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原來是「毒」

雷較瘦 發佈 2020-06-27T13:21:32+00:00

彼時,陸羽著有《茶經》,這是中國現存最早的 「茶百科全書」,內容全面,涵蓋了茶的歷史、源流、現狀、生產技術、飲茶技藝以及茶道,對後世影響很大。

講完食,我們繼續講飲茶。

中國是茶的故鄉,茶文化也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自古就有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文人雅士又有七大寶「琴棋書畫詩酒茶」,可見古人的生活離不開茶。

如今中國的飲茶文化不再盛行,反倒是日本把我們的茶文化學去了,演變成今天的日本茶道。

唐朝年間,日本派遣大量貴族子弟前往中國學習,茶道便是其中一門學問。彼時,陸羽著有《茶經》,這是中國現存最早的 「茶百科全書」,內容全面,涵蓋了茶的歷史、源流、現狀、生產技術、飲茶技藝以及茶道,對後世影響很大。故,陸羽又被稱為「茶聖」。

《茶經》言,「翼而飛,毛而走,呿而言,此三者俱生於天地間。飲啄以活,飲之時,義遠矣哉。至若救渴,飲之以漿;蠲憂忿,飲之以酒;盪昏寐,飲之以茶。」

大意是:禽獸與人,都依靠飲食為生,可見飲之重要性。飲漿(即水)解渴,飲酒消愁解悶,飲茶提神。

第一個飲茶的人是神農氏,《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嘗遍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便是茶,茶最早是作為一味良藥,後來才逐漸發展成古人的日常飲品。

古人飲茶的方式與今人大不相同,泡茶是明朝年間才興起的。《茶經》記載,「飲有粗茶、散茶、末茶、餅茶者,乃斫,乃熬,乃煬,乃舂,貯於瓶缶之中,以湯沃焉,謂之茶。或用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揚令滑,或煮去沫。「由此可見,古人製作茶葉的方式有多種,不僅煮茶飲茶湯,還吃茶粉、茶葉。日本茶道還保留著這些做法,而我國某些偏遠地區也依然沿襲此種吃茶的做法。

最早古人從野生的茶樹採摘茶葉,供不應求。直到一個年輕人,耗費無數光陰與心血,終於實現了茶樹的人工種植。他的名字,叫吳理真

據《四川通志》記載,「漢時名山縣西十五里的蒙山甘露寺祖師吳理真,修活民之行,種茶蒙頂。」

吳理真為雅安人,家住蒙頂山附近。他在荒山野嶺上搭棚造屋,親自開墾荒地,播種茶籽,全身心投入,最終成功地種植了7棵茶樹。吳理真,也被當之無愧地被後世人譽為「茶祖」。據說這7棵茶樹,「兩千年不枯不長,其茶葉脈細而長,味甘而清,色黃而碧,酌杯中香雲蒙其上,凝結不散,謂曰仙茶」。在吳理真的努力下,普通老百姓終於也能天天飲茶了。

直到今天,蒙頂山茶依然名氣在外,在茶界有「揚子江心水,蒙頂山上茶」之美稱。這句話也體現出,飲茶對水與茶的品質都有相當的要求,有好茶無好水等於暴殄天物。

《茶經》提及,「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茶樹的原產地是南方,古時皆為原始森林,潮濕、悶熱、多瘴氣。天地萬物講究陰陽平衡,一物降一物。在這樣一種環境下生長的茶樹,便具有陰寒之性。

《射鵰英雄傳》便有一個場景,講生在情花周圍的斷腸草可解情花毒。這就是所謂的「以毒攻毒」。其實,在「五穀為養」之前,尚有一句「毒藥攻邪」。今人可能不太理解,古時毒與藥是同一個意思,毒是具有偏性的,用來糾正人體的偏性、平衡陰陽的。如《周禮》便記載,「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供醫事。」

茶實為毒,故有荼毒一詞。

《茶經》記載,「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

茶生在南方酷熱之地,故性至寒,所以適合作為南方人之飲。如果是勤勞、食飲有節之人,受外邪侵襲,口渴悶煩、頭暈腦脹、四肢發力,喝上幾口茶,就好像喝了醍醐、甘露一般。

甘露,即為前文提及仙人承露台收集之露水,為天地之精華。醍醐,現在為一味中藥,指牛乳製成的食用脂肪,即奶酪、芝士。李時珍不僅在《本草綱目》輯錄牛乳,更作了一首讚美詩,「仙家酒,仙家酒,兩個葫蘆盛一斗。五行釀出真醍醐,不離人間處處有。丹田若是乾枯時,咽下重樓潤枯朽。清晨能飲一升余,返老還童天地久。」

