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娥冤》里的元代婚姻:雖極具民族包容性,卻把婦女「商品化」

柳葉風動 發佈 2020-05-18T03:35:05+00:00

《竇娥冤》作為曾被王國維評為:「即列之於世界大悲劇中,亦無愧色也。《婚姻觀念差異與<竇娥冤>悲劇的成因》中也已經明確了:在古代時期的迎娶之日,男家發始轎子之後,相對應的僕人就要在男家的堂屋布置好拜堂的場所以及婚房,當新娘子的花轎停在堂屋門前時,男方所邀請的伴娘要站到花轎前,並代表

《竇娥冤》作為曾被王國維評為:「即列之於世界大悲劇中,亦無愧色也。」,它其中包含著古代時期現實思想主義和浪漫主義情節,其中還描寫了許多古代社會當中婚宴的各種風俗風尚。《竇娥冤》之所以被百姓所追捧,在戲劇作品中起到巨大影響,不僅在於作者關漢卿筆下的一位具有韌性、堅強的女主人公——竇娥,還被豐富多彩的元代婚宴制度牢牢地吸引住,作者通過這個擁有魄力和勇於面對社會腐敗的婦女形象也側面表現出多元化的婚宴制度以及各式各樣的鄉土風情,其將童婚、搶婚、接腳婚以及夫者唱婦者隨等古代婚姻制度淋漓盡致的描繪出來。

元代社會古老封建的婚姻制度背景

1、一夫一妻多妾制體現出古代婦女身份卑微

在元朝時期,依然實行的是封建的一夫一妻多妾制,類似「後宮佳麗三千」、「三妻四妾」的家庭制度的存在十分普遍,大男子主義使得整個社會都奉行男權主義,無論是經濟上還是從家庭地位上都沒有明確的統治權利。一夫多妻制對元代的婚姻制度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其通常存在於有權有勢的官宦家庭當中,尋常老百姓並沒有經濟實力可以實現,即使是在這種情況下,《竇娥冤》當中也能從複雜多樣的婚姻制度中體現出古代保守的文化封建思想。

2、元代律法:婦女商品化

婚姻與家庭一直多伴隨著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在元朝時期,婚姻制度直接決定婦女們的生活地位。元朝時期受到蒙古族封建思想的介入,蒙古族的婚俗履行的一夫多妻制,妻子的數量越多,象徵的財力和權利就越大,這一思想影響著元代婚姻制度的發展方向。在平民的社會生活當中婦女便成為增加家庭收入的來源,《歷代名臣奏議》當中就寫到:「今之嫁女者重要錢財,與估賣驅口無異。」,在元律的規定當中婦女們都已經被「商品化」。

《竇娥冤》中各具特色的元代社會婚姻風俗風尚

1、具有極大民族包容性的元代婚俗禮儀制度

在元代時期,無論是家族與家族還是國家與國家之間,都經常以聯姻的方式來鞏固社會地位以及國家的和平。於是,童婚這一婚俗形式就出現了,隨著童婚出現的次數越來越多,也慢慢的流行起來,成為一種習俗。童婚的形式也有很多種類:子腹婚、童養媳等各種特殊方式的婚俗,在《社會轉型與婚姻價值觀念的相關研究》裡面就提到:在國君與將士之中,如果國君的夫人在懷孕中,為國家立下汗馬功勞的名將的妻子也在懷孕中,國君為了鞏固其與臣子之間的關係,可以明確指出:若我夫生男,你妻生女或我夫生女,你妻生男即可結為夫妻。

古代時期,屬於童婚這種類型的婚姻並不是單純的是人們憑空製造出來的,而是受到元代時期社會、思想變遷的特殊影響因素下的一個時代產物。與《文化衝突與化解:元代傳統婚姻歷史與研究》當中的解釋一樣:又因為元代社會的發展具有強大的民族融合性,使得元代的婚俗制度也逐漸走向漢族與蒙古族相互融合的方向,體現出我國古代強大的民族包容性。《竇娥冤》的精彩部分就是在對於中國傳統婚姻文化的思想把握完好的基礎上,又汲取了時代發展下的新時代、新潮流的風俗特色,對於中國婚姻制度的發展以及新穎婚姻風俗的影響力擴大意義深遠。

2、元代「新思想」婚姻制度的出現

「接腳」在古代時期意味著頂替死人的名字,幹著已經逝去的人的事情。但隨著社會的開放,接腳婚打破了古代平常死板、頑固的傳統婚姻制度,其是指女方的第一任丈夫去世,成為寡婦的時候,再找新的第二任丈夫時,二者的婚姻被人們叫做接腳婚。因而新的丈夫人們稱之為「接腳夫」,人們通常瞧不起這種去給寡婦當丈夫的男人,在這個以男權為主的封建社會不禁讓男子有失尊嚴。

