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病專家門診深觀察:最難打的「怪」藏在這些深處

南方都市報 發佈 2024-04-30T19:03:33.059354+00:00

2月28日是國際罕見病日,南方都市報健康聯盟深入罕見病群體為他們發聲、持續關注罕見病藥物行業狀況為患者尋求希望。今年,南方都市報、病痛挑戰基金會、輕鬆籌、北京微愛公益基金會共同發起「點亮生命色彩」關愛罕見病特別行動,將持續關注罕見病貧困患者家庭,提供醫療康復救助綠色通道。

2月28日是國際罕見病日,南方都市報健康聯盟深入罕見病群體為他們發聲、持續關注罕見病藥物行業狀況為患者尋求希望。今年,南方都市報、病痛挑戰基金會、輕鬆籌、北京微愛公益基金會共同發起「點亮生命色彩」關愛罕見病特別行動,將持續關注罕見病貧困患者家庭,提供醫療康復救助綠色通道。

在廣州市婦兒中心遺傳與內分泌科主任、罕見病專家劉麗的診室,厚厚一沓病歷是病人們的「標配」。病人中一部分是早已預約好複診的「老病號」,一部分是輾轉多地找過來的疑難病號,「是罕見病,認識它的醫生越少,越是難以確診」。

確診是難的,但對罕見病患兒家庭來說,生活就像「打怪」,打完一個還有下一個,最難打的「怪」不一定在診室,也不一定是疾病本身。

說還是不說?女孩圓圓的煩惱

7歲女孩圓圓(化名)跟著媽媽進來,跟劉麗熟悉地打招呼。劉麗給女孩查體,看手腳浮腫情況,看肝臟是否腫大。「很好,你這個媽現在當得很好」,劉麗用輕鬆的語調「表揚」孩子媽媽。

圓圓的病是Ⅰa型糖原貯積症,遺傳性的糖代謝障礙導致糖原在體內過多積聚,患者會出現低血糖、肝腎功能損傷、發育遲緩等各種症狀。雖然兇險,但這種病有得治,早期發現的話,生食玉米澱粉、限制各種單糖類攝入保持血糖正常就可以維持身體正常運轉。

遺憾的是,這個孩子確診得晚,兜兜轉轉沒有看到對的醫生,等來到劉麗面前時,孩子各種症狀都很嚴重了,高尿酸血症導致的痛風痛得孩子幾乎沒法走路,6歲的孩子,身高只有1米左右,比同齡人低了一截。

確診後,圓圓規範治療了一年,去年上了一年級,身體症狀已減緩大半,走進診室時,是個正常的小女孩模樣,但身體的輕微浮腫、微黃的面色仍提示著疾病的威脅。

圓圓並不開心,尤其是聽到醫生叮囑要繼續好好吃生玉米澱粉時,她忍不住哭了。原來,吃這種特醫食品對她剛剛開始的小學生涯是很大的壓力,她得在課間時按時沖飲,同學們都覺得她怪,嘲笑她。

對此,劉麗打算安排護士、社工給圓圓做一次家校訪問,向學校和老師解釋清楚這種病的由來,希望得到老師的幫助和支持,她覺得,這會給圓圓減輕壓力。

沒想到,圓圓媽媽並不支持醫生的做法,因為,她沒有告訴學校和老師女兒的具體病由,也不打算告訴他們實情,「怕他們知道了,孩子反而沒學上」。

個中緣由,家長不願多講,劉麗和護士們一轉念就想明白了,只能嘆息:畢竟這病有低血糖的風險,萬一孩子在學校出點狀況怎麼辦?學校不一定敢擔這個風險,而且,由於圓圓一家不是廣州本地戶口,上的本來就是民校,學校願不願繼續收他們,他們自身話語權很小。

「這些孩子其實需要全社會的關心,他們得的又不是傳染病,但如果同學取笑她,老師有歧視,學校怕擔責,孩子讀書受教育的權利怎麼保障?」劉麗說。

幸運與不幸是相對的

在醫生看來,圓圓的病已經是比較幸運的類型,靠飲食控制、特醫食品就能控制,而更多的患兒,還被卡在用藥、治療的難關中,掙扎在生死線上。

「諾西那生鈉(罕見病脊髓性肌萎縮症(SMA)首個進入國內的疾病修正治療藥物)納入醫保之後,在我們這兒打針治療的患兒已經有八九十個,之前一年70多萬的時候,病人10個都不到」,劉麗說,這還只是廣州的病人,加上深圳、中山等醫院的患兒,廣東有300多人用上了這種藥。

還有更多的罕見病患兒仍面臨著天價藥難題,「比如戈謝病、黏多糖症的藥,動不動就一年100多萬的治療費,很少有人承受得起」。

還有的患兒面臨著境內無藥、境外有藥的困境,比如甲基丙二酸血症患兒「小甲」,需要定期注射一種高濃度B12維生素羥鈷氨,國內無藥,家長們只能自找途徑,從美國、台灣輾轉購藥。

就醫、購藥難題的背後辛酸,掩蓋在診室的風平浪靜、醫患的熟練與默契之中,偶爾露出一點端倪:在查體、開藥間隙,一名糖原貯積病男孩的媽媽忍不住多說了一句無關的話「之前差點以為是黏多糖(更重、重難治的罕見病),哭得我,差點崩潰了」;

一對夫妻,抱著一個無法走路、不斷發出咯咯磨牙聲的4歲男孩,11點多看完醫生,確認了這次不需要抽血檢測後,鬆了口氣:「可以吃點東西了,五點起床趕來廣州,怕要抽血,都沒敢吃飯」;

