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暖寶寶把孩子燙住院?冬天很冷,尤其要警惕「低溫燙傷」

mom看世界 發佈 2021-08-10T04:56:45.976518+00:00

點擊右下角「關注」我噢~作者:川媽在醫院急診科,一個兩三歲的孩子哇哇哭個不停,原來是手臂被燙傷了,生了很多小泡泡。後來聽孩子媽念叨,才知道是被裝著溫水的奶瓶燙傷的。因為溫度不高,她就沒在意,一忙起來就忘記從孩子胳膊上拿開,孩子也不吵不鬧地睡著了。

點擊右下角「關注」我噢~


作者:川媽


在醫院急診科,一個兩三歲的孩子哇哇哭個不停,原來是手臂被燙傷了,生了很多小泡泡。


後來聽孩子媽念叨,才知道是被裝著溫水的奶瓶燙傷的。因為溫度不高,她就沒在意,一忙起來就忘記從孩子胳膊上拿開,孩子也不吵不鬧地睡著了。


等孩子突然大哭起來,她才發現孩子的胳膊已經燙出泡了。



怎麼會這樣呢?其實這就是冬天經常會發生的低溫燙傷約占冬季燙傷的1/3。


不僅是溫水奶瓶,各種取暖神器,如暖寶寶、熱水袋、電熱毯,以及火炕等也一樣,使用不當很可能就會導致低溫燙傷。


究竟什麼是「低溫燙傷」,它是怎樣發生的,會造成怎樣的傷害,又該如何預防,今天就帶大家來深入地了解一下。


低溫燙傷:冬季頻發,卻又容易被忽視


燙傷,在生活中很常見,比如煮飯時被熱蒸汽熏到手、炒菜時被飛濺的油沫燙到,這種傷害顯而易見,我們都會小心躲避。


但相比這些由高溫氣體、火焰、熱油、開水等造成的燙傷,低溫燙傷更加狡猾,我們往往主動製造了它發生的情境,但卻不自知。


我們來看看什麼是低溫燙傷。


低溫燙傷,是相對於普通燙傷來講的。它是指皮膚長時間接觸高於體溫的低熱物體而造成的燙傷。


也就是說,決定低溫燙傷是否發生以及嚴重程度的,主要有兩個因素:溫度和接觸時長。


1.溫度


不同於高溫熱源,造成低溫燙傷的溫度並不高,通常也就比體溫高一點,並不會一下子就把人燙。


最容易導致低溫燙傷的溫度範圍,是44℃-51℃。正是我們平時常用的暖寶寶、熱水袋、電熱毯等的初始溫度。


孩子剛接觸時不會有任何痛感,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這個溫度還會讓人覺得很暖和、很舒服。


2.接觸時長


如果接觸100℃的熱源,我們都知道,不到一分鐘,皮膚就會被燙傷;


低溫燙傷則不同,起初的溫度根本不會傷及皮膚。可是一旦增加接觸時長,情況就完全不同了。


有研究發現,44℃熱源持續接觸6小時,燙傷就會發生,很可能會傷及皮膚深層組織。


由此可見,比起普通燙傷這個「拿著明晃晃大刀的敵人」,低溫燙傷則像「悄無聲息潛入內部的特務「。


因為,它的起初溫度並不算高,觸及的也只是皮膚表層。如果移開熱源,就不會造成任何傷害;



但如果我們適應了這個溫度,熱量就會滲透進更深層的組織,造成嚴重燙傷。而整個過程,都不易被人察覺。


所以,比起普通燙傷,低溫燙傷更可怕。



因為低溫燙傷的「隱蔽性」,導致大家對它的重視程度不夠,所以經常會看到這類「溫水煮青蛙」式的傷害在孩子和大人身上發生。


比如,暖寶寶、熱水袋導致的低溫燙傷。



家裡的娃貼著暖寶寶,或者抱著熱水袋睡一晚上,肚皮就被燙傷了。曾看到一則新聞,一個3歲的孩子,竟然因為被暖寶寶燙傷住院了!



比如,東北熱炕導致低溫燙傷。每年冬天,哈爾濱的醫院都會收治被熱炕燙傷的孩子,有的孩子還被診斷為深二度燙傷;



甚至,發熱的手機也會導致低溫燙傷。株洲的一個女孩和男友「煲電話粥」後,感覺臉頰火辣辣的,第二天上班臉上的紅印依然沒有消失,去醫院檢查竟然是低溫燙傷。



低溫燙傷的「殺傷力」究竟有多大


芒果台的《新聞大求真》節目曾做過一個實驗。用兩片暖寶寶包住雞蛋和切薄片的培根,包好後放進棉被裡。



2個小時後測量,兩顆雞蛋的溫度分別是48℃和49℃,兩片培根的溫度分別是52℃和51℃。



此時的雞蛋,基本上已經被燙熟了。



培根也泛起油光,飄出香氣,熟透了!