接腳婚雖然在元代並不是很流行,但在唐宋時期十分興盛。古代時期男權至上的封建思想在人們的心中根深蒂固。《文化衝突與化解:元代傳統婚姻歷史與研究》當中就指出:接腳婚的存在給元代的婚姻制度帶來了新的思想和面貌。

3、在一定社會環境的影響下形成特定的婚姻制度

隨著時代的發展,元代成為蒙古族與漢族的融合,整個社會變得越來越複雜,蒙古族鮮明的個性使得治安環境也逐漸變得鬆懈,民間逐漸出現了搶婚的現象。《<竇娥冤>中親情淪喪的悲劇意味》當中就指出:竇娥的悲劇就是從搶婚這一階段開始走向高潮

搶婚也是元代社會婚姻風俗風尚的一種,其起源於原始社會末期,一直被人們認為是一種野蠻的婚俗。在《論民族婚姻習俗與婚姻法》裡面就提到:搶婚這一婚俗來自蒙古的遊牧民族。並在《竇娥冤》當中也有所體現:「你無丈夫,我無渾家,你肯與我做個老婆,意下如何?」「我不依他,他又勒殺我。」但在中國元代時期隨著制度的改變,使得婚姻種類的多樣化,使得各式各樣的婚俗形態以及倫理習俗也慢慢浮出水面,豐富了我國傳統婚俗風尚的歷史文化。

元代各式各樣的婚俗形態和倫理習俗文化

1、繁雜的禮儀制度讓我們感受到元代婚姻制度的複雜性

元代時期,男方迎娶女方時需要向女方家長們下聘禮。隨著婚姻出現的各種形態,相對應的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聘禮要求。並且,在元代時期,人們十分重視聘禮額「含金量」,有重聘之風氣。在《文化衝突與化解:元代傳統婚姻歷史與研究》當中就有了解到:聘禮在婚姻當中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一直到現在,聘禮的風俗也依然在全國各地流行著。

聘禮的種類也十分的豐富,地點也十分重要,這些基本上在談婚論嫁之時就已經商量好了,並公布於訂婚儀式上;聘禮的款式與數量視男家的經濟狀況而定,每款通常分兩次。每一個作為新駙馬的人,都要準備足夠的彩禮,才能迎娶新娘。

《竇娥冤》中:就栩栩如生的描繪出古代時期人們對聘禮五花八門的要求,通過這些要求可以看到古代人們對於婚姻的強烈的儀式感,這些儀式感的存在也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幸福感,也更加有利於婚俗制度的繼承與發展。

《社會轉型與婚姻價值觀念的相關研究》當中也提及:古代時期的人們通過對婚俗的各項要求來樹立人們良好的婚姻價值觀,傳承社會的良好風氣。這同時也暗示出,在古代時期,婚姻沒有訂婚時所需要的類似「三金」之類豐厚的聘禮,甚至沒有走這個形式,二者的婚姻不是真正的婚姻。婚姻制度的複雜性,讓結婚這一過程更加的神聖。

2、流行於全國各地的婚俗文化——拜堂

拜堂作為無論在古代還是現代都十分流行的一種婚俗文化,其也有著一定的講究。《新婚姻家庭法總論》當中就了解到:拜堂作為一種漢民族婚俗的重要標誌之一,也有著十分複雜的拜堂步驟,在《竇娥冤》當中,張驢兒急著想完成拜堂儀式,無非是想儘快的得到人們的認可,想讓世人承認其婚姻的合法性。

《婚姻觀念差異與<竇娥冤>悲劇的成因》中也已經明確了:在古代時期的迎娶之日,男家發始轎子之後,相對應的僕人就要在男家的堂屋布置好拜堂的場所以及婚房,當新娘子的花轎停在堂屋門前時,男方所邀請的伴娘要站到花轎前,並代表儀式即已開始,接著就是上香案,讓香菸繚繞,紅燭高燒,在場的親朋戚友、職司人員各就各位,準備開始婚禮。眾多繁雜的婚俗,也表示出我國婚俗文化的強烈儀式感。

總結

《竇娥冤》作為中國古代悲劇戲劇文學發展的高峰,其追求的理想主義背景是反對社會黑暗和元代封建的婚俗形態和倫理習俗文化背景下催化產生的。在封建歷史王朝發展的年代,婚俗的形態和倫理文化也逐漸浸潤在中國文學歷史的脈絡中,並逐漸反映到了中國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審美趨向當中。

封建的統治者宣揚的男權主義,使得中國古代人民十分看重婦女的貞潔以及傳統文化的延續與保護,繼而在面對現實生活時產生了豐富多樣的元代婚姻文化傳統。中國文化中歷史悠久的封建婚姻制度主義的文化傳統,從古至今在行為藝術和文學藝術的雙向傳承中影響至今。

參考文獻:

1、《<竇娥冤>中親情淪喪的悲劇意味》

2、《婚姻觀念差異與<竇娥冤>悲劇的成因》

3、《元代社會形態形成》

4、《論民族婚姻習俗與婚姻法》

5、《新婚姻家庭法總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