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情緒好不好,身體都知道

壹點靈 發佈 2024-05-01T04:16:02.296682+00:00

有人曾說:世界上所有的病,都是情緒打了敗仗。她心理諮詢後才意識到,過敏的背後有規律:母親在身邊她就過敏,一走又消失。

有人曾說:

世界上所有的病,

都是情緒打了敗仗。

深以為然。

好友小李總是面部過敏。

然而,她始終沒有查出過敏原。

她心理諮詢後才意識到,過敏的背後有規律:

母親在身邊她就過敏,一走又消失。

從小到大,母親對她有著超強的控制欲。

面部過敏的本質,是她與母親的關係「過敏」。

在潛意識,她非常抗拒母親侵犯自己的邊界。

沒有釋放的強烈情緒,積壓下來,形成了身體的隱疾。

身體和情緒密不可分。

很多時候,身體的問題,其實情緒問題的隱喻。

如果我們能及時覺知情緒問題,就有機會調整失衡。

做回情緒和身體的主人。

今天的文章就來聊聊,如何通過4個小動作,正確認識並管理情緒?

01 情緒炎症:身體成了情緒的替死鬼

舞動治療師王宇赤曾寫道:

皮膚經常會過敏、長痘,很可能是生活中被人侵犯了邊界;


常常突然頭痛,可能是委屈自己去接受別人的想法;


身體肥胖,減肥困難,很可能是長期壓抑了自己的負面情緒。


在心理學中,這種狀況被稱為「情緒炎症」。

和受傷而引發的身體炎症一樣,

積壓的情緒,也會讓人發熱、煩躁、不舒服,甚至會感到疼痛。

當我們產生情緒問題,最先被攻擊的是免疫系統。

超過70%的人會以攻擊自己身體器官的方式來消化情緒。

這是導致身體疾病的最大原因之一。

不僅如此,大量科學研究表明,情緒和許多慢性病相關。

比如,我們一直用「心碎了」來形容分手後的感受。

實際上,這並不僅是一個浪漫化的比喻,而是可能發生的事實。

我們經常能看到這樣的悲傷故事:

結婚多年的夫妻在幾天內相繼去世;

父母在失去孩子後幾天內去世。

一項研究顯示,孤獨寂寞與心臟病確實有著密切的關聯。

「心碎了」可能會引發冠狀動脈阻塞。

關於喪偶與死亡率的統計數據證實:

在配偶去世後的頭三個月內,


一個人去世的可能性是未喪偶人士的2倍。


這種極度悲傷所觸發的病症,被稱為「心碎綜合症」。

除此之外,近期一項研究表明:

一周內有過強烈憤怒情緒的成年人,


白血球介素6(IL-6)水平會升高——


這是身體有慢性炎症的指標之一。


身體是心靈的鏡子。

很多身體隱疾,都是「情緒炎症」。

激烈的情緒,有害身心健康。

那我們要做的,就是消滅這些情緒嗎?

並不是。

我們要做的,是學會與情緒共存,成為情緒的主人。

02 如何與情緒共存?

辯證行為療法(DBT)里有4個步驟。

1、2個簡單小動作,讓你快速恢復平靜

  • 第一個小動作,身體前屈。

彎下腰,然後試著用手去觸碰你的腳趾。

不要在意自己能否真的碰到。

如果覺得站著太累,你可以找個安靜的地方坐著。

然後試著身體向前彎曲,與此同時,用頭去靠近你的膝蓋。

為什麼這個簡單的小動作能緩解情緒?

因為,身體前屈能激活副交感神經系統——


負責休息和消化的系統。


當你感到安全而且是被保護時,


副交感神經系統會讓你的身體平靜、放鬆。


  • 第二個小動作,有節奏地呼吸。

呼吸,其實是最簡單且有效的情緒控制方法之一。

不過,需要把握好呼吸的節奏,才能有效緩解情緒。

呼氣時間一定要比吸氣時間長。

這樣才能有效激活副交感神經系統,讓我們感覺更平靜。

怎麼才能控制呼吸節奏?

其實很簡單。

當你吸氣時,在內心默數時間;


當你呼氣時,以同樣的速度默數時間。


如果你吸氣默數了4秒,那麼你呼氣時至少要數到5秒。


如果想要獲得雙倍功效,你可以在做前屈的同時,有節奏地呼吸。

2、準確地描述情緒,為情緒命名

如果想要長遠地管理情緒,你需要深入認識你的情緒及其組成部分。

也就是,學會準確地描述你的情緒。

也許你會疑惑,你當然知道自己的感受,對吧?

但你怎麼知道你所認為的「憤怒」,就一定是憤怒。

而不是焦慮呢?

其實,很多人沒有認真思考過自己的情緒。

我們只是在把我們認為的感覺,當成了實際的感覺。

另一方面,有些人可能在情感忽視的環境中長大。

所以,會習慣性地忽視或迴避內心的真實感受。

這就導致很難準確地給情緒命名。

很難梳理自己的真實感受,迷失在情緒「迷霧」中。

當你感到心煩意亂時,你能準確地描述自己的情緒嗎?

如果不能,可以仔細思考以下問題。

首先,你可以問問自己:

是什麼讓你產生這種感覺?


你對此有什麼反應?


不要判斷自己的回答是否正確,你只需要誠實地描述一切。

接著,你可以進一步思考:

你對這種情況有什麼看法?


你如何解釋當時發生的事情?


