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主導、多方合力 破解罕見病診療難題

新京報 發佈 2024-05-01T11:03:15.386548+00:00

瓷娃娃(成骨不全)、黏寶寶(黏多糖貯積症)、月亮天使(白化病)……這些美麗的名稱背後,是一種種不為大多數人所知的特殊群體——罕見病患者。罕見病是患病率極低、患者總數較少的疾病統稱。

瓷娃娃(成骨不全)、黏寶寶(黏多糖貯積症)、月亮天使(白化病)……這些美麗的名稱背後,是一種種不為大多數人所知的特殊群體——罕見病患者。罕見病是患病率極低、患者總數較少的疾病統稱。每年二月的最後一天是國際罕見病日,今年的主題是「Share your colours」(點亮你的生命色彩)。2018年5月,我國發布《第一批罕見病目錄》,共收錄121種罕見病。截至目前,已有199種罕見病藥物在全球上市,涉及87個病種。其中,103種藥物在中國上市,涉及47種罕見病。

今年2月25日,病痛挑戰基金會聯合沙利文發布的《2023中國罕見病行業趨勢觀察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診療難、用藥保障難,依然是橫亘在罕見病患者群體面前的兩座大山。隨著罕見病領域日益得到各界關注,國家政策法律等頂層設計逐步完善,相關學術領域研究罕見病的文獻和研討越來越多,罕見病也不再像以前那樣「罕見」。

現狀1

僅5%罕見病有治療方法

我國罕見病管理工作尚處於起步階段,罕見病流行病學數據相對缺乏,對罕見病以目錄清單的形式進行管理。2018年5月,我國發布《第一批罕見病目錄》,收錄121種罕見病,作為相關政策制定的重要參考依據。

從全球範圍來看,僅有5%的罕見病存在有效治療方法,即使已存在治療方法的罕見病,藥物價格也十分昂貴,一般患者很難負擔。罕見病治療難題給患者和家庭帶來巨大的心理和經濟壓力。我國現有罕見病患者2000多萬,每年新增患者超20萬。確診難、治療方法少、可用藥品少等難題交織,讓這個日益龐大的群體身陷困境。

中國罕見病聯盟執行理事長李林康表示,近幾年,國家無論是在診療還是保障方面,都給予罕見病領域一定程度的重視。人的健康也關係到罕見病患者的權益、用藥和保障,每一個生命都應該得到尊重,一個殘缺的生命同樣應該得到尊重,我們應該攜起手來推動中國罕見病事業發展,點亮罕見病患者的生命之光。

《報告》指出,我國罕見病患者面臨疾病難以診斷、診斷後無特效治療、治療藥物未在國內上市、治療藥物已在國內上市但未註冊罕見病適應症、治療藥物在國內上市但缺乏醫保支持等難點。其中,罕見病臨床診斷的準確性和時效性方面存在挑戰,患者異地就診現象普遍。

「國家和地方政府部門在過去都做了積極的探索,一起嘗試推動和解決罕見病患者用藥難問題,從近幾年政策的變化來看,未來我們會有一些能夠解決患者用藥問題的新制度出現。」北京病痛挑戰基金會信息研究總監郭晉川說道。

現狀2

患者異地就診現象普遍

據中國罕見病聯盟對33種罕見病共20804名患者的調研顯示,42%的患者曾被誤診,從第一次看病到確診所需的平均時間為0.9年,如果不包括當年就得到確診的患者,罕見病患者則平均需4.26年才能得到確診。

不過,沙利文大中華區合伙人兼董事總經理毛化表示,與此前相比,我國患者診斷時間已經大幅縮短,相信隨著診療體系不斷完善,能有更多罕見病患者在早期被確診,獲得及時治療。

另外,由於區域醫療資源分配不均,患者異地就醫情況普遍,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尤為嚴重。《2020中國罕見病綜合社會調研》數據顯示,96.6%的北京患者和93.8%的上海患者可以實現本地確診,而100%的西藏患者和83.7%的內蒙古患者則需要去省外醫院確診。在調研的38634名醫務工作者中,有近70%的醫務工作者認為自己並不了解罕見病。

