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張靜生:治療心律失常經驗

廣東中醫藥 發佈 2024-05-09T15:10:54.111627+00:00

張靜生 國醫大師(1941.9-)張靜生,第四屆國醫大師,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主任醫師、教授,致力於中醫內科疑難病的研究,尤其對冠心病、心律失常、重症肌無力等慢性病、疑難病的治療經驗獨到,療效顯彰。現將張靜生教授治療心律失常的經驗簡介如下,以饗同仁。

張靜生 國醫大師(1941.9-)

張靜生,第四屆國醫大師,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主任醫師、教授,致力於中醫內科疑難病的研究,尤其對冠心病、心律失常、重症肌無力等慢性病、疑難病的治療經驗獨到,療效顯彰。現將張靜生教授治療心律失常的經驗簡介如下,以饗同仁。

病因病機

張靜生認為心律失常病位在心,強調「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本髒氣血陰陽虧虛是導致心律失常的發病基礎。心主血脈,精神之舍,心氣心陽是心臟賴以維持其生理功能的動力,陰血是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稟賦不足,久病失養,或邪毒、藥毒損傷本髒,導致氣血陰陽虧虛,血行不暢,心神失養,心中動悸。《素問·痹論篇》云:「脈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心。」「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素問·逆調論篇》曰:「夫不得臥,臥則喘者,是水氣之客也。」指出心悸與外邪舍心有關,如病毒性心肌炎,90%有心律失常。

張靜生指出,心悸臨證還要同參肝膽脾腎諸髒。因心為君主之官,相火代心行事,藏於肝腎之間,情志所傷,或勞倦過度,導致相火衰微,則悲思抑鬱,致火不宣揚,心神不寧;又或大怒傷肝,怒則氣逆,大恐傷腎,恐則精卻,陰虛於下,火逆於上,心神擾動,躁煩不安。《素問·經脈別論篇》云:「有所驚恐,喘出於肺,淫氣傷心。」《素問·舉痛論篇》曰:「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指出心悸與驚恐有關,恐傷腎,腎陽虛導致心陽虛,出現心悸。又今人飲食不節,思慮過度,脾土常虧,脾濕生痰,濕痰生熱,流注諸經,擾動心神。亦有因飲食不節,嗜食肥甘,蘊熱化火生痰,痰火上擾心神,導致或誘發心悸者。臨床常見各種因情志失調,或憂思不解,或大怒氣逆,或突遇驚恐,而導致或誘發心律失常者。《丹溪心法·驚悸怔忡》云:「怔忡者血虛,怔忡無時,血少者多,有思慮便動屬虛,時作時止,痰因火動。」認為心悸因血虛而致,同時強調「痰」和「火」作為病理因素的致病作用。

辨證論治

張靜生認為臨證時當注意三因治宜,四診合參。具體如下。

➤ 氣陰兩虛證 症見心悸不寧,坐起眩暈,或善飢無寐,口乾津少,手足心熱,乏力汗出,舌紅少苔,脈細數或左寸虛散,右關虛弦,或結代。張靜生認為,心悸患者中此證臨床較為多見,快、慢性心律失常均可見此證型,一般病程較長,延成虛損,營虛生內熱,治宜酸甘養陰,益氣安神,全用柔劑。

藥用:太子參15g,麥冬15g,五味子6g,丹參15g,生地15g,炙甘草10g,生龍骨25g,生牡蠣25g。如伴心陽不振加肉桂1~2g,少寐多夢加炒棗仁、夜交藤;頭暈脈躁動者加石菖蒲、磁石;高血壓加夏枯草、石決明,病毒性心肌炎加連翹、蒲公英。

此方為生脈飲和炙甘草湯加減而成。生脈飲益氣養陰,現代研究證實其能增強心肌收縮力,調整心肌細胞的新陳代謝,改善心肌供血和抗心律失常作用,而以太子參易人參者,因其功效與人參相似,又無人參燥熱之弊,益氣生津,而定虛悸,屬補氣藥中清補之品,快速型及緩慢型心律失常均可應用;炙甘草湯氣陰雙補,平調陰陽,為仲景治療心悸動、脈結代之主方,現代研究其對多種因素誘發的心律失常具有保護作用。丹參活血通經,清心除煩,常與炒棗仁配伍使用減慢心率,明顯擴張動脈、增加冠脈血流量,適於快速型心律失常和頻發期前收縮;再加生龍牡可增強潛鎮收神之功。

炙甘草

➤ 心腎陽虛證 症見心悸不安,神疲氣短,動則氣喘,畏寒肢冷,面色㿠白,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或結脈。此為久病體虛,相火衰微,君火不明,臨床常見於病竇綜合徵及竇性心動過緩者。治以益氣溫陽。

