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陰藥:麥冬

嶺南謝氏中醫 發佈 2024-05-01T01:20:58.475323+00:00

有一種草,葉窄而細長,形似韭菜,因較早在河南禹州發現,人們叫它「禹韭」、「禹霞」。此草的塊根是一味中藥,能滋陰生津、潤肺止咳、清心除煩,被稱為「不死藥」,它就是麥冬。中藥麥冬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於上品,謂「主心腹結氣,傷中傷飽,胃絡脈絕,羸瘦短氣。

有一種草,葉窄而細長,形似韭菜,因較早在河南禹州發現,人們叫它「禹韭」、「禹霞」。此草的塊根是一味中藥,能滋陰生津、潤肺止咳、清心除煩,被稱為「不死藥」,它就是麥冬。

中藥麥冬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於上品,謂「主心腹結氣,傷中傷飽,胃絡脈絕,羸瘦短氣。」《名醫別錄》謂其主「虛勞客熱,口乾燥渴,止嘔吐,愈痿蹶,強陰益精,消谷調中,保神,定肺氣,安五臟,氣人肥健。」在漢晉時期,已明確了麥冬作為養陰補益藥主治多個臟腑但以肺胃疾病為主的多種功效。現代麥冬的養陰益胃、潤肺補心、除煩安神、止嘔、止渴、止嗽、止血、下乳等諸多功效,已逐漸被人們所認識和利用。

麥冬之名始見於《藥品化義》。《本草綱目》:「麥須曰虋,此草根似麥而有須,其葉如韭,凌冬不凋,故謂之麥虋冬,及有諸韭,忍冬諸名,俗作門冬,便於字也。」 麥冬別名有麥門冬,羊韭、馬韭,大麥冬、寸冬、寸麥冬。

中醫

中藥麥冬為百合科植物麥冬的乾燥塊根。主產於浙江、四川。夏季採挖,洗淨,反覆曝曬、堆置,至七八成干,除去鬚根,乾燥。本品氣微香,味甘、微苦。以肥大、淡黃白色、半透明、嚼之有黏性者為佳。生用。

本品性味甘、微苦,微寒。歸心、肺、胃經。具有養陰潤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煩的功效。

注意:1)本品為甘潤微寒之品,故風寒感冒、痰濕咳喘,以及脾胃虛寒泄瀉者宜慎用。2)另據報導,有服用麥冬過敏者,與體質因素有關。表現為噁心、嘔吐,心慌、煩躁,全身紅斑、遍及會陰,腹有針刺樣掣痛、瘙癢,甚至出現譫語、兩目直視、昏仆等症。

《神農本草經百種錄》:「麥冬甘平滋潤,為純補胃陰之藥。後人以為肺藥者,蓋土能生金,肺氣全恃胃陰以生。胃氣潤肺自資其益也。」

《本草經解》

麥冬氣平,稟天秋平之金氣,入手太陰肺經;味甘無毒,得地中和之土味,入足太陰脾經。氣降味和,陰也。

心腹者,肺脾之分;結氣者,邪熱之氣結也。其主之者,麥冬甘平,平能清熱,甘緩散結也。

中者陰也,傷中者陰傷也;甘平益陰,故主傷中。

脾為胃行津液者也,脾血不潤,則不能為胃行津液,而傷飽之症生矣;味甘而潤,滋養脾血,故主傷飽。脈者血之府,胃與脾合,胃絡脈絕者,脾血不統,脈絡不與胃相接也;甘潤養陰,所以續脈。脾主肌肉,而稟氣於胃,脾陰不潤,則肌肉不長,而胃氣上逆,肺亦能呼不能吸,而氣短促矣;麥冬味甘益脾,故主羸瘦,氣平益肺,故主短氣也。久服肺氣充,所以身輕,脾血潤,所以不老不飢也。

制方:麥冬同川連,治消渴飲水。同甘草、粳米、大棗、竹葉,治勞氣欲絕。同烏梅,治下利口渴。同人參、北味、杞子,治虛熱病暑。同沙參、北味,治心肺虛熱。

現代藥理

麥冬能增強網狀內皮系統吞噬能力,升高外周白細胞;麥冬多糖可以促進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並誘生多種細胞因子,通過增強免疫功能發揮抗癌作用;麥冬多糖對腦缺血損傷有抗缺氧保護作用;麥冬能增強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作用,提高機體適應性;麥冬總皂苷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並能改善心肌收縮力,改善左心室功能與抗休克作用;麥冬多糖和總皂苷有降血糖作用,麥冬皂苷具有明顯的抗炎活性;麥冬水煎液還有鎮靜、催眠、改善血液流變性和抗凝血的作用。


版本:v1.0

時間:202302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