診室中的無可奈何,也是風平浪靜的。一名1歲7個月的男孩,只有16斤重,運動、語言、發育嚴重滯後,只能窩在媽媽懷裡,但能做的檢查都做了,一直找不到病因。年輕沉默的父母遞來厚厚一沓病歷、檢查報告,問「下一步,我們該怎麼辦呢?」劉麗翻看完,嘆息「我也不知道」,最後,她為他們預約好下一次來複診的號源。

一名阿姨,全身掛著大包小包,抱著兩歲的小孫女,在廣州十幾攝氏度的天氣里汗流浹背,她一邊擦汗,一邊輕聲細語地講:「她媽媽是漸凍症,去年發病後孩子就留給我帶了,她爸爸也抑鬱了,這孩子總是不說話,還特別多動,外院檢查說是腦垂體有點大,怎麼回事呢,是不是也有什麼病……」劉麗翻看著孩子的檢查報告,說「你們做的這個檢查看不出什麼呀……要找神經內科的醫生看看,是不是孩子離開媽媽受到的心理影響……」

廣州市婦兒中心遺傳與內分泌科主任、罕見病專家劉麗在為病人做檢查。

醫生眼中的患兒:求生欲望很強

「他們是一群很無助,但求生欲又很強的孩子」,當問到對罕見病患兒的總體印象時,劉麗這樣說。

她遇到過一個七八歲的孩子,因為生病而無法活動,不是固定在床上就是固定在輪椅里,一次搶救需要氣管插管,孩子還有意識,她問孩子「你還想繼續救治嗎?」孩子就點頭,也不哭鬧,非常配合。

「這樣的孩子,外人看他已經沒有什麼生活質量可言,活得也不開心,未來也沒有希望,但他非常配合治療,你說要打針他也不哭,你說要翻身或者怎樣,他都很合作,這背後就是他想配合醫生,想得到一個好的治療結果」。

罕見病患兒們病情多樣,能在劉麗的診室里堅持複診、積極治療的,都離不開家長的全力支持、細心呵護。劉麗有一個10歲的老病號,是個SMA(脊髓性肌萎縮症)患者,這個病有治療藥物,藥物在進醫保前每年需要幾十萬,他的爸爸為了給孩子治病傾盡家產,不惜關掉家裡的工廠,全身心地照顧孩子,幸運的是,他們堅持到了諾西那生鈉注射液進入醫保,治療費用從每年70多萬降至每年3萬元

更多孩子沒有這份幸運,「其實,罕見病、遺傳疾病里有很多是致死性的疾病,比如線粒體疾病;還有些病按分型不同、發病情況不同、治療用藥情況不同,症狀嚴重程度也差異很大,比如黏多糖症,有的孩子會早早夭折,有的可以活到四五十歲,但有嚴重殘疾,比如眼睛看不見、有心臟病等……」

當孩子確診了難治的遺傳病,對於父母來說,是否再生一個孩子,就成了一個殘忍而又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劉麗的門診也可以進行遺傳諮詢,有的患兒家長在看診中會有意無意地強調「不再生了」,背後況味,十分微妙複雜:一方面,照顧一個患病的孩子已占去了太多心力財力,家庭無力再養育第二個孩子;另一方面,想再要一個健康的孩子,也不一定能承擔再來一個病孩的小概率事件——即使現在已經有了第三代試管嬰兒技術,但人類對遺傳疾病的認知和規避技術仍有很大局限,何況,還有很多孩子的病無從探知病因。

罕見病甲基丙二酸血症患者使用的高濃度羥鈷氨注射液。

優生優育+新生兒篩查 可以避免部分悲劇

見過了這麼多的罕見病、遺傳病孩子,對想要生育孩子的年輕人有什麼建議?劉麗說,還是要重視優生優育、重視出生缺陷預防,「最好在合適的年齡生孩子,儘量做婚前檢查,有家庭病史的就做好遺傳諮詢」。

罕見病孩子往往確診難,劉麗提醒,家長如果遇到孩子的病總是難以診斷,就要想到會不會是罕見病,近幾年裡,隨著公眾對罕見病的認知提升,她的確遇到一些病人是從網絡信息中得到線索,按圖索驥才發現確切病因。她也提醒這類家長,在搞清孩子病因之前,先不要著急生育第二、第三個孩子,以免帶來遺傳病的家族蔓延。

在新生兒階段,遺傳代謝病的新生兒篩查是罕見病的早診、早治「窗口期」。對一些罕見病患兒來講,能否儘早確診、儘早用藥,對孩子能否正常生長發育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在我國的出生缺陷預防三級防治網絡中,部分遺傳代謝病已被納入新生兒免費篩查項目,還有一些仍是自費篩查項目。納入免費篩查的,都是發生率相對較高的疾病,在廣東,統一納入新生兒免費篩查的病種包括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症、苯丙酮尿症、G6PD缺乏症(蠶豆病)、新生兒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症等新生兒遺傳代謝病和聽力障礙。

自費篩查項目「串聯質譜法篩查」能夠一次性篩查30多種遺傳代謝病,其中就包括了一部分罕見病,但由於是自費項目,其普及程度不如免費項目。

劉麗坦言,新生兒自費篩查的推廣確實不那麼容易,「自費篩查價格是200多元,其實推廣有些年頭了,但還是要看家長意願,疾病沒有發生在身上的時候,你講風險、講可能性,很多人是沒有感覺的,尤其是罕見病,確實太罕見,可能一萬個人去做只有1個可能是,但其他人就覺得這個檢查是多餘的」。

統籌:尹來 游曼妮

采寫:南都記者 李文

設計:劉妍妍 執行:葉可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