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盼頭!肺癌治療的最新進展,頂尖專家團講給你聽

廣州日報健康有約 發佈 2020-08-11T18:16:28+00:00

2020年8月8日,第十屆中國腫瘤學臨床試驗發展論壇暨GACT/CTONG 2020年度會議如期而至,在燦爛盛夏的雲端,奉獻了一場精彩紛呈的學術盛宴,陪伴醫界同道們度過了充實和收穫的一天。

有約君說

風華歲月,十載同心。2020年8月8日,第十屆中國腫瘤學臨床試驗發展論壇暨GACT/CTONG 2020年度會議如期而至,在燦爛盛夏的雲端,奉獻了一場精彩紛呈的學術盛宴,陪伴醫界同道們度過了充實和收穫的一天。

會議使用多平台多方位同步直播的形式,得到了熱烈的關注和響應,獲得了創新性的成功。主平台即時收穫超過325萬的在線觀眾,全網20個直播平台,在線觀眾超過1400萬。

今年的CTONG年會仍然以「前沿與未來」主題,探討目前肺癌領域正在進行的臨床試驗,涉及的研究結果可能很快就在臨床實現治療策略的改變,有的可能幾年後會影響臨床方案。此次會議立足於免疫治療、靶向治療及精準檢測,從當下發展及未來可能等多個維度,將最前沿、最具希望的「未來之星」盡情呈現,通過答疑解惑,將肺癌熱點問題深度剖析!

早晨8時,本屆CTONG 年會在充滿回憶和歷史感的「風華歲月,十載同心」令人激動的開場視頻中拉開帷幕。大會主席、廣東省人民醫院吳一龍教授致開幕辭,熱烈歡迎各位專家同道參加本次會議。

吳一龍教授介紹,CTONG作為一個臨床研究組織,當初創辦中國腫瘤學臨床試驗發展論壇的時候,就定下了有別於其他眾多學術會議的基調,那就是「展望未來」,展望中國臨床研究和臨床實踐的發展。今年的CTONG年會,將一如既往地展示未來幾年將會影響臨床研究及實踐的臨床試驗。最後,吳教授寄語希望本次會議可以讓同道們進行學術交流,帶來啟蒙與啟發,並將我們團結在一起,攜手創造更加光輝燦爛的明天。

主題一:Novel PD-1/PD-L1

主持人:大會主席、廣東省人民醫院吳一龍教授

主題演講:PD-1/PD-L1,引領新標準

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的劉曉晴教授從跨世紀腫瘤免疫治療漫長研發之路,介紹了局部晚期的NSCLC、早期可切除NSCLC、SCLC的多個臨床試驗的結果,告訴我們免疫治療的新標準,而新標準都是為了改善原標準治療ORR/PFS/OS。同時也提出了PD-1/PD-L1新標準下丞待解決的問題有目標治療人群的精確選擇、聯合治療的優化及如何克服耐藥等。

未來之星

樹突狀細胞主導 PD-1/PD-L1 抑制劑的新生物學功能

徐偉博士介紹了抗PD-1和抗PD-L1在腫瘤微環境中具有不同的MOA。PD-L1抑制劑可增強DC功能,增強T細胞免疫力。PD-1 / PD-L1雙特異性抗體可能具有協同活性,以增強先天免疫和適應性免疫。目前PD-1/ PD-L1雙特異性抗體相關的臨床試驗正在展開,非常期待這個藥是否能取得和PD-1/PD-L1單藥不一樣的效果。

III 期不可切除 NSCLC 免疫研究設計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王佳蕾教授介紹了PACIFIC模式在不可切除III期NSCLC患者中獲得成功後,有關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聯合CRT的研究陸續開展;其中KEYNOTE-799研究,帕博利珠單抗聯合cCRT治療+帕博利珠單抗鞏固治療不可切除局部晚期III期NSCLC,顯示了具有前景的抗腫瘤活性。基於PAPP抑制劑與PD-1抑制劑和放化療具有協同作用,KEYLYNK-012研究是不可切除III期NSCLC患者治療模式的新探索,非常值得期待。