你是否注意到自己在隨意評判、急於下結論或做假設?


想清楚後,你可以試著回憶:

你發生了哪些生理變化?

例如,某些部位變得緊張或緊繃,以及呼吸、心率和體溫的變化。

你的肢體發生了什麼變化?

可以試著描述你的肢體語言,姿勢和面部表情。

接著,再試著回憶:

當時,你的內心產生了什麼衝動?


你想大喊大叫或者扔東西嗎?


有沒有想要避免眼神交流,馬上逃離的衝動?


你有衝動行事嗎?還是做了別的事?


回答完這一系列問題,你就可以給情緒命名了。

你的情緒屬於哪種基本情緒:

高興?傷心?恐懼/驚訝?還是生氣/厭惡?

如果想更深入更具體,你還可以藉助情緒感覺輪來命名。

為什麼給情緒命名這麼重要?

正如美國精神醫學臨床教授丹尼爾·席格(Dan Siegel)所說:

「如果你無法說出它的名字,就無法馴服它。」


3、不要評判感受,學會接納情緒

評判自己的感受,只會平添痛苦。

比如,孩子在學校打架,你很生氣,朝孩子發火。

事後,你又會反思——

也許孩子是因為學習壓力太大,或者和朋友吵架了。

然後,你會認為自己「不是一個好媽媽」。

於是,你不僅對孩子感到生氣,還會為此感到自責。

情緒不僅沒有緩解,還增強了。

要記住,情緒沒有好或壞,對或錯。

它就是一個客觀存在。

你產生了某種感覺,就是你此時該有的感覺。

但你也需要注意,不要將情緒和行為混為一談。

比如,感到憤怒(情緒)和生氣時大喊大叫(行為)是兩碼事。

如果你發現自己會評判某種情緒,可以再思考一下:

比如,你是從哪裡得知「悲傷是不對的」?

接下來,你需要做的是,接納你的情緒。

接納,並不是說你要喜歡這種情緒,或者希望它一直存在。

而是說,你要學會接納自己的真實感受。

可以試著寫下這些句子,比如:

我很生氣。


我覺得生氣沒什麼。


我現在生氣是有道理的,因為……。


我的脾氣大,不是我個人的問題,因為我的成長環境不好。


你可以重複這個小練習。

不要進行自我對話,因為很容易又開始自我評判。

最好把這些回答寫下來,或者存在手機里,這樣你就可以隨身攜帶。

有情緒時,翻出這些句子,讀給自己聽。

時間久了,你會發現,你對這種情緒的看法變了——

你變得更能接納自己的情緒,更少地評判自己的感受。

4、「反其道而行之」,降低情緒的強度

一旦你稍微平靜一點,弄清楚了自己的情緒是什麼,並且接納了它。

下一步,就是決定是否要做些什麼來控制這種情緒。

你可能會想:「這種情緒讓我不舒服,我當然想控制這種情緒。」

但請記住,任何情緒的出現是有原因的。

重要的是,你要弄清楚情緒在傳達什麼信息。

情緒過於強烈時,會阻礙這些信息傳遞。

比如,你對某人很生氣,但你想和對方溝通。

然而,你過於生氣,導致你們法進行有效的溝通。

再比如,人一多,你就很焦慮。

你其實很清楚,沒有人會對你的安全構成威脅。

但是,這種焦慮就是讓你沒有辦法出門。

如果是這樣,你就可以做一些事情,來減輕情緒的強度。

這時,你需要注意到,這種情緒讓你想要做什麼?

在DBT中,有一句俗話叫做:「情緒愛自己。」

也就是,情緒會驅使我們做出相應的行為,來強化這種情緒。

這會讓我們掉入一個死循環。

所以,我們要打斷這個循環:

通過做出相反的行為,來減輕情緒的強度。

以下是一些例子。

1)憤怒:

伴侶做了某件事,讓你感到很生氣,這種情緒讓你很想說些傷人的話。

相反的行為:

稍微迴避一下你的伴侶。

如果ta在客廳看電視,你可以去臥室看書。

這並不是冷暴力,而是一種體面。

這意味著,你想尊重伴侶,不想讓事情變得更糟。

如果你在臥室里,還是無法平靜,沉浸在當時的情境中,評判你的伴侶。

那麼,你的憤怒情緒還是會增強。

在這種情況下,你也可以試著做一些與你的想法相反的事情。

比如,你可以試著列出關於伴侶的3個優點。

2)悲傷/抑鬱:

情緒低落時,你可能會自我孤立,把自己關在家裡,不和外界聯繫。

相反的行為:

和朋友聯繫,或者和他們呆在一起,繼續參加一些你平時會參加的活動。

需要注意的是,你要確保自己是享受這個過程的,你會感到愉快或平靜。

有時,通過做相反的行為,會很快產生效果。

但很多時候,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你需要持續練習,才能轉變對情緒的認知。

當然,這並不是說,你要壓抑或擺脫情緒。

因為任何情緒都是有意義的。

如果這種情緒阻礙了你,那麼你就可以用這個技巧來減輕它。

寫在最後

身體不會說謊。

它忠實地幫我們貯存所有情緒。

而生病就是在提醒我們:

接納自己的真實情緒,直面自己的真實需求。

照顧好情緒,照顧好自己。

作者:Sheri Van Dijk

編譯:皮不露

首發:壹點靈心理

專注心理成長,溫暖而有力地愛著你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