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乾貨!用繪本開啟孩子的閱讀力

單身媽媽研習所 發佈 2020-08-23T16:05:26+00:00

有位媽媽告訴我,她打算以後不讓孩子讀繪本了,因為繪本把孩子讀「懶」了:現在孩子要上小學了,但是只喜歡看圖,不喜歡認字。

有位媽媽告訴我,她打算以後不讓孩子讀繪本了,因為繪本把孩子讀「懶」了:現在孩子要上小學了,但是只喜歡看圖,不喜歡認字。


這種現象確實存在。


著名學者、兒童文學家培利·諾德曼在他的研究中發現,對於孩子來說,確實可以利用繪本來進行學習,但是有的孩子卻只讀圖,不讀字。在這種情況下,繪本對閱讀技巧的發展是有不利影響的。


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不在於繪本不好,而在於方法不對。


家長需要做出反思:


是不是以前孩子讀繪本時家長的陪伴不夠,只是讓孩子自己翻翻?

是不是以前家長陪讀時僅僅停留在表面,讀完就算?


這就是為什麼我一直主張,繪本雖好,也需要家長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從而正確有效地進行引導。


我在之前的文章《博士閨蜜的一通「吐槽」,逼我放出親子共讀繪本的終極大招》里介紹過引導孩子閱讀繪本會用到的方法,有需要的朋友們可以再看一看。


簡單粗暴的要求孩子不能再讀繪本,不僅不能矯正孩子的不良閱讀習慣,反而會對孩子造成更大的損失。

01


孩子上小學以後,會識字了,就不該讀繪本了嗎?


完全不是。


要知道,繪本是一種被稱作「0歲到100歲都可以讀的書」。與其他純文字的作品不同的是,對於開啟孩子的閱讀之路、提升閱讀興趣而言,繪本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


不僅如此,繪本對於提升孩子的閱讀力也意義非凡。


如何評價孩子的閱讀力?自己說了不算,我們不妨來參考下權威的標準。


國際教育成就調查委員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主持了一項「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計劃」(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簡稱PIRLS),制定了一套評價閱讀能力的檢測工具,並明確提出閱讀素養的標準:


1.能夠理解並運用書寫語言的能力;

2.能從閱讀中學習;

3.參與學校及生活中閱讀社群的活動;

4.有閱讀獲得樂趣;

5.能夠從各式各樣的文章中建構出意義。


同時,PIRILS也提出了發展閱讀力的學習進程,並以此作為評價閱讀力的標準:


1.提取特定的信息:

從閱讀材料中提取關鍵信息。

2.進行合理推論:

從所得信息中理解、發展線索。

3.整合信息和觀點:

整合閱讀材料中的所有信息,正確解讀材料的觀點和內含。

4.檢驗或評估文章的特性,發展意義:

能夠將所得信息與原有積累結合起來,經過進一步思考與綜合,發展自己的見解。

02


從PIRLS提出的標準中,我們不難看出,當今時代對閱讀力的要求絕不是「能讀能認」這麼簡單,而是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閱讀對象多種多樣

孩子將來要閱讀的內容包羅萬象,要閱讀的文體應有盡有,要閱讀的對象也並非只有文字。


小學開始需要看圖寫話,甚至需要畫圖寫話;後期閱讀會遇到讀圖、讀表;生活和工作中要讀示意圖、甚至讀視頻畫面。


所以,閱讀力的基礎並非僅僅是識字,也需要有一定的觀察篩選、提取鑑別信息的能力,這其中也包括讀圖力。


閱讀力需關聯思考與應用

有些孩子一遇到老師布置要寫「讀後感」「觀後感」這樣的作業就發愁,感到無從下手。


那是因為,有些孩子在閱讀文字材料時,雖然每個字都認識,但常常無法理解這些材料究竟在說什麼,在傳達怎樣的觀念。


無從理解,自然無從感受。


閱讀力除了需要認字的基礎外,還需要有對信息的解讀和提取、對上下文意的推論與聯結、對典故的了解和掌握、對意義的拆解和建構。通過這一系列的思維活動,精確理解文字材料的思想和意義,並在此基礎上建立起靈活運用的能力。


閱讀力需要正確引導

閱讀力不僅僅是一種「輸入」的能力,更是一種消化吸收、理解加工,從而更好地「輸出」的過程。


要提高閱讀能力,多讀書自然是好事;但沒有方法的閱讀,「多多」也未必「益善」。


PIRLS強調「學會閱讀」(Learn to Read),在此基礎上才能發展出在閱讀中學習(Read to Learn)的能力。這要求孩子不能一直停留在走馬觀花式的「看」書階段,而需要進入感受與思維的深度層級。


這種能力並非先天生成,而是需要通過學習和鍛鍊獲得。


掌握正確的閱讀理念,運用科學的閱讀方法,每個孩子都能擁有良好的閱讀力。


03


為什麼現在世界範圍內會公認繪本可以「開啟」閱讀力?