抗血管生成藥物聯合免疫治療研究進展

廣東省人民醫院陳華軍教授從抗血管生成藥物聯合免疫的理論依據出發,可以看到抗血管生成藥物與免疫治療的聯合協同增效。同時陳華軍教授介紹了貝伐單抗聯合阿特珠單抗(IMpower150)、雷莫蘆聯合帕博利珠(JVDF)、阿帕替尼聯合卡瑞利珠單抗、安羅替尼聯合信迪利單抗、安羅替尼聯合TQ-B2450等多個抗血管生成藥物聯合免疫治療研究結果,可以看到抗血管生成藥物聯合免疫顯示出協同增效,安全性可控。但是自主開發的藥物顯示出較好的抗瘤活性及安全性,但處於早期研究階段,需要進一步探索。

▷替雷利珠單抗一線治療肺鱗癌 RATIONALE 307 研究解讀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趙軍教授介紹了PD-1抗體藥物替雷利珠單抗在肺癌領域布局廣泛,晚期NSCLC一線鱗癌、非鱗癌兩大三期研究均取得陽性結果,其中RATIONALE 307研究作為中國首個、全球第二個成功的肺鱗癌一線免疫治療的三期臨床研究,其中期分析結果已於2020 ASCO年會重磅發布,為中國肺鱗癌患者帶來全新選擇。

RATIONALE 307研究顯示:替雷利珠單抗聯合兩種化療方案均能顯著降低患者的疾病進展風險,延長無進展生存;患者的緩解持續時間(DoR)能夠提升到單用化療方案的2倍左右;患者總體安全性、耐受性均良好,未發現新的安全性信號。百濟神州多元化的新型抗腫瘤療法研發管線,在未來將持續綻放星光。

▷信迪利單抗在肺癌一線的探索

湖南省腫瘤醫院楊農教授介紹了ORIENT-11研究可以看到信迪利單抗聯合化療一線治療晚期非鱗NSCLC中位PFS有所延長,疾病進展(或死亡)風險有所下降。而在信迪利單抗聯合抗血管治療在一線的探索中看到信迪利單抗聯合安羅替尼治療初治的晚期NSCLC顯示了令人鼓舞的抗腫瘤活性。信迪利單抗聯合安羅替尼這種去化療(chemo-free)的新模式有望成為未來一線晚期NSCLC的新選擇。而更多信迪利單抗的臨床研究正在展開中,讓我們共同期待其結果。

主題二:Beyond PD-1/PD-L1

主持人:福建省腫瘤醫院黃誠教授

主題演講:Beyond PD-1/PD-L1,免疫新靶點

除經典的PD-1/PD-L1和CTLA4外,精準免疫治療需要考慮更多的靶點。廣東省人民醫院楊衿記教授介紹了靶向聯合免疫治療、炎症因子單克隆抗體改變抑制性免疫微環境、免疫檢查點激動劑三種新型免疫治療新靶點及治療策略。

未來之星

▷TIGIT 抑制劑——Tiragolumab

戚川博士展示了TIGIT抑制劑——Tiragolumab的研發進展。在CITYSCAPE研究中,Tiraglumaba聯合Atezolizumab的治療療效優於Atezolizumab單藥,特別是在PD-L1≥50%的患者中,聯合治療組的客觀緩解率達到66%,且安全性同單藥組無明顯差異。SKYSCRAPER-01將進一步探索聯合用藥的療效和安全性。

▷LAG-3 抑制劑——Relatlimab

蔣殷睿博士詳細介紹了LAG-3通路在T細胞耗竭以及抗PD-1抵抗機制中的潛在作用。在CA224-020研究中,Relatlimab作為LAG-3抑制劑,聯合納武利尤單抗在晚期黑色素瘤患者中具有抗腫瘤活性,且耐受性可。同時,PD-L1表達未能顯示出富集獲益人群的作用。目前Relatlimab聯合納武利尤單抗的臨床研究正在繼續進行,包括黑色素瘤及其他癌種。

▷MK-7684 聯合 PD-1 單抗的研究方向

前期動物實驗表明,同時阻斷PD-1和TIGIT改善長期生存。MK-7684是人源化的IgG1單克隆抗體,通過結合TIGIT來阻斷其與相應配體的相互作用。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劉雨桃教授表示,目前帕博利珠單抗聯合MK-7684的I期研究已得到初步結果,在多種實體瘤中的研究計劃進行,未來可期。

▷SCLC 免疫治療,從 CASPIAN 到 ADRIATIC

過去30年中,SCLC整體生存不理想。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朱正飛教授介紹了CASPIAN和ADRIATIC兩項臨床研究,CASPIAN重新定義了廣泛期SCLC患者的生存,ADRIATIC研究則探索了局限期SCLC中免疫治療的價值。未來Durvalumab可望引領SCLC免疫治療新格局,最大化患者獲益。

