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滅亡前夕,全國九位總督都在幹什麼?他們的結局又是如何?

左都御史 發佈 2024-04-27T18:20:53.897598+00:00

當時全國共有九個總督,從武昌起義到大清滅亡的這段時間裡,他們都在幹什麼呢?最後一任湖廣總督是博爾濟吉特·瑞澂,看姓氏便知此公是蒙古人,可實際上他的旗籍是滿洲正黃旗,與孝莊文皇后同根同族。

宣統三年八月十九日武昌起義爆發,搖搖欲墜的清王朝下令調集軍隊予以鎮壓。在此萬分緊急的情況下,身處一線、手握大權的各省總督的態度決定著王朝的命運。

當時全國共有九個總督,從武昌起義到大清滅亡的這段時間裡,他們都在幹什麼呢?最後他們的結局又是如何?

湖廣總督

最後一任湖廣總督是博爾濟吉特·瑞澂,看姓氏便知此公是蒙古人,可實際上他的旗籍是滿洲正黃旗,與孝莊文皇后同根同族。

瑞澂出生名門,是晚清著名大臣琦善的孫子,他於宣統二年調任湖廣總督。作為滿清封建統治的維護者,瑞澂是一個死硬的保守派,在四川保路運動中,與四川總督趙爾豐殘酷鎮壓革命黨。

可以說武昌起義的爆發與瑞澂有著直接的關係,然而這樣一個看似忠誠的封疆大吏,骨子裡卻是一個貪生怕死之輩。

武昌起義爆發之後,革命軍的實力其實遠不如清軍。瑞澂若是不逃跑而是採取雷霆手段,不至於釀成大禍。

後來孫中山先生評價瑞澂說:「按武昌之成功,乃成於意外,其主因則在瑞澂一逃;倘瑞澂不逃,則張彪斷不走,而彼之統馭必不失,秩序必不亂也」。

臨陣退縮、丟失城池按《大清律》以死罪論,瑞澂逃亡上海以後,被清廷革職。民國以後他的家產也被沒收,到了最後可謂是名利雙失。

兩江總督

最後一任兩江總督是張人駿,此公是近代史上一個著名的人物,若非生不逢時必有一番作為。

光緒三十三年,日本侵占東沙群島,時任兩廣總督的張人駿建議收回東沙群島,並派出提督、副將親赴國西沙群島勘定15座島嶼,並在永島升起了大清的國旗,捍衛了南海諸島的領土完整。直到現在,南海諸島中還有一個以「人駿灘」命名的島礁。

武昌起義爆發後,迅速蔓延至兩江三省,張人駿獨木難支,他與江寧將軍鐵良逃往上海。

總體來說,張人駿還是忠於大清的,民國時袁世凱幾次請他出山皆被拒絕,後移居青島直至去世。

兩廣總督

最後一任兩廣總督是張鳴岐,此公乃舉人出身,在老師岑春煊的推薦下,不數年越居高位,歷任布政使、巡撫、總督等職。

黃花崗起義時,張鳴岐已實授兩廣總督兼廣州將軍,在他的殘酷鎮壓下,革命黨人林覺民等幾十位烈士被殺害。

表面看張鳴岐對清王朝無比忠心,實際上他卻是一個典型的兩面派,他一邊鎮壓革命黨討好清政府,一邊又借著辦新政來拉攏革命黨人,以達到沽名釣譽的目的。

不過這種手段終究是不能持久的,革命黨人很快就看穿了張鳴岐的真面目。及至武昌起義爆發後,以黃興等為首的革命黨率軍衝進總督府,誓要生擒張鳴岐為死去的烈士報仇。

張鳴岐後來逃至日本,民國時改換門庭為袁世凱稱帝出力獻策。但張鳴岐最讓人不齒的是,九一八事變後,他居然甘心為漢奸,作了日本人的特務。抗張勝利後,在一片喊打聲中,張鳴岐結束了他罪惡的一生。

