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說艾:中醫傳承,艾草留香,你不知道的養生知識

藥智網 發佈 2020-06-28T06:35:45+00:00

端午節,按中國傳統習俗,吃粽子,門前掛艾葉,賽龍舟,掛香囊吃五黃是必不可少了的。艾即艾草,洋學名稱「wormwood」,在我國,它的別名也多多:蕭茅,冰台,蘄艾,針灸草,醫草,黃草,艾絨。

端午說艾:中醫傳承,艾草留香,你不知道的養生知識

來源:藥智網|丘艷貞



端午節,按中國傳統習俗,吃粽子,門前掛艾葉,賽龍舟,掛香囊吃五黃是必不可少了的。



在此,我們就挑艾葉說說吧!艾即艾草,洋學名稱「wormwood」,在我國,它的別名也多多:蕭茅,冰台,蘄艾,針灸草,醫草,黃草,艾絨。我們農村地方俗稱有艾蒿,艾草,香艾,狼尾蒿子,杜艾葉,灰草等等。


艾草在我國古代都有很高的地位,詩經《王風·采葛》中「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采葛為織布,采蕭為祭祀,采艾為治病。因此,艾還被稱為「相思草」。



艾草,它可不是一般的草。既然是不一般就有它神奇的一面,那麼艾草到底有什麼特別之處呢?


其一,從習俗發現「艾葉辟邪」的科學


我們從端午門前掛艾葉的習俗說起吧!「艾葉辟邪」在過去曾被視作迷信,在今天看來是很有科學道理的。在古代,當一種瘟疫大流行時,往往是整個村子的人都會染病死亡的,而造成這些傳播的根源就是病毒和細菌,但古人無法認識到這些,只好認為是妖魔鬼怪邪氣侵害造成的。用現代醫學理論來解釋,這種妖魔鬼怪邪氣就是病毒和細菌。而現代醫學研究已表明:艾葉中的揮髮油(香味成分)對多種致病細菌及病毒均有抑制或殺滅作用。


《艾灸防疫》


其二,艾葉的主要成分與藥物功效


我國最早的醫書《五十二病方》中也記載了,艾葉味苦辛、性溫,歸肝、脾、腎經,具有清熱解毒、除濕止癢等作用。明代醫學巨著《本草綱目》也作出歸納性的記載:艾以葉入藥,性溫、味苦、無毒、純陽之性、通十二經、具回陽、理氣血、逐濕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於針灸。故又被稱為「醫草」。


現代科學揭開了艾葉的神秘面紗,弄清了它的主要成分由主要是含揮髮油,有34種成分,如α-羅勒烯、β-羅勒烯、檜烯、α-蒎烯、β-蒎烯等,以及黃酮類化合物、微量元素及綠原酸等。


那艾葉究竟有哪些功效呢?


1.艾葉的止血與抗凝作用


有研究表明,艾葉的不同組分均具有體外凝血的作用,但其不同組分體外凝血作用的強度不同。艾葉中鞣質類化合物的凝血作用最強,艾焦油、艾炭、艾灰的凝血作用依次減弱。


2.艾葉對子宮的作用


在《金匱要略》中記載了用膠艾湯治療妊娠腹中痛的方法。此湯方被稱為安胎的祖方,具有補血止血、調經安胎功效。但是,艾葉還有興奮子宮的作用。因此,在將艾葉作為安胎藥時需採用適宜的炮製方法和用量,若超量使用艾葉會引起子宮出血或痙攣、收縮,進而可導致流產或先兆流產。



3.艾葉的抗菌作用和抗病毒作用


艾葉的揮髮油具有抗菌和抗病毒的作用,艾葉黃酮具有抗氧化和抑菌的作用,據《艾葉》專著記載:有研究對用艾葉為主製成的消毒香,進行抑菌抗病毒試驗,結果發現其揮髮油對乙型溶血性鏈球菌、肺炎球菌、流感桿菌、傷寒及副傷寒桿菌、結核桿菌及多種皮膚致病真菌等有殺滅或抑制作用,對流感病毒、腺病毒、鼻病毒、腮腺炎病毒等均有抑制作用,用其對空氣消毒,可明顯降低流行性感冒的發生率。


4.艾葉的平喘、鎮咳作用


在一項對哮喘性支氣管炎患者臨床觀察發現,為其外敷艾葉可有效地緩解其喘息、咳嗽等症狀,縮短治療的時間。


5.艾葉的鎮痛作用


艾灸的方法,以艾葉為原料,用燃燒後產生熱量來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艾灸燃燒後通過熱力滲透組織,有溫經行氣的作用,可以治療一切寒濕疼痛,比如夏天冒雨涉水,或久居潮濕環境導致的關節疼痛,受涼加重,艾灸效果就很好。


6.艾葉對人體免疫系統的作用


艾葉多糖可增強巨噬細胞內酶的活性,提高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增強巨噬細胞處理抗原的功能。這說明,艾葉多糖具有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


7.艾葉的其他藥理作用


現代藥理學研究的結果顯示,艾葉還具有調節中樞神經和心血管系統、抗過敏等藥理作用。此外,艾葉還有很好的美容功效,研究人員發現艾葉提取物中含有維生素A、維生素B、維生素C以及鐵、鈣等營養元素,維生素C促進皮膚內膠原蛋白的合成,可強化皮膚新陳代謝,豐富的鐵元素、鈣元素,都會令皮膚改善泛紅蒼白的膚色,令膚色變得更加健康水潤。


其三,艾葉是一種傳統的特色食材


江南吃青團的風俗源於上古的寒食風俗和祭祖風俗。在我們的記憶里,清明時節,是少不了艾青團糍粑的。還有艾葉煎雞蛋、艾姜煮蛋、艾梗雞湯等,艾葉雖好,也不能吃過量哦,以免引起身體不適。


「艾」的種種好,對你說不完!特別在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中醫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也讓大家深刻體會到了中藥在現代社會的重要性,人們對中醫藥文化和保健方法的需求越來越強烈。


艾草熟,掛菖蒲


悠悠艾草香


傳承中醫魂


端午恆常在


來年更粽情


參考資料:


[1]梅全喜.艾葉辟邪的的傳說、真實起源及科學道理[C].中華中醫藥學會.2011全國中醫藥科普高層論壇文集.中華中醫藥學會:中華中醫藥學會,2011:76-78.


[2]袁林祥,吳航宇,邱彩玲.艾葉的藥物活性成分、藥理作用及臨床應用淺析[J].當代醫藥論叢,2020,18(2):171-173.


[3]李曉雪.艾葉在中醫藥和民族醫藥中的應用比較研究[J].亞太傳統醫藥,2020,16(1):23-25.


[4]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24.


[5]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4]張彧主編.急性中毒[M].西安:第四軍醫大學出版社



責任編輯|青黴素


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藥智網立場,歡迎在留言區交流補充;如需轉載,請務必註明文章作者和來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