主題三:Biomarker Concept

主持人: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張力教授

主題演講:Biomarker Concept,免疫也精準

個體免疫治療的成功受多因素影響,尋找免疫生物標誌物面臨諸多挑戰。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胡潔教授分別介紹了PD-L1、TMB、基因突變標誌物、免疫微環境等療效預測生物標誌物以及與HPD預測、耐藥機制相關的生物標誌物的研究進展,最後總結:未來發展方向應為綜合腫瘤內因和免疫微環境相關因素,建立簡便可行的免疫治療預測體系。

未來之星

▷液體活檢多組學技術用於分子殘留病灶檢測的挑戰與價值

張璐博士介紹了目前微小殘留病灶(MRD)的主要技術流派:1.個體化定製方案:針對腫瘤組織樣本的WES測序突變結果定製患者個體化的panel,從而鑑定MRD;2.現成解決方案:採用固定panel,聯合UMI及超高深度測序。為提升MRD檢測能力,結合體細胞突變及甲基化雙維度的多組學平台也在探索中。

▷中國 TMB 檢測研究現狀

TMB作為潛在的免疫治療泛實體瘤生物標誌物日益受到重視,2020年ASCO中多項研究展示了TMB在多癌種中的獨立預測價值。張憲博士展示了tTMB和bTMB在中國人群中的研究情況,均可有效指導免疫治療,但仍需要更多的驗證。未來多維度的免疫治療標誌物評估,將有助於更多患者受益。

▷2020 年盤點肺癌克隆進化研究給我們的啟示

腫瘤克隆進化方法主要解決腫瘤的空間及時間順序問題,蔡微菁博士分享了TsClone克隆進化分析技術,並結合臨床經典案例展示如何應用這種分析技術探索、解決臨床問題。

主題四:Novel EGFR/ALK

主持人:浙江省腫瘤醫院范雲教授

主題演講:EGFR/ALK,經典再創新

來自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的王潔教授對於EGFR/ALK經典通路的既往研究進行了系統的回顧、分析,對於EGFRm+早期NSCLC 輔助靶向治療ADJUVANT和ADAURA試驗做了深入的解讀和展望,強調EGFR/ALK經典再創新需要做到:1、繼承。基於現有數據進行合理的臨床應用;2、深挖。在精細化分層的基礎上對患者進行精緻管理。3、拓展。鼓勵在圍手術期、局部晚期放療聯合的個性化治療的不斷探索。

未來之星

▷EGFR 亞型細分,精準再精準

在這個命題之下,廣東省人民醫院塗海燕教授指出,目前EGFR突變存在著多種亞型,不同亞型的分子耐藥機制不盡相同,因此對EGFR-TKI的敏感性也存在著諸多差異,需要通過細分人群實現對EGFR突變患者治療方面的精細管理。隨後總結並介紹了目前世界上對於EGFR突變晚期NSCLC正在進行臨床試驗研究的現狀,強調了在EGFR非經典突變上,針對EGFR 20ins、EGFR KDD突變的治療仍需更多、更進一步的探索,而奧希替尼可能是治療EGFR其他非經典突變NSCLC的新希望。

▷奧希替尼治療早期和晚期 NSCLC 的新模式

廣東省人民醫院鍾鍾文昭教授作為ADAURA和FLAIR研究的重要參與者,在大會上就這兩項研究的設計思路、研究重點及研究意義向我們做出了詳細而深入的解讀。提出了奧西替尼治療早期和晚期NSCLC的新模式:對於EGFRm早期NSCLC患者建議使用奧希替尼輔助治療(ADAURA研究),對於晚期患者建議根據EGFR不同亞型,對應選擇以奧希替尼為基礎的聯合治療(FLAIR研究)。

▷Lorlatinib 治療腦轉移療效及耐藥機制進展速遞

來自中山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周燕斌教授在介紹了Lorlatinib治療ROS1/ALK重排的作用機制後,指出其作用的獨特優勢在於:可克服一代/二代ALK-TKI耐藥突變並穿透血腦屏障。而後結合Lorlatinib相關臨床試驗,著重評估了其治療腦轉移患者的療效,以及患者接受Lorlatinib治療耐藥後的機制及克服耐藥的最新策略。