唐山8歲的低磷性佝僂病患兒小可(化名),就曾經歷誤診。一歲兩個月時小腿有些彎,唐山市A醫院醫生檢查後認為孩子是缺鈣和維生素D。歷經幾次複查和換藥,一直沒有效果,最終醫生建議他們去北京B醫院。

第一次來北京,他們掛的是骨科,之後被告知要重新掛「內分泌科」,而且當天已無號。孩子需要住院檢查,家屬不能陪同,出於對女兒的擔心,這一次來京就醫無功而返。幾個月後,當他們再一次去唐山A醫院時,內分泌科醫生初步懷疑是低磷性佝僂病。由於醫院的醫療設備有限,無法確診,他們再次被推薦到北京。2018年4月,小可在北京確診為「低磷性佝僂病」,需要長期服用磷酸鹽合劑和骨化三醇。

現狀3

近1/3患者沒有接受治療

《報告》顯示,由於診療不方便,藥物獲得存在困難等原因,罕見病治療比例低。大多數罕見病只能對症治療,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患者的病痛。上述接受調研的20804名患者中,近1/3的患者還沒有接受治療或從未接受治療。這部分人群中,又有約一半患者是因為醫藥費用太貴無法負擔,導致從未進行治療或放棄治療。

罕見病藥物研發成本高,臨床試驗開展困難。此前,海外孤兒藥很少考慮在中國進行申報,布局罕見病藥物研發的國內藥企少之又少,我國罕見病患者曾長期面臨「境外有藥、境內無藥」的困境,患者一度只能通過國外代購的方式來獲得境外上市的罕見病藥物。這種情況下,缺乏醫生規範的臨床指導和治療,用藥安全性得不到保障,代購流程複雜且價格昂貴,還存在一定的風險。

2021年,就曾有各地病友陸續反映,他們所代購的罕見癲癇性腦病治療藥物氯巴占被海關查扣,大量癲癇患兒面臨斷藥危機。同時,患兒家屬、代購人員「鐵馬冰河」及四名患兒母親因收寄氯巴占包裹被控涉嫌「走私、運輸、販賣毒品罪」,此事引發社會對代購進口藥以及「境外有藥,境內無藥可用」現象的關注,也引起政府部門的重視。2022年3月29日,國家衛健委就《臨床急需藥品臨時進口工作方案》和《氯巴占臨時進口工作方案》公開徵求意見。同年6月29日,上述方案正式發布,北京協和醫院等國內50家醫療機構獲准臨時進口使用氯巴占。2022年9月,進口氯巴占在北京協和醫院開出全國首張處方,人福醫藥的國產氯巴占仿製藥也在同月獲批上市。

現狀4

藥物可獲得性有所提高

「對抗疾病,沒有藥如何能打贏?以前我們只能告訴患者,國外有藥可治,國內卻無藥可用。不過這種情況從2018年尤其是2019年開始,明顯好轉,臨床可用的藥多了,近幾年確實在加速。」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兒科副主任熊暉教授表示,以往即便醫生知道境外有藥可用,因為沒有在國內獲批上市,患者仍無法從醫院獲得藥物,只能通過海淘等渠道購買,也因此引發一系列問題。一些海淘的靜脈注射的藥物,即便能夠買到,國內醫院也無法給患者注射。近幾年,熊暉明顯感覺到政府對罕見病的關注力度在加大。

《報告》顯示,截至目前,基於《第一批罕見病目錄》,199種藥物在全球上市,涉及87種罕見病,其中103種藥物在中國上市,涉及47種罕見病。2018年-2022年這5年時間,我國罕見病藥物上市數量明顯增加,分別為5個、9個、10個、13個、7個。與美國獲批的罕見病藥物數量相比,依然有差距,美國這五年獲批的罕見病藥物分別為34個、21個、31個、35個、20個。

熊暉表示,隨著國內獲批的罕見病藥物增多,醫生可用於治療的「武器」變多,加上一些藥物被納入醫保,罕見病藥物可及性提高,讓很多患者看到希望,變得更加自信,也更願意採納臨床醫生的治療建議。

