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應帝王》明王之治,功蓋天下而似不自己

逆襲的諸行無常 發佈 2020-12-23T02:36:09+00:00

陽子居見老聃,曰:「有人於此,向疾強梁,物徹疏明,學道不倦,如是者,可比明王乎?」陽子居即楊朱,楊姓,字子居,魏國人,也有說是秦國人的。在戰國時期是與儒學、墨學並駕齊驅的思想家、哲學家。

陽子居見老聃,曰:「有人於此,向疾強梁,物徹疏明,學道不倦,如是者,可比明王乎?」

陽子居即楊朱,楊姓,字子居,魏國人,也有說是秦國人的。在戰國時期是與儒學、墨學並駕齊驅的思想家、哲學家。可惜其著作沒有傳世,其的見解散見於《列子》,《莊子》,《孟子》等書,最有名的話就是那句「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也就是一毛不拔典故的創始人。

這天,陽子居來拜訪老聃,也就是老子,問道:「如果有這樣一個人,思維敏捷,處事果敢,見識廣博,通達明理。不僅如此,這個人學習還特別勤奮、踏實。(也就是說人家不僅聰明,還踏實好學,簡直就是一五好青年,簡直就是我們常說的別人家的孩子)。怎麼樣,這種人如果成為領導,是不是應該算是聖主明君呢?」

老聃曰:「是於聖人也,胥易技系,勞形怵心者也。且也虎豹之文來田,猨狙之便、執斄之狗來藉。如是者,可比明王乎?」

老聃一聽,微微一笑,道:「這種人和聖人相比,只能算有那麼一點點本事的小官吏,或者是一個技藝不錯的能工巧匠,勞心費力之人罷了,(說白了最多算一藍領,距離白領、金領差距還大得很)。況且,虎豹往往會由於自已漂亮花紋的皮毛,招來獵人們的圍獵。斄字的讀音為lí,我只查到了一個意思就是氂牛,有的注釋將這個字解釋狐狸,不知道出處在哪裡,權且解釋為狐狸吧,因為用獵狗去捕氂牛好像難度實在有些大,行不通啊!猿猴動作敏捷,能戲耍博人一樂,而獵狗能追捕狐狸之類的獵物,所以會招來人們的撲捉馴化。這些動物都各有所長,難道它們的長處也能用來與明君聖主相比嗎?」

一般人聽完老聃的話可能就暈了,一會虎豹,一會猴狗的,這些和明君聖主有什麼關係,莊子最喜歡比喻。陽子居剛才形容自己所認為的明君聖主時,主要就形容了一些特別能幹的特質,莊子就通過老子的口反問他。如果說能幹,特長,這虎豹猴狗都各有所長,它們的這些長處能不能與明君聖主的長處相比較呢?更何況,這些虎豹猴狗都因為各自的所謂長處而被人迫害或受制於人。所以說明君聖主之所以是明君聖主並不是由於他們被別人看到的思維敏捷,處事果敢,見識廣博,通達明理。

陽子居蹴然曰:「敢問明王之治。」

陽子居是什麼人,那肯定不是一般人,一下子就聽懂了老聃的話,吃驚不已,趕忙問道:「那請問明君聖主治理天下又會是怎樣一番情景呢?」

老聃曰:「明王之治,功蓋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貸萬物而民弗恃。有莫舉名,使物自喜。 立乎不測,而游於無有者也。」

老聃道:「明君聖主治理天下,功蓋天下卻好像和自己沒什麼關係一樣。教化天下百姓,但是天下百姓卻並不會覺得離不開他。感覺他功勞挺大,想夸一誇他吧,卻又沒什麼可夸的,天下萬物都能欣然自得。他的立場人所難測,而且總給人一種遊走於至虛無為的感覺。」

感覺老聃口中的明君聖主總給人一種高深莫測的感覺。其實細細體會一下,其所為都有其特別的道理。

功蓋天下又如何,又不是為了收穫萬眾的敬仰,更別說什麼榮華富貴了,即使如此,功勞大還是小,蓋天下還是蓋自家房頂有什麼區別。如果非要搞的人盡皆知,對人對已有什麼好處,即不利已也不利人之事,又不是「損人不利已白開心」,搞什麼搞。

教化百姓的目的是什麼,當然是讓百姓生活美滿,但是生活美滿幸福肯定不是靠別人,而是靠自己,這才是教化的結果。所以不能讓百姓心存什麼依賴感。另外,也不要讓人家有什麼感恩戴德的情緒,難道人家不會自卑嗎?

之所以會說他立場難測,並不是說喜怒無常,而是不會被什麼人為制定的政策、法規所束縛。有道是上有政策下一定有對策,明君聖主所依憑的只有一點,就是天道。天道自然,才能真正不偏不倚,順應自然,天下自然大治,需要什麼刻意所為?既然不需要,何來有為之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