▷恩沙替尼治療克唑替尼耐藥的晚期 ALK 陽性 NSCLC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王志傑教授對目前恩沙替尼治療克唑替尼耐藥的晚期ALK陽性NSCLC的註冊臨床研究進行了匯總分析。根據各臨床試驗發布的PFS、CNS控制率及安全性數據,明確恩沙替尼二線治療ALK陽性患者在這三方面均具有較好的表現,與色瑞替尼、阿來替尼形成三足鼎立局面。而恩沙替尼對於使用二代ALK抑制後出現的耐藥突變也表現出一定的療效。最後,王教授還對恩沙替尼應用於ALK陽性NSCLC一線治療的相關III期臨床研究結果表達了極大的興趣及期待。

▷Savolitinib 治療 MET 陽性晚期 NSCLC

福建省腫瘤醫院林根教授在本次大會中詳細解讀了Savolitinib單藥治療MET14外顯子跳突以及聯合泰瑞沙治療MET擴增(TATTON)的臨床研究。指出今年ASCO上更新的Savolitinib治療MET 14外顯子跳突的2期研究數據為首個在中國上市的MET-TKI提供了數據支持。而在TATTON研究(Savolitinib+Osimertinib雙靶治療MET擴增EGFR-TKI耐藥NSCLC)中,無論T790M±,Savolitinib均顯示良好、持久的抗腫瘤活性。這些無疑預示著,今年是MET的一個新紀元。而未來以savolitinib為代表的MET抑制劑的研發方向也將繼續著力於:擴大數據生成、進一步探索獲益人群及探索更多聯合治療的方面。

主題五:Beyond EGFR/ALK

主持人: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周建英教授

主題演講:Beyond EGFR/ALK,靶向新成員

EGFR/ALK是靶向治療的代表性靶點,而隨著檢測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靶點被檢測出來。廣東省人民醫院周清教授從EGFR 20ins難治靶點、少見靶點(cMET/RET/ROS1/NTRK)及其它靶點(KRAS/CEACAM5)三方面介紹了這些靶點的相應新靶向藥療效,最後總結認為Beyond EGFR/ALK靶點在未來的研究中擁有廣闊的天地。

未來之星

▷Selpercatinib(Loxo-292)在肺癌及腦轉移患者中的數據更新

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黃鼎智教授介紹了I/II期的LIBRETTO-001研究在今年ASCO的更新數據,Selpercatinib在RET融合陽性NSCLC中仍顯示出了強效持久的抗腫瘤活性。無論不同融合類型、既往治療線數和方案,各亞組間ORR獲益類似。令人稱道的是,Selpercatinib在腦轉移患者中顯示出強效持久的療效,顱內緩解率高且緩解持久。

▷SOS1::KRAS 抑制劑作用機制及臨床前數據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段建春教授介紹了KRAS突變在NSCLC中最常發生的位點為G12X突變,這部分人群預後較差。SOS1抑制劑對G12和G13等KRAS突變等位基因具有廣泛活性,與MEK抑制劑聯合能夠更強有力的阻斷信號通路。SOS1和MEK雙重抑制在帶有廣泛KRAS突變的臨床前模型中顯示出良好的抗腫瘤效應。基於這些臨床前研究結果,BI 1701963單藥或聯合曲美替尼治療KRAS突變陽性晚期實體瘤的I期劑量遞增研究目前正在進行。

▷TAK-788 治療 EGFR Exon 20ins NSCLC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王燕教授介紹了TAK-788是高選擇性、不可逆的EGFR/HER2抑制劑,分別通過EGFR-Cys797 /HER2-Cys805與突變的EGFR/HER2不可逆、共價結合發揮抗腫瘤活性。I/II期研究結果顯示,TAK-788在經治EGFR 20ins的NSCLC患者中具有良好的抗腫瘤活性,且安全性可控。TAK-788治療初治EGFR 20ins NSCLC患者的III期EXCLAIM-2研究正在進行。

▷達拉非尼聯合曲美替尼治療 BRAF 陽性 NSCLC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胸科醫院艾星浩教授從BRAF抑制劑單靶向治療、雙靶治療(BRAF+MEK抑制劑)、免疫治療(Anti-PD-1/PD-L1)及靶向聯合免疫治療四方面介紹目前BRAF突變晚期NSCLC的研究現狀。艾星浩教授總結,化療、BRAF抑制劑單藥和免疫治療BRAF V600E突變NSCLC的療效都有限,達拉非尼+曲美替尼是目前的最佳治療選擇。雙靶向治療聯合免疫治療、新型分子藥物等都在探索中。