除了因為繪本用圖畫敘事的方式更加有趣、更容易激起孩子早期的閱讀興趣以外,也跟圖畫對認知的影響有關。


(1)圖畫和感知


閱讀不僅需要讀圖識字,而且需要情感體驗,需要調動感受力,有感才能有所得。


低年齡段的幼兒,對於外在的感受主要通過直觀感知來獲得;而各種繪本中的圖像就是最好的直觀感知素材。


比如,2015年凱迪克獲獎繪本《奶奶的紅披風》里,小男孩第一次到城市裡來找奶奶,他不太適應城裡的環境,他眼中的城市是這樣的:


來到了奶奶住的公寓樓下,畫面是這樣的:

畫面已經清晰地傳達了意境和心情。在此處還需要提醒孩子一下:小男孩喜歡這個城市嗎?他覺得這裡怎麼樣?你是怎麼知道的?


不失時機的提問,幫助孩子沉浸其中感知感受;


然後根據孩子的年齡特徵,決定是讓孩子自主表達還是父母用語言來進行表述,這樣就來到了下一個層面——


(2)圖畫和語感


2004年,美國麻薩諸塞州的「青年倡導行動」(Middleboro Youth Advocates)組織開設閱讀工作坊,幫助兒童改善閱讀理解障礙的問題。該組織負責人表示,他們採用文字搭配兒童能產生聯想的圖像來輔助學習,結果發現:


一旦兒童將腦海中的圖像和文字聯繫起來,就能輕易了解文字的含義,並理解整個句子。


就像剛才我們舉的例子——

孩子看到這張圖片,學到「嘈雜」這個詞,語言符號與其表達的內涵就完美契合在一起;


看到這張圖畫——

學到「壓抑」這個詞;或者用自己大腦中的相近詞彙來表達感受,再由家長來幫忙判斷使用場景是否合適,孩子就可以掌握精確的語言內涵甚至細微差別。


繪本通過圖像與文字兩種媒介配合互動來傳遞信息和表達思想,在這種場域下,具體的圖像可以輔助語義理解,反過來語言文字又可以描繪說明圖像的含義,從而可以從圖畫意象更好地出發對文字意義的感知。


對圖像的直觀感知,配合對相應文字的深刻體會,從而對文字產生感覺、產生共鳴,進而能夠過渡到能接收到文字的豐富含義,「語感」就在這一過程中產生了。


(3)圖畫和大腦


早在1968年,生物學家斯貝瑞(Roger W Sperry)就提出了人類大腦左右二元的思維模式,他也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


斯貝瑞博士發現,人類語言的、分析的思維主要通過「左腦模式」來運作,而形象的、感知的能力則是「右腦模式」來運作。


後來,藝術、教育與認知心理學博士貝蒂·愛德華(Betty Edwards)將斯貝瑞的理論應用在教育領域中,去彌補傳統教育過於注重文字、偏重左腦模式的教學形式。


愛德華將圖像引入自己的教育過程中,通過圖像感知來觸動大腦啟動感覺機能。這個過程簡單來說就是,通過圖像是大腦感知到的信息與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經驗相連結,並經過處理得到概念,再將概念傳到大腦的語言系統,用語言將其表達出來。


這樣一來,圖像感知和語言表達聯合在一起,「輸入」與「輸出」的過程就會更深刻、更生動;


左右腦功能也由此聯合了起來,得以相互配合、充分開發,得到更大的效用。




寫在最後:

繪本不僅是吸引孩子開始閱讀的良好選擇,而且還能為孩子將來的深度閱讀奠定堅實的基礎。


早期閱讀始於讀圖,但不能因此而放棄文字,而是應將圖像作為親近文字、感知文字、深度理解語言文字的媒介。


掌握正確的引導方法,幫助孩子培養出敏銳的語感,並由此觸發孩子的內在感受與深層思維,這才是用繪本培養閱讀力的正確打開方式。

(圖片均來源於網絡,侵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