《報告》指出,隨著越來越多的罕見病藥物通過快速審評審批在國內上市,由於藥物研發成本高、周期長,對應的特效藥價格往往高昂,而我國尚未建立起系統完善的罕見病用藥保障機制,部分罕見病藥物尤其是高值藥,短時間內醫保難以報銷,在家庭支付能力不足的情況下,患者面臨用不起藥、無法足量用藥的困境。

現狀5

藥物上市審批速度加快

為鼓勵罕見病藥物引進、研發和生產,近年來,政府出台一系列和罕見病相關的政策,並加快罕見病藥物的註冊審評審批,罕見病藥物在我國上市數量逐年提升,部分藥物甚至可以實現全球同步上市,這意味著罕見病患者有更多藥物可用。《報告》顯示,已有103種罕見病藥物在國內上市,涉及47種罕見病。

2018年11月至今,國家藥監局先後發布三批臨床急需境外新藥名單,列入名單的品種可以直接提出上市申請,國家藥監局藥品審評中心建立專門通道加快審評。名單涉及81個品種,罕見病藥物超過一半,目錄內的藥物達到37種,截至目前,已經有25種目錄內罕見病藥物上市,涉及15種罕見病。

據新京報記者統計,名單中的諾西那生鈉、芬戈莫德、氘代丁苯那嗪等11個罕見病藥物品種,上市審批時長不到一年,最快的是用於Noonan綜合徵的重組人生長激素注射液(商品名「諾澤」)僅用57天。諾和諾德此前曾回復新京報記者,就Noonan綜合徵這個適應症而言,正是因為被納入臨床急需境外藥品名單,且有充分證據證明藥物有效且無人種差異,被豁免臨床試驗,直接申報上市申請並獲批。而目前國內一個新藥平均批准時間約16個月,如果以此作為標準對比,諾澤的審批時間大幅縮短。

2019年2月,國家衛健委遴選罕見病診療能力較強、診療病例較多的324家醫院組建罕見病診療協作網,對罕見病患者進行相對集中診療和雙向轉診,以充分發揮優質醫療資源輻射帶動作用,提高我國罕見病綜合診療能力。《報告》分析認為,隨著中心的成立,我國的罕見病診療將加速發展。

現狀6

多方合作提升診療能力

針對保障不足的問題,隨著國家醫保目錄動態調整,且近幾年對罕見病藥物越來越開放和包容,已有73種藥物被納入醫保,涉及31種罕見病。除國家醫保外,罕見病患者還可以通過補充醫療保險(專項基金、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等)、普惠型補充商業健康保險、民間慈善捐助等途徑,減輕治療的經濟負擔。以基本醫療為主體,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為托底,補充醫療保險、商業健康保險、慈善捐贈、醫療互助共同發展的醫療保障制度體系,開始逐步建立並完善。

公益慈善力量,也在幫助患者對接醫療資源,打通院內院外,線上線下全流程服務體系。如病痛挑戰基金會,在促進患者就醫可及方面,建立了和部分區域罕見病診療協作牽頭醫院的深度合作,發揮病痛挑戰基金會多年罕見病服務經驗和醫務社會工作專業優勢,設立線下罕見病綜合服務中心,通過上述形式為罕見病家庭搭建從診斷到治療,從用藥到保障,最終實現社會參與的綜合支持體系。

《2023中國罕見病行業趨勢觀察報告》提出,要構建中國罕見病綜合服務體系,應提升罕見病全社會認知及價值認同,建立罕見病相關政策保障體系,優化升級罕見病體系協同機制,建立罕見病篩查-診治-康復-管理全生命周期醫療服務體系;同時加快罕見病納入國家醫保目錄,優先有唯一用藥的疾病,並推動建立國家罕見病專項保障基金,探索高值臨床急需罕見病藥物多元創新付費策略,建立罕見病藥物及服務綜合評價體系。

利好政策相繼出台

●2016年2月

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發布《關於解決藥品註冊申請積壓實行優先審評審批的意見》,並於2017年12月修訂實施,對包括罕見病治療藥品在內的18種藥品註冊申請實施優先審評審批。

●2018年5月

《第一批罕見病名錄》發布,為全國醫療機構開展罕見病預防、篩查、診斷、治療和康復以及相關科技研發、社會保障、慈善救助政策提供參考和依據,被視為中國罕見病管理的里程碑。