閩浙總督

最後一任閩浙總督是滿洲正白旗人松壽,姓佟佳氏。作為與大清相始終的滿洲八大姓之一,佟佳氏家族從太祖時期開始名人輩出。

出生在這樣的家庭,松壽沒有道理背叛大清,武昌起義爆發後,松壽堅決維護清王朝的統治,調集全省軍隊予以鎮壓。

只不過,此時的大清大勢已去,絕非松壽所能挽救。兵敗之後,松壽在府中吞金自盡,也算是為大清盡了忠。後來清廷追贈太子太保,賜諡「忠節」。

雲貴總督

最後一任雲貴總督是李鴻章的侄兒李經羲,李經羲不是頑固的保守派,但也非不忠不孝之人,他骨子裡對大清是懷有感恩之心的。

老李家世受皇恩,眼看大清雖然要亡了,可世道人心不可欺。如果連他都公然反叛清廷投靠革命黨,那麼他死後又如何去面對他的伯父李鴻章呢?

所以武昌起義爆發之後,李經羲還是有限度了制止了革命黨,不過他的手段比較寬容,沒有予以殘酷鎮壓。

革命取得勝利後,以蔡鍔為首的將領們很尊重這位總督,或許也是靠著李鴻章的福佑,蔡鍔等人沒有為難李經羲,而是將他秘密送出雲貴。

李經羲頗有骨氣,曾做過民國政府總理,但因反對袁世凱稱帝,他的政治生涯並不順利,晚年移居上海。

四川總督

最後一任四川總督是趙爾豐,此公以捐納入仕,一步步高升位列封疆大吏。他對大清絕對死心塌地,保路運動時,不惜一切代價鎮壓叛亂。

要說趙爾豐也非一無是處,他擔任四川總督時,為維護西藏的安定還是做出了很大貢獻的。

武昌起義爆發後,四川的清軍已不聽趙爾豐的調遣,革命黨人召開官紳大會,宣布四川獨立,成立軍政府。趙爾豐因暗中阻撓,致使局面不穩。

為了鞏固革命成果,革命黨人於12月12日,判決趙爾豐死刑,在皇城明遠樓公開處決趙爾豐。

陝甘總督

最後一任陝甘總督是長庚,此公姓伊爾根覺羅氏,滿洲正黃旗人。作為血統純正的滿洲貴族,長庚倒向革命黨人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當時,武昌起義短時間內蔓延全國各省,而陝甘地區卻是一個例外,因為長庚的前一任總督升允舉措得當,革命的火種沒有在陝甘地區得以發展。

長庚任職期間,陝甘仍牢牢掌握在清廷的手中。遺憾的是,大清終究還是滅亡了,長庚有心無力。當他接到宣統遜位詔書的時候,唯一的選擇便是交出總督關防,如此也算是全身而退了。

長庚後來沒有參與民國的政務,內心中始終奉宣統為皇帝,幾年後長庚在悲痛的情緒下鬱鬱而終。

直隸總督

最後一任直隸總督是陳夔龍(實際上是張鎮芳,僅擔任了十天故而不計),此公是一個老官僚,歷任督撫十餘年,他態度守舊,堅定維護祖宗成法。別說是改朝換代,就是戊戌變法、改革官職、廢除科舉,他也是一門心思反對的。

陳夔龍所處的直隸乃天子腳下,清末時直隸乃是袁世凱的地盤,陳夔龍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而且直隸這個地方有實力強悍的北洋六鎮,並沒有受到武昌起義的波及,故而陳夔龍不需要在大是大非上做出抉擇。

宣統遜位後,陳夔龍痛心疾首也無心政治,此後數十年他一直作為滿清遺老的代表,捍衛著內心那點僅存的「皇家恩典」,直到解放前一年,他才在上海去世。

東三省總督

最後一任東三省總督是趙爾巽,此公名氣很大,是時任四川總督趙爾豐的哥哥《清史稿》就是在他的主持下撰修的。

老趙家同樣也是世受皇恩,趙爾巽翰林出身,歷任布政使、巡撫、總督。這樣的經歷就註定了趙爾巽不會輕易背叛清廷。

東三省是滿人的老家,又限於地理原因,武昌起義爆發後,趙爾巽與革命黨人並有機會正面對抗。但他仍組織力量成立保安會支援各省鎮壓起義。

宣統遜位後,趙爾巽曾短暫在民國政府任職,晚年主要的精力主要用在修《清史稿》上,客觀地說,趙爾巽是大清的忠臣,為官時政績也不錯,只是在那個特定的背景下,他沒有順應時代潮流,讓人頗覺遺憾。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