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一個熟悉的陌生人

糖尿病天地雜誌社 發佈 2020-06-11T05:47:42+00:00

說起脾,有時候會覺得它很沒有存在感,我們日常所說的「脾氣」,也似乎更多側重於心情方面,除此之外,仔細想想,似乎對這個臟器一點都不了解,如同一個熟悉的陌生人。

說起脾,有時候會覺得它很沒有存在感,我們日常所說的「脾氣」,也似乎更多側重於心情方面,除此之外,仔細想想,似乎對這個臟器一點都不了解,如同一個熟悉的陌生人。然而,脾很重要,在西醫上,它是人體最大的淋巴器官,當脾出現異常時,人體的免疫及造血功能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雖然一般情況下脾臟任勞任怨,不會「喊疼」。但這並不意味著脾臟不需要關注,相反脾是腹腔臟器中最容易受損的器官之一。脾損傷的發生率在腹部創傷中可高達40%~50%。脾破裂主要是由腹部劇烈的外傷所引起,常常為左季肋部的外傷,患者可以合併肋骨骨折,甚至肺部的損傷。一些慢性疾病(如瘧疾、淋巴瘤等)患者的脾也較易破裂。而一旦破裂,出血量過大,病人就可能迅速發生休克,搶救不及時可致死亡。也正因此,脾破裂的處理原則是「搶救生命第一,保脾第二。」

除此之外,脾臟還可能出現脾功能亢進,這是一種綜合徵,臨床表現為脾大,血細胞減少,可出現貧血、感染和出血傾向。脾大通常無症狀,往往在體檢時發現。有時巨脾的症狀也很輕微,患者可感到腹部不適,胃納減小或向一側睡時感到不舒服。如有左季肋部與呼吸相關的疼痛及摩擦感,往往提示脾梗死的可能。無論是脾損傷還是脾功能亢進,都需要進行手術治療,嚴重者則會實行脾切除。

在中醫上,脾臟同樣重要,不過它不再單純指一個器官,而是和胃等一起泛指整個消化系統。日常中想要調理下脾胃健康,那麼非常有必要先了解中醫上的一些脾胃知識。

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素問》中說「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運化,主升,主統血。

脾主運化

是指脾具有把飲食水谷轉化為水谷精微,並將精微物質吸收轉輸至全身的生理功能。它包括運化水谷和運化水液兩個方面。

運化水谷:是指脾對飲食物的消化吸收並轉輸其水谷精微的功能。飲食入胃後,經胃的受納和腐熟作用,使其初步消化並下達於小腸,再經小腸受盛化物作用,使之進一步消化分解成清濁兩部分。食物的消化雖在胃和小腸中進行,但必須依賴於脾的運化功能,才能將水谷化為精微;同樣,也有賴於脾的轉輸和散精的功能,才能把水谷精微上輸於肺,經肺之宣發向上向外布散、肺之肅降向下向內輸布,使水谷精微得以輸布全身。

運化水液:是指脾對水液的吸收、轉輸和布散作用,是人體津液代謝的一個重要環節,又稱為運化水濕。人體所攝入的水液,經過脾的吸收和轉化,成為津液以布散全身而發揮滋養、濡潤的作用;同時脾又把各組織器官利用後的多餘水液,及時地轉輸於肺和腎,通過肺的宣發和腎的氣化作用,化為汗和尿排出體外。脾居中焦,為水液升降輸布的樞紐。因此,若脾運化水液的功能健旺,則水液在體內運行正常;若脾運化水液功能失常,則會導致水液在體內停滯,而產生濕、痰、飲等病理產物,甚則導致水腫。

脾氣上升

是指脾氣的運動特點,以上升為主,具體表現為升清和升舉內臟兩方面。

脾主統血

是指脾具有統攝、控制血液在脈中正常運行,以防止逸出脈外的生理功能。脾主統血的作用是通過氣攝血來實現的,正如《金匱要略編注·下血)所說:「五臟六腑之血,全賴脾氣統攝。」若脾氣健運,氣血生化有源,則氣固攝血液的功能得以正常發揮,血液不至於逸出脈外而發生出血;若脾氣虛弱,運化無力,化生無源,脾氣固攝血液的功能減弱,則可使血逸出脈外而見各種出血病證。由於脾氣虛不能統攝血液,又脾氣主升,並主全身肌肉,因此習慣上把人體下部的和肌肉或皮下的各種慢性出血如便血、尿血、崩漏、肌衄等,稱為脾不統血證。

關於脾的病症有哪些?