想像一下,要是這些熱量作用在人體,尤其是孩子身上,後果有多麼嚴重。


在醫學上,低溫燙傷嚴重者往往被劃定為深Ⅱ度,甚至Ⅲ度燙傷。


燙傷按照損傷深度可以分為三度四型:

Ⅰ度燙傷。傷及表皮顆粒層,比如太陽曬傷;

淺Ⅱ度燙傷。傷及真皮淺層,保留部分生髮層。比如開水的一過性接觸;

深Ⅱ度燙傷。傷及真皮深層,殘留部分網狀層。比如熱油或熱金屬一過性的接觸;

Ⅲ度燙傷。傷及皮膚全層,甚至深部骨骼、肌肉。比如火焰燒傷。


表面看起來不嚴重。痛感不大,面積不大,症狀也僅僅是紅腫、起水泡、脫皮等;但創面深的,很可能會造成深部組織壞死。


如果處理不當,就會發生潰爛,長時間都無法癒合;甚至可傷及深部骨骼,癒合後也會留下明顯的疤痕。


所以,千萬不要以為「覺得燙了躲開就好」,等感覺出來的時候,可能已經形成燙傷了!



嬰幼兒、老年人、怕冷的女性等人群,最容易中招。


因為嬰幼兒表達能力有限,如果我們大人不夠細心,等到發現時就晚了;


老人和怕冷的女性,使用暖寶寶、電熱毯、熱水袋等取暖神器更頻繁,一旦貼身時間長了,或者睡著了,就容易燙傷。


萬一發生低溫燙傷,我們該怎麼處理


如果不幸發生了低溫燙傷,大家要保持冷靜,不要慌,燙傷後的正確處理非常關鍵,一可以減輕組織傷害的程度,二可以減輕疤痕的嚴重程度。


和普通燙傷相同,低溫燙傷在送醫前的正確處理,也可以總結為五個字:沖、脫、泡、蓋、送



我給大家具體說說這幾個步驟:


第1步:沖。脫離熱源後,把燙傷部位用流動的自來水輕輕沖洗或浸泡10-30分鐘,可使熱氣散去,低深層損傷的程度。


如果疼痛加重,可以適當延長沖洗時間,注意不要用冰塊直接冷敷。


第2步:脫。充分沖洗或浸泡後,在冷水中小心除去燙傷部位的衣物。注意可以用剪刀剪開衣物,但不能強行剝離,以免造成二次損傷。


同時,燙傷部位鄰近處的手錶、戒指、項鍊以及緊身衣物等也要拿掉。因為傷處及鄰近部位會發生腫脹,早些去除可以避免後期血液流通不暢。


第3步:泡。如果痛感特別明顯,可以持續再在冷水中浸泡10-30分鐘。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緩解疼痛,不同於第1步的降低損傷程度。


第4步:蓋。用無菌紗布或乾淨的布類、棉質衣物遮蓋創傷部位,減少外界污染和刺激,防止感染。


第5步:送。及時撥打120,送到醫院做進一步治療。



還有一些注意事項,需要強調:


①不要迷信偏方,比如塗抹牙膏、肥皂、紅藥水、紫藥水等,否則可能會影響醫生診斷,還可能引發創面感染,甚至中毒;


②不要自己塗抹零售燙傷藥膏,因為它們並不一定適合燙傷早期。


③如果出現水皰,要注意保護,不要弄破。因為皰皮對創面有很好的保護作用。


最好的方法,永遠是預防為先


避免低溫燙傷,做好預防是最重要的。


總的原則,就是不要長時間接觸溫度超過體溫的物品。


在暖寶寶、熱水袋/電暖寶、電熱毯、電暖氣等「取暖神器」時,我們就要格外注意安全。


①暖寶寶:不能直接接觸皮膚,要隔著衣服貼;睡覺前要撕下來,尤其不能貼著暖寶寶又用著電熱毯。


②熱水袋/電熱水袋:用布包裹隔熱,或放在兩層毯子中間,不要直接接觸皮膚;注入2/3的水就行,不要灌滿,以防水灑出來。



③電熱毯:不要開著電熱毯睡覺,最好睡前打開、床暖和後就關閉;要保持平整,不要彎折,以防漏電。


④電暖器:不要離得太近,睡覺前要及時關閉等。


⑤泡腳水:水溫不要超過45°,時長最好不要超過30分鐘。



這幾天降溫太冷了,大家在做好保暖工作的同時,也一定要注意安全,警惕低溫燙傷這個「溫柔又狡猾的殺手」。


參考資料

1.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0095190

2.http://xwb.my399.com/html/2020-12/02/content_15169121.htm

3.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9019516289167202&wfr=spider&for=pc

4.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4498635968043986&wfr=spider&for=pc


川媽說說


天冷了,我的腰經常疼。爸媽心疼我,拿出他們收藏的艾灸貼讓我用。拗不過他們的好心,我隔著衣服貼了一張。


姑且不說療效,熱乎乎的感覺確實還不錯。但時間久了感覺就不對了,我開始覺得有些燙,那裡的皮膚有點疼。我跟他們說,他們不以為然,一直都在用,溫度不高啊,從來沒覺得燙。我用手摸了一下,確實不燙,又堅持了一會,但後來燙的實在受不了趕快撕下來。


那個時候,開始了解「低溫燙傷」這個概念。看上來很安全的溫度,時間長了也會造成燙傷。聽說,今年冬天會特別冷,估計各種取暖方法會比以前用的更多、更頻繁。大家在給自己和孩子取暖時,一定要多加注意~

拓展閱讀

「減負」太遙遠,現在我只想保住孩子的頸椎


mom看世界:跟著二胎博士媽媽一起學育兒、看世界;這兒既有我所崇尚的自然生活分享,還有獨家的科學課程、閱讀課程;來吧,養娃路上永遠缺個好朋友!對啦,目前我在「頭條號、公眾號」兩個平台發布文章,名字均為【mom看世界】,歡迎關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