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間盤突出症早期重吸收的預測因素

spine脊柱li 發佈 2024-04-30T04:25:07.662968+00:00

最近,一項前瞻性影像學研究,共納入93例症狀性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在一年的隨訪時間內,100%獲得了重吸收,其中23例在3個月內獲得了重吸收,另外67例在3-12月內獲得了重吸收。


最近,一項前瞻性影像學研究,共納入93例症狀性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在一年的隨訪時間內,100%獲得了重吸收,其中23例(24.7%)在3個月內獲得了重吸收(早期重吸收組),另外67例在3-12月內獲得了重吸收(晚期重吸收組)

註:2017年一項Meta分析發現,1年內腰椎間盤突出自發重吸收的總發生率為66.7%,在英國的發生率為82.9%,而在日本的發生率為62.6% (PMID: 28072796)。主要還是看重吸收的認定標準。

此研究的主要採用的保守治療方法是加巴噴丁針灸,同時需避免使用抗炎藥物,如非甾體抗炎藥和激素。他們認為炎症和新生血管是椎間盤重吸收不可或缺的,而非甾體抗炎藥和激素則會抑制炎症,從而限制了機體對椎間盤的重吸收(但值得進一步探索)

此隊列研究發現,更大的L4椎體後緣高度更大的骶骨傾斜角(SS)起始更大的椎間盤突出是早期重吸收的預測因素,其更易發生早期重吸收;而存在多節段腰椎間盤突出的患者其發生早期重吸收的可能性更低。

上述幾個預測模型指標,除L4椎體後緣高度外,其他都好理解。既往也有研究發現椎體的高度和寬度與發育性腰椎管狹窄、椎間盤退變、骨質疏鬆性椎體壓縮性骨折和Modic改變都有關。

早在2007年,有研究發現小的椎體尺寸是骨質疏鬆性椎體骨折潛在的獨立危險因素。

2020年研究發現,椎體高度與2型Modic改變有關。高椎體與Modic改變有關,尤其2型Modic改變。

2021年發現中矢狀位椎體高度與發育性椎管狹窄有關

更重要的是,2014年一項15年隨訪研究發現:椎間盤和椎體退變或重塑是一致的,即椎間盤高度的降低似乎在一定程度上被相鄰椎體高度的增加所補償。

在15年隨訪的質子密度MRI加權像中,L3-4椎間盤塌陷,相鄰椎體高度反而增加,尤其是L3椎體。

在15年隨訪的T1 MRI加權像中,L3-L4椎間盤高度降低,而L4椎體高度增加了6mm。

在15年隨訪的質子密度MRI加權像中,L2-3、L3-4和L4-5椎間盤明顯變窄,而椎體高度則增加。

這些有趣的發現,給我們指明一些探索的方向,但純影像學研究有其明顯的局限性,其真實的臨床意義需要進一步研究證實。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