親王(即後三條天皇)因為與藤原氏沒有直接的血緣關係,並非藤原氏理想的權利代言人,因此禎子內親王和尊仁親王母子二人更加遭受藤原氏排擠。

當後朱雀天皇在談及欲立尊仁親王為後冷泉天皇的皇嗣時,藤原賴通就故意找各種理由進行推脫敷衍。幸好當時藤原賴通的異母弟藤原能信向後朱雀天皇進諫,尊仁親王才得以被立為東宮儲君。

然而即使是尊仁親王已經被冊封成為東宮後,藤原賴通仍然沒有改變自己對於尊仁親王的態度,依舊是寄希望於其女中宮寬子,希望她能與後冷泉天皇誕育皇子,以便取代尊仁親王,所以一直不願承認尊仁親王的太子地位。

奈何天不遂人願,藤原賴通的幻想最終還是破滅了。於是在後三條天皇繼位後,藤原賴通因為當初曾經與後三條母子交惡,感覺自身難以在朝堂之上立足,就將藤原氏長者和關白之位都讓給了弟弟藤原教通,然後隱居於京都附近的宇治。外戚身份的中斷及家族長者的隱退,兩大因素都使得攝關家的實力出現了動搖。

後三條天皇即位後恢復了天皇親政,因此史學界一般將他即位的1068年看作是攝關時代結束的時間,後三條天皇被時人讚譽為明君聖主。

後三條天皇執政期間,著力改革舊制,起用了很多非藤原氏出身的官員和中下級貴族,並從經濟領域入手大力整頓國內存在的各類莊園,規定「停止寬德二年以後新立莊園;縱雖彼年以往立券不分明、於國務有妨者,同停止之」。

後三條天皇還規定,莊園領主需要向朝廷提交莊園的書面票據,以證明其莊園的合法性。此外,後三條天皇還整頓了度量標準,通過詔令的形式規定了一升的標準容量,以此來整頓混亂的租賦稅收。

當時藤原氏攝關家通過接收大量的寄進莊園而成為頂級的大土地所有者,但是《莊園整頓令》嚴重觸及了藤原氏的利益,因此在推行過程中受到了不小的阻礙。

不過雖然這一時期的莊園整頓受到了源自藤原氏攝關家的種種干擾,但仍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藤原一族的部分莊園收歸皇室。物質方面的收穫只是基礎,最重要的是,後三條天皇通過此事,動搖了藤原氏在朝堂上的權威和公信力,在推行整頓之後,部分莊園主不再將莊園寄進到藤原氏攝關家,從而在經濟方面削弱了藤原氏的勢力。

新任關白的藤原教通與後三條天皇雖未有宿怨,但由於利益方面的激烈碰撞,兩人也產生了一些衝突。

後三條天皇「禁國司再任,教通將作南圓堂,因請再任如故。帝奮髯震怒曰:『國家特重攝關者,以其或為外祖之故爾。朕則異於是,何憚之有!』峻卻其奏。

教通艴然拂衣而起,大呼曰:『藤氏卿相悉罷。春日神威今日盡矣。』於是諸藤咸起,隨教通而出。帝不得已,召還許之。大和國司與興福寺爭訟,帝親決之,意在國司。教通不悅,帝曲從之」。

由於藤原氏出身的官員人數眾多、根基深厚,一時難以撼動,而且藤原氏族在地方上也擁有盤根錯節的龐大勢力,使後三條天皇發布的旨意難以被順利地貫徹實施。

在這種形勢下,後三條天皇在位四年就讓位於自己的長子白河天皇,成為上皇,五個月後崩御。《愚管抄》認為,後三條帝意欲以上皇身份繼續執政,他本欲自行開設院政,但不久就離世了,其子後白河帝繼承了他的遺志,開創了院政。

之後的《今鏡》和《大日本史》等史籍也採用這一觀點,「帝欲傳位東宮,居院決政」。認為後三條帝有意以上皇身份行使政事,因而禪位。

因此傳統觀點一般認為後三條上皇時期是院政的雛形。但近些年的研究則更傾向於後三條帝是因病退位,或是因為健康情況不佳,為安排下一任繼承人而禪位。

後三條天皇本身是致力於天皇親政的,而繼任的白河天皇20歲,在當時已經是可以親政的年齡了,而且史料記載中也未見後三條帝以上皇身份執政的詳細記載,而且考慮到後三條帝退位前後的健康情況,因此後三條天皇很有可能是感到了自身疾病的嚴重性,因此禪位。

後三條天皇禪位時冊立自己的次子實仁親王為儲君,而在其退位後女御源基子又生下了第三皇子輔仁親王,後三條上皇彌留之際,給白河天皇留下遺詔,安排好之後的皇位繼承順序:待當時的皇太弟實仁親王踐祚後,再立輔仁親王為其皇太弟。

從後三條天皇所安排的皇位繼承順序可以看出其政治構想。白河天皇生母是藤原能信的養女茂子,與攝關家有著名義上的親緣關係,在其為太子時又娶關白藤原師實的養女為妃,與攝關家關係又近了一層。

如前文所述藤原能信是促成尊仁親王(後三條天皇)立儲的功臣;白河天皇又是後三條天皇的長子,且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是唯一有皇位繼承資格的皇子,儲君地位相對穩固,所以白河帝的即位勢在必行。

因此按照後三條天皇的設想,白河天皇是作為具有過渡性質的天皇,皇位不會在其子孫一系傳承。而實仁親王、輔仁親王是源氏女子所生,與攝關家關係較遠,若實仁親王、輔仁親王相繼繼位則有可能更徹底地切斷皇室與藤原氏的親緣紐帶,逐漸擺脫藤原氏攝關家的控制。

但後三條上皇崩御後,白河天皇由於不願將皇位按約定傳與異母弟,因而採取了一系列政治活動,此後的政治局勢沒有按照後三條天皇的設想展開,而是轉向了另一個極端——上皇掌權的院政時代即將拉開序幕。

不論後三條上皇是否開設了院政,其結束了攝關時代並大量起用在藤原氏掌權時不得志的中下級貴族官員以及嚴格的莊園整頓,都為院政時代的出現提供了重要的政治經濟基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