▷Pralsetinib 治療 RET 陽性 NSCLC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常建華教授介紹了今年ASCO公布的ARROW研究更新數據。在可評價緩解情況人群中,Pralsetinib治療RET融合陽性NSCLC療效顯著,具有較強的顱內活性,安全性可控。Pralsetinib的CR率在初治人群中達到10%,高於既往一線化療藥物和其他靶點一線靶向藥物,能否轉化為OS獲益值得期待。

Keynote Speech:

Future of Lung Cancer

主持人:清華大學醫學院臨床試驗中心陳曉媛教授

主題演講:透過新藥研發看未來五年的肺癌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胸科醫院陸舜教授立足於肺癌領域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的現狀,首先指出高通量測序的廣泛使用已經將NSCLC「變成」了一組高度異質性疾病,因此需要針對不同的檢測情況制定不同的治療策略。隨後在靶向治療方面,對於肺癌中不常見靶點或FDA尚未批准的新靶點(包括:MET擴增、NTRK融合、EGFR Exon 20插入突變、HER2突變、RET融合、KARS突變、NRG1融合)的新藥臨床試驗結果進行了凝練精準的解讀。

在免疫治療方面,結合各項臨床試驗的結果,陸教授指出,雖然免疫單藥及聯合化療均獲得了肺癌的適應症,但提高療效仍是重中之重,因此需要進一步思考如何通過改變腫瘤微環境的藥物調節劑或者通過免疫哨卡點之間的聯合使一些原先對免疫治療不敏感的「冷」腫瘤(如EGFR突變等)轉變為對其敏感的「熱」腫瘤。之後,陸舜教授還介紹了他認為未來五年在肺癌領域會有重要進展藥物——蛋白降解藥物(PROTAC),並提出希望可以通過新老藥物作用機制相結合的方式來進一步克服耐藥。

最後陸舜教授總結道,在新藥研發中,雖然從機制到臨床,有前景的策略並不一定會帶來臨床研究的成功,但至少一部分試驗仍然可能為我們揭示答案;並且越來越多的新技術的應用也將為肺癌領域帶來更多的機會和改變。隨著肺癌研究的逐步深入、細化以及肺癌患者生存期的不斷延長,我們期望,未來「精準治療」終將會讓肺癌逐漸成為臨床可控的疾病。

在陸舜教授結束了讓我們充滿期待的未來肺癌研究發展前景的演講之後,進入了重磅的討論環節,陳曉媛教授邀請了吳一龍教授和陸舜教授,共同探討未來免疫治療,靶向治療和新藥研發的前景,希望和挑戰。

Closing Speech——肺癌:站在今天看明天

大會主席,廣東省人民醫院吳一龍教授在最後的演講中從肺癌精準治療的新特點、肺癌免疫治療的新維度、COVID-19帶來的新常態三個方面進行本次會議的總結。

其中肺癌精準治療的新特點為靶點越來越小眾、抗體藥物走向精準及新技術應快速應用於研究。肺癌免疫治療的新維度可以看到依據半衰期和PK數據似乎不足以確定CPI的最佳推薦劑量;低劑量、間隔周期長、少化療甚至免化療的治療新方案可能是趨向。最後COVID-19帶來的變化,這半年多的發展可以看到新冠病毒已經成為常態化,因此我們應該保持一定的社交距離,而社交距離影響臨床工作,於是會有越來越多的遠程會診及線上會議,越來越多的口服藥物會取代靜脈注射的藥物。因此未來我們的臨床工作及臨床試驗都要適應這常態化的結果。

站在今天看明天,吳教授總結了六點,分別是新靶點、新藥物、新技術、新維度、新設計、新思維,這六個維度需要信心、堅持、創新、智慧、協作。但是大家總是想得太多想得太遠,最重要依舊是立足於現在。

全天9個小時的會議,主持人的妙語連珠,開放引導,講者的精彩演講,熱烈討論,不知不覺已經來到說再見的時候了。直播間的刷屏留言,道出了心聲,今天收穫滿滿,依依不捨,我們明年再相會!

來源:CTONG會議 公眾號

(資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