藥用:太子參15g,黨參15g,制附子10g,黃芪25g,淫羊藿10g,丹參20g,夜交藤25g,麥冬15g,五味子10g。此方為參附湯加減而成,並寓陰中求陽之意。現代研究證實參附湯可增加冠脈血流量,提高缺血心肌耐缺氧能力,對多種快速和緩慢型心律失常均有治療作用。若陽虛不能化氣行水,致水氣凌心者,去麥冬,加炒白朮、雲苓。血行不暢,心脈瘀阻者,加當歸、澤蘭。

➤ 痰火擾心證 症見心悸時作,煩躁易驚,頭暈目眩,胸悶痰多,或頭重身倦,食少泛惡,口乾口苦,少寐多夢,苔黃膩,脈滑數或細澀數結代。煩躁易驚,夜不能寐,多夢驚醒,惴惴恐怖,痰多泛惡,乃心膽虛弱之故,蓋膽屬少陽,在半表半里之間,為心腎交接之會,心氣由少陽而下交於腎,腎氣亦由少陽而上交於心。膽氣既虛,則心腎二氣交接愈難,是以心悸時作,煩躁易驚,經年不愈。治以清熱化痰,養心安神,方用黃連溫膽湯加減。

藥用:柴胡15g,黃連15g,半夏10g,陳皮15g,枳殼15g,茯神15g,炙甘草10g,大棗10g,太子參15g,蒲公英30g,竹茹15g,珍珠母25g。

柴胡

➤ 心血瘀阻證 症見心慌不寧,心痛時作,痛如針刺,唇甲紫黯,舌黯紫瘀斑,脈澀,或結代。此為心氣素虧,運血無力,心脈瘀阻,心神失養所致。

藥用:太子參 25g,麥冬15g,五味子5g,當歸15g,生地15g,紅花10g,川芎15g,赤芍10g,柴胡10g,牛膝10g,炙甘草15g,細辛5g。此方為血府逐瘀湯合生脈飲加減。血府逐瘀湯為《醫林改錯》中治療「胸中血府血瘀之症」的名方。主治胸疼、瞀悶、急躁、夜睡夢多、「心跳心忙,用歸脾安神等方不效,用此方百發百中。」現代藥理研究,活血化淤類中藥能明顯提高缺血心肌的一氧化氮(NO)水平和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水平,達到保護缺血心肌的作用。張靜生臨證時常加細辛3~5g,以通經活絡,最大量曾用到15g未見不良反應。

➤ 陽虛欲脫證 症見心悸日久,突然昏仆,汗出如油,面青,舌淡,脈微欲絕。

藥用:參附湯加減,加大量黃芪、山萸肉、龍骨、牡蠣。此證臨床並不常見,如病竇快慢綜合徵、心源性猝死,常需中西醫結合急救。

黃芪

典型驗案

● 醫案一

宋某,女,時年9歲,幼時有心肌炎病史,2008年2月10日來診時心悸煩熱,少寐多夢,手足心熱,口乾喜飲,食少納呆,自汗便干,舌淡胖,邊尖紅,苔白有裂紋。診其脈左寸虛散躁動,關弦細數,右寸關濡滑數。

診斷:(氣陰兩虛型)心悸(西醫稱為心律失常)。

藥用:太子參10g,麥冬10g,五味子3g,丹參3g,連翹5g,蒲公英15g,生地10g,沙參5g,雞內金15g,焦山楂10g,焦神曲10g,炒麥芽10g,炙甘草3g。水煎服,日1服。12服後,諸症消失。

● 醫案二

王某,女,時年60歲,冠心病病史15年,2008年11月2日來診。心悸,夜間尤甚,偶發心痛,痛如針刺,不能勞累,發作時脈緩,每分鐘不足60次,食慾欠佳,口乾苦,大便不暢,唇甲淡黯,舌質黯紅,苔薄裂紋,脈沉澀。

診斷:(氣血兩虧,血行不暢型)心悸(西醫稱為心律失常)。

藥用:太子參25g,麥冬15g,五味子5g,丹參25g,生地15g,桃仁5g,川芎10g,赤芍10g,寄生15g,澤蘭15g,葛根15g,細辛5g,炙甘草10g。15服。服後症狀緩解,服藥至今,病情穩定。

鄭重申明:

由於每個人的體質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藥和劑量僅適用於本案病人當時的病情。未經中醫辨證診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處方和劑量。廣大讀者如有需要,應前往正規醫院診治,以免貽誤病情。■

【來源:中國中醫藥報,內容選自《中國中醫藥報》2023年2月17日第五版,詹傑、柳承希、李景輝 遼寧中醫藥大學】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