但此處「醍醐」之意實為好酒、美酒,自周以來,醍便是此意。醍醐灌頂為佛家語,其中含義非美酒,而是梵文manda的音譯詞,取醍醐為乳之精華的意思。

陸羽接著寫道,「采不時,造不精,雜以卉莽,飲之成疾。」他說的是,喝了不好的茶,反而會令人生病。

他還拿人參做比喻,「茶為累也,亦猶人參。上者生上黨,中者生百濟、新羅,下者生高麗。有生澤州、易州、幽州、檀州者,為藥無效,況非此者!設服薺苨使六疾不瘳。知人參為累,則茶累盡矣。」

最好的人參長在山西上黨(稱為黨參),高麗參是最差的(百濟、新羅、高麗均為朝鮮古代國名),其它地方長的人參就不是藥了。薺苨長得像人參,但終究不是人參。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也長一方動植物,「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這便是所謂的道地藥材。

陸茶聖告訴我們,茶,不是隨便誰都能喝的,喝茶更要講究茶的品質。然而,今人言必稱茶有諸多保健養生功用,而不提飲茶之禁忌、方式,不明茶毒,受其害而不得其知。

今人對茶的認識,多停留在綠茶、黃茶、黑茶、白茶、青茶和紅茶之上,以茶葉或茶湯的顏色作為區分。看似契合五色、五行,但這種分類並不合理,如綠與青為同一色系,實際卻不是一類茶,青茶實為烏龍茶。在屬性上,就更加與五行匹配不了。目前見一些給茶五行對號入座的說法,實屬穿鑿附會,既不懂茶,又不懂五行,不宜盲從。

值得一提的是,現在英文對紅茶的翻譯為Black tea。實際上,老外在古時喝到的茶並不是紅茶,而是黑茶。這種以訛傳訛的結果,是由於黑茶長期不為普通老百姓所知,是古時專供邊疆地區,如西藏、蒙古、西北等地的茶,古稱邊茶。邊茶的特點就是壓製成餅、磚型,便於長途運輸,而且必須能在經年累月的旅途中保持品質。六大茶類,只有黑茶能擔此大任。

古代官府千辛萬苦將黑茶運至邊疆,一方面是為了滿足邊疆地區的需求,締造雙方和平;另一方面是交換邊疆地區的資源,如金石、馬匹等等。還有茶馬司這樣的機構,專門來管理邊茶之事,而茶馬往來的路線,便是「茶馬古道」。這條道,與絲綢之路,有頗多重合之處。

黑茶主要有雲南普洱,湖南安化黑茶,湖北青磚,雅安藏茶這幾種,分別供應不同邊疆地區。其中歷史最悠久的當屬雅安藏茶,原稱南路邊茶,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堪稱「黑茶鼻祖」,專供西藏。雲南普洱是明代才出現的品類,製作工藝也是從雅安學的。

黑茶與其它茶最大的區別,便是有老茶,越老的茶越值錢,品質也越高。我曾經有幸喝過五十年代生產的雅安藏茶,此物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聞,至今仍回味無窮。

除了原料略有不同,加工工藝是最大的因素。所有新鮮的茶葉在採摘之後,都必須經過一道叫殺青的工藝。殺青的主要目的是通過高溫破壞和鈍化茶葉中氧化酶的活性,抑制茶葉變黃、變老,即停止茶葉的發酵進程,保存茶葉的品相和香氣。

如果採下來就立即殺青,那麼就能保存茶葉的原汁原味,這是綠茶。

如果采完茶葉還要經過揉捻等處理,放置一段時間使茶葉變色、變味,再進行殺青,這是烏龍茶(或稱青茶)。

如果放置時間較長,茶葉的青綠色完全消失,再行殺青,這是紅茶。

這三類茶,用科學合理的分類便是,不發酵茶、半發酵茶、全發酵茶。至於白茶、黃茶,是發酵程度很低的半發酵茶,更接近於綠茶。這些茶,在製成之日便是其巔峰,有保鮮期,越早喝掉滋味越好。

黑茶則不同,製成之後,還得渥堆發酵,歷時數個月至數年不等才能飲用。如雅安藏茶,自茶葉採摘到成茶至少須三年之期。在歲月和微生物的發酵作用下,茶葉本身含有的物質不斷被氧化、分解,逐漸形成了種類豐富的香氣和成分。茶葉本身帶有的苦澀味也會日漸消失,最後竟能產生甜味。其它茶都是略帶苦澀、苦盡甘來,年份足夠老的黑茶,一入口就是醇、滑、甘、甜。

從茶性來說,綠茶最寒,烏龍茶涼,紅茶或涼或溫,黑茶溫,老黑茶熱,每種茶都有不同的適應人群。對今人而言,黑茶是最適合的,因為平日多食油膩,勞作不多,可以很好地調節身體平衡。從前邊疆地區的民眾,基本僅有肉食,便是靠黑茶消解油膩。如著名的酥油茶,則是以藏茶調配而成。

茶還有很多值得寫的內容,但目前對茶飲有個基本認識就夠了,有志於鑽研茶道的可繼續研究《茶經》。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