●2018年10月

國家藥監局、國家衛健委發布《臨床急需境外新藥審評審批工作程序》,近十年在美國、歐盟或日本上市但未在我國境內上市的罕見病新藥,可利用境外研究數據在境內申報上市。

●2018年11月

開始相繼發布三批臨床急需境外新藥名單,37個罕見藥品種進入名單,占比達到50.68%。

●2019年2月

財政部、海關總署、稅務總局、國家藥監局聯合發布《關於罕見病藥品增值稅政策的通知》,對罕見病藥品實施稅收優惠,對首批21個品種的罕見病藥品,按照簡易辦法依照3%徵收率計算繳納增值稅,鼓勵罕見病製藥產業發展,降低患者用藥成本。

●2019年2月15日

國家衛健委發出通知,建立全國罕見病診療協作網,在全國範圍內遴選324家醫院組建罕見病診療協作網,建立協作機制,對罕見病患者進行相對集中診療和雙向轉診。

●2019年2月27日

由國家衛健委牽頭編寫的國內首部《罕見病診療指南(2019年版)》發布。與此同時,國務院對21種罕見病藥品和4種原料藥給予減稅優惠,也有利於保障罕見病患者的用藥需求。

●2020年

新修訂的《藥品註冊管理辦法》明確,將具有明顯臨床價值的防治罕見病的創新藥和改良型新藥納入優先審評審批程序,對於臨床急需的境外已上市境內未上市的罕見病藥品在70日內審結。

●2020年9月

財政部、海關總署、稅務總局、國家藥監局聯合發布《第二批適用增值稅政策的抗癌藥品和罕見病藥品清單》,14個罕見病藥品納入第三批降稅清單。

●2020年10月

國家藥監局發布《境外已上市境內未上市藥品臨床技術要求》,對罕見病治療藥品,監管機構持鼓勵態度,如該藥品安全有效且無種族敏感性的,可考慮豁免境內臨床試驗。

●2020年12月

財政部發布《為支持構建新發展格局2021年1月1日起我國調整部分商品進口關稅》的通知,對4種罕見病藥品原料實行零關稅。多項財稅政策的落實,在一定程度上激勵了企業對罕見病用藥研發投入的熱情。

●2021年10月

國家藥監局對罕見疾病藥物臨床研發提出建議:除應遵循一般藥物的研發規律以外,更應密切結合其自身疾病特點,在確保嚴謹科學的基礎上,採用更為靈活的設計,以通過有限的患者數據,獲得更加充分的科學證據。

●2021年11月

多部門聯合發布《「十四五」醫藥工業發展規劃》,提出將罕見病作為創新產品研發的重點方向之一,動態調整《罕見病目錄》,從審評審批、專利期延長等方面研究制定罕見病藥物開發激勵政策,落實稅費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加快相關品種開發。

●2022年5月

國家發改委發布《「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鼓勵推進罕見病的原創藥物研發。國務院發布《「十四五」國民健康規劃》,對罕見病治療藥品加快審評審批。

●2022年5月

國家藥監局發布《藥品管理法實施條例(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對批准上市的罕見病新藥,在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承諾保障藥品供應情況下,給予最長不超過7年的市場獨占期,其間不再批准相同品種上市。

●2022年6月

國家藥監局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外資企業服務工作的通知》,加快罕見病用藥上市速度。國家藥監局發布《罕見疾病藥物臨床研究統計學指導原則(試行)》,從臨床研究方法學角度指導企業提高罕見疾病藥物研發效率。

●2022年6月

國家衛健委、國家藥監局明確將罕見病治療藥品納入臨時進口臨床急需藥品範圍,進口藥品屬於治療罕見病的,原則上由全國罕見病診療協作網的1家醫療機構作為牽頭進口機構,匯總全國範圍內用藥需求,使用該藥的醫療機構名單和承諾書,提出臨時進口申請。

●2022年11月

財政部、海關總署、稅務總局、國家藥監局聯合發布《第三批適用增值稅政策的抗癌藥品和罕見病藥品清單》,19個罕見病藥品納入第三批降稅清單。

新京報記者 王卡拉 張兆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