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了818年的湘西土司

祕境大湘西 發佈 2024-04-27T15:41:12.187879+00:00

土司制度,是元、明、清王朝的一種地方政權組織形式,在邊遠少數民族地區實行。「土司」又稱「土官」,由當時的中央王朝任命和分封,「世官、世土、世民」是其重要特點,即世襲的政治統治權,世襲的轄區土地所有權,世襲的對該土地上農民的統治權。


土司王,真的有初夜權嗎?

土司制度,是元、明、清王朝的一種地方政權組織形式,在邊遠少數民族地區實行。「土司」又稱「土官」,由當時的中央王朝任命和分封,「世官、世土、世民」是其重要特點,即世襲的政治統治權,世襲的轄區土地所有權,世襲的對該土地上農民的統治權。

元朝以前,各封建王朝已採用「以土官治土民」的辦法,實行羈縻制度,「樹其酋長,使自鎮撫,以達其以夷治夷」。唐、宋時,朝廷對湘西等少數民族地區設置過羈縻府、州,任命當地土著首領為世襲的刺史、知州等。元朝後,以宣慰使、宣撫史、安撫史、招討史等官職封贈各族首領。明代,土司制度發展到鼎盛期,後漸趨衰落,至清代中期基本消除。

土司制度是軍政合一的政權,首領被當地人尊稱為土司,還被朝廷各封為刺史、宣慰使、宣撫使、土知州、土巡檢等官職,在當地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成為當地的土皇帝。他們還設立了總理、家政、舍巴、土知州、土中軍等行政單位,但是他們也得臣服於各朝各代的皇帝。傳說土司在當地有新婚的初夜權,我們現在也無法考證。

湘西大致可分為永順、保靖、桑植、大庸茅崗等四大土司。永順司和保靖司都是彭士愁的後代,分屬兩大世系,相互之間也有爭鬥乃至戰爭。永順彭氏土司王朝疆域遼闊,鼎盛時期曾經管轄20個州,涉及湘鄂川黔渝滇等省市,「北江諸蠻,彭氏為大」。

湘西永順的土司王朝,由彭氏土司掌權,始建於後梁開平四年(910年), 939年,當地刺史彭士愁率領錦、獎、溪三州諸蠻上萬人,進攻楚國的辰、澧州,爆發了著名的溪州之戰,彭士愁敗退溪州。次年,雙方締結盟約,盟約鑄立在永順會溪坪的溪州銅柱上,彭士愁與楚劃江而治。彭士愁雖然表示臣服於楚王馬希范,但其政治地位和管轄地域卻得到楚的確認,楚王仍授彭士愁繼續管轄溪、錦、獎諸州。盟約規定,溪州不向王朝繳納賦稅,不提供兵源,與楚不互相掠奪土地和人口,不阻擾交通,不強迫買賣貨物等,實際上承認了溪州少數民族地區的一些自治條件,進一步確立了土司制度。 

土司制度時,南江諸地各自向朝廷入貢,北江(今永順、保靖、龍山、古文、花垣等)並不入貢。土司與中央王朝的關係,在經濟上表現為「納貢」與「回賜」。湘西唐代有貢「溪布」、「水銀」的記載,宋、元、明以後日益擴大,計有虎皮、錦雞、土綢、溪布、水銀、黃蠟、丹砂等。每次納貢均得到皇帝相應的一些「回賜」。 財物雖少,目的是經濟互通,和平相處,避免發生戰亂

土司在戰亂時還要聽從皇帝的調遣湘西土司在征蠻、抗倭、援遼等重大軍事行動中,都立下了赫赫戰功,得到了朝廷的很多嘉獎。老司城遺址里有一座翼南牌坊,上面刻著「子孫永享」四個字,是明朝嘉靖年間為了表彰第26任土司彭翼南的抗倭戰功而特意豎立的。明朝倭寇猖獗,彭翼南曾經兩次遠赴東南沿海抗倭,第一次是1554年,他才18歲,父親早逝,爺爺彭明輔不放心孫子遠行,還特意帶上2000人相隨助戰,江涇大捷重挫了倭寇,是明朝抗倭戰爭中的第一次勝利。彭翼南因此成名,獲得了「蓋東南戰功第一」的稱號,被朝廷授予昭毅大將軍。

1135年,永順第十一代土司彭福石,將土司王府搬到了現永順城東近20公里的靈溪河邊,所以也稱「福石城」。這裡成為當時湘西土家族地區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傳說有「城內三千戶,城外八百家」。 清朝貢生彭施鐸題詩道:「福石城中錦作窩,土王宮畔水生波。紅燈萬盞人千疊,一片纏綿擺手歌。」

  清朝中期,朝廷實行「改土歸流」政策,即以中央所派的「流官」取代各地的「土官」。清雍正七年(1729), 面對清廷的大兵壓境,末代土司彭肇槐獻土為安,帶著子孫離開湘西,回到江西祖籍立戶。至此,湘西土司從建立到土崩瓦解延續了818年,歷經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和宋、元、明、清各代,一共產生了35位刺史或土司。

永順老司城遺址,是我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歷史最悠久的土司城遺址。遺址保留了體積龐大的城牆和建築廢墟,有祖師殿、彭氏宗祠、德政碑、翼南牌坊、地宮、古墓群等等,還有完整的排水系統,成為研究土家族文化的珍貴人文景觀,是「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保存最為完整的軍事性城堡」。我曾四五次到那裡參觀、考察,2016年我還曾與著名作家盧新華(「傷痕文學」創建者)、原沅陵縣長段雲鵬等三人,一起到此學習、探討大湘西的土司文化。

2015年7月,由湘西永順老司城遺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遺址和貴州播州海龍屯遺址聯合代表的中國土司遺產,在波恩舉行的第39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入選世界文化遺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