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說君子有三變,為什麼君子在這些方面會變來變去

逆襲的諸行無常 發佈 2020-08-28T02:08:30+00:00

《論語.子張篇》第九章就記載了子夏對君從待人接物態度的看法,其原文是: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一提起儒家口中所謂的君人待人接物的態度,總會聯想起一幅刻板教條、令人生畏的老夫子形象,這可能與近現代影視劇對儒家學究的描述有關吧。其實從孔子開始儒家所提倡的待人接物的態度就是多樣性的。《論語.子張篇》第九章就記載了子夏對君從待人接物態度的看法,其原文是: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對於本章君子的這三種變化,朱熹在其《論語集注》中是這樣注釋的,「儼然者,貌之莊。溫者,色之和。厲者,辭之確。」所謂儼然是指外貌莊重有威儀的樣子,溫則是指待人接物的態度,厲則是指言辭之準確、嚴謹。

本章的譯文是,子夏說:「君子有三變:遠望,莊重有威儀的樣子,接近了,又覺得他溫和可親,聽他說話卻又辭嚴義正。」

一般人莊重而有威儀時往往會缺少態度上的溫和,態度溫和講的話往往就會模稜兩可,瞻前顧後,無法做到言辭之準確、嚴謹。《論語.述而篇》最後一章有對孔子待人接物的描述,「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孔子溫和而又嚴厲,有威儀而不兇猛,待人恭敬而又從容不迫。孔子能執兩用中,陰陽合德,中和之氣流露於言表。也許這就是後世儒家所說的聖人境界的表象吧。

「儼然」「溫」與「「厲」這三種狀態一般人做到其中一點難度並不大,日常也經常能見到其中的一種人,難就難在此三種狀態並行不悖。在儒家學者看來這需要仁德修養的高深為基礎,對事物的變化瞭然於心,達到不以物喜不為已悲的境界,才能更真實的了解事物的本質,才能在直面萬事萬物時,保持自己的本心不變。

說是「三變」,其實其本心並沒有變化,始終如一。不論是表面「儼然」所反映出來的莊重,態度溫和反映出來的親切,不是言辭表達上的嚴謹和準確,體現出來的都是一個人待人接物過程中真誠。也只有自身的真誠,才能獲得最真實的正反饋,與人的交往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這才算是君子所為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