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一附院研究團隊發現:闌尾切除與結直腸癌發病存在相關性

光明網 發佈 2024-05-01T04:05:18.996146+00:00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佘軍軍和於君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近期以「闌尾切除改變腸道菌群促進結直腸癌」為題發表在腫瘤學著名期刊《致癌基因》。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佘軍軍和於君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近期以「闌尾切除改變腸道菌群促進結直腸癌」(Altered gut microbiome composition by appendectomy contributes to colorectal cancer)為題發表在腫瘤學著名期刊《致癌基因》(Oncogene)。該研究表明「闌尾切除-腸道菌群失調-結直腸癌」存在相關性,闌尾切除後可引起腸道菌群紊亂,進而導致結直腸癌發病風險顯著增加。因此,臨床醫生診療中應更加審慎、全面地考慮施行闌尾切除術的必要性,並建議對闌尾切除患者(尤其是高齡患者)術後長期腸鏡隨訪。這一重要發現為完善結直腸癌防治策略提供了新思路和理論依據。

通常認為,闌尾的生理功能微乎其微,是一個可切除、可捨棄的進化遺留器官。但近年研究表明,闌尾富含淋巴組織,在腸道免疫調節和微生物組成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闌尾切除術後遠期與多種疾病發生密切相關,其中包括結直腸癌(Colorectal Cancer, CRC)。CRC是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發病率和死亡率逐年攀升。《2018中國結直腸癌早診篩查專家共識》將闌尾切除列為CRC篩查高危因素之一,但闌尾切除是否確切地導致CRC發病風險增加,及其內在作用機制均有待闡明。

西安交大一附院佘軍軍和於君教授團隊歷時5年,分析來自西安與香港的40萬人群大型隊列,並對既往患者最長20年隨訪後發現,相比對照組,闌尾切除組人群CRC發生風險增加73%。進一步通過招募157名闌尾切除術患者和157例正常對照,進行糞便菌群宏基因組測序後發現,闌尾切除術組人群的腸道菌群顯著失調,Bacteroides vulgatus, Bacteroides fragilis等7種促進CRC的細菌富集,Blautia sp YL58,Enterococcus hirae等5種有益共生菌減少,整體腸道菌群的相互作用關係有向促炎促癌轉變的趨勢。同時在動物體內模型中發現,切除小鼠闌尾損傷腸屏障功能後,在菌群的影響下通過AOM/DSS可加速誘導CRC發生發展,但採用廣譜抗生素清除菌群後無明顯差異。上述研究表明「闌尾切除-腸道菌群失調-CRC」存在相關性,闌尾切除後可引起腸道菌群紊亂,進而導致CRC發病風險顯著增加。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普通外科時飛宇醫師和博士生劉改霞為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佘軍軍教授、於君教授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西安交大一附院普通外科為該論文的第一和通訊作者單位,中國西部創新港Med-X研究院腸道微生態研究所和人才高地實驗平台提供實驗支持。(王睿)

來源: 新華社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