脾胃病證,皆有寒熱虛實之不同。脾病多虛證,以脾陽虛衰,運化失調,水濕痰飲內生及氣虛下陷為常見。脾病的常見症狀有腹脹腹痛、泄瀉便溏、浮腫、出血等。

(一)脾氣虛證

是指脾氣不足,失其健運而出現的證候。表現為食少納呆,口淡無味,脘腹脹滿,便溏,面色萎黃,少氣懶言,四肢倦怠消瘦,舌淡邊有齒痕,苔白,脈緩弱。本證多因飲食不節或飲食失調,或過度勞倦,或其他疾病影響,損傷脾氣所致。

(二)脾陽虛證

是指脾陽虛衰,陰寒內盛所表現出的證候。表現為納呆食少,脘腹脹滿冷痛,喜溫喜按,畏寒肢冷,面色萎黃,口淡不渴,或肢體困重,或周身浮腫,大便溏薄清稀,或白帶量多質稀,舌質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本證多因脾氣虛日久,損傷脾陽所致;或因過食生冷,過用寒涼藥物;或命門火衰,火不暖土所致。

(三)脾氣下陷證

是指脾氣虛弱,升舉功能失常所表現出的證候。表現為脘腹有墜脹感,食後益甚,或便意頻頻,肛門墜重,或久利不止,甚則脫肛,或內臟下垂,或小便混濁如米泔,伴頭暈目眩,少氣無力,肢體倦怠,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脈虛弱。本證多由久病虛損,勞倦傷脾或脾氣不升及脾氣虛進一步發展而來。

(四)脾不統血證

脾不統血證,是指牌氣虛不能統攝血液所表現出的證候。表現為便血,尿血,肌衄,鼻衄,齒衄或婦人月經過多,崩漏伴有食少便溏,神疲乏力,少氣懶言,面白無華,舌淡,脈細弱。本證多由久病脾氣虛弱所致。

(五)寒濕困脾證

是指寒濕內盛,脾陽受困所表現的證候。表現為脘腹痞悶,食少便溏,泛惡欲吐,口黏乏味,頭身沉重,面色晦黃或見肢體浮腫,小便短少,婦人白帶過多,舌淡胖,苔白膩,脈濡緩。本證多因貪涼飲冷,過食生冷瓜果,或居處潮濕,或內濕素盛所致。

(六)脾胃濕熱證

是指濕熱蘊結脾胃所表現出的證候。表現為脘腹痞悶,納呆嘔惡,口黏而甜,肢體困重,便溏尿黃,身目發黃或皮膚發癢,或身熱起伏,汗出熱不解,舌紅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本證多由感受濕熱之邪或飲食不解,或過食肥甘酒酪,釀成濕熱,內蘊脾胃所致。


如何護脾?

養護脾胃,其實沒有什麼特定的標準,更多的是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首先,要學會規律飲食、定時定量、細嚼慢咽。這是保養脾胃的第一步,當然更要少吃辛辣、刺激以及生冷食物,尤其是到了夏天,生猛海鮮應適量攝入。

同時也要吃對食物。在長夏這個養脾的關鍵時期,應該結合健脾、祛暑、化濕等方法進行調補,可以吃些綠豆、蓮子、絲瓜、陳皮、鴨肉、鯽魚等。另外,多吃薏仁、茯苓和粳米煮的粥,也能起到滋養脾胃的作用。

日常也可以揉揉肚臍。一手掌心或掌根貼臍部,另一手按手背,順時針方向旋轉揉動,每次約5分鐘,每日1-2次。或者兩手分別緊貼肚臍兩側,上下來回搓動,搓至發熱為止,胃脹、腹痛的人可以試試,每日2-5次。

另外,中醫有「以動助脾」的養生觀念,飯後散步有助於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消化。但「飯後」並非指吃完飯立刻就開始散步,而是要休息至少10分鐘再進行,飯後半小時內不能做劇烈運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