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一無名小將,以3000兵馬守住合肥城對抗諸葛恪20萬大軍

橫塘閱微 發佈 2020-01-12T02:02:15+00:00

這些人之外,還有一些人,他們的名氣沒有那麼響,甚至根本沒有名氣,卻創造出名將都難以複製的成績,曹魏的張特就是其中一個,他以區區三千兵馬駐守合肥新城,抵抗住了諸葛恪的二十萬大軍,讓不可一世的諸葛恪飽嘗「無奈」的滋味。

三國歷史上出了不少名將,比如水淹七軍、生擒于禁的關羽,以八百將士衝破孫權十萬大軍、威震逍遙津的張遼等,他們憑藉不朽的功勳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這些人之外,還有一些人,他們的名氣沒有那麼響,甚至根本沒有名氣,卻創造出名將都難以複製的成績,曹魏的張特就是其中一個,他以區區三千兵馬駐守合肥新城,抵抗住了諸葛恪的二十萬大軍,讓不可一世的諸葛恪飽嘗「無奈」的滋味。

戰爭背景

魏嘉平四年(252年)十月,孫權病亡,魏國大將軍司馬師覺得是個滅吳的不錯時機,出動十五萬大軍兵分三路進攻吳國的南郡、武昌和東興,其中以司馬昭為都督,統領胡遵等作為東路軍,率主力七萬人前往東興;以王昶為西路軍,進攻南郡;以毌丘儉為中路軍,進攻武昌。


吳軍形勢危急,此時擔任東吳太傅的諸葛恪親自率軍四萬前來東興,迎戰對方主力,以丁奉、呂據等為前鋒,大破胡遵的東路軍,中路、西路軍聽聞東路戰敗後也各自燒毀營地後撤走,東吳的危機隨即解除,來勢洶洶的十五萬魏軍無功而返,而諸葛恪則成了化解此次危機的大功臣,此戰之後,諸葛恪更是名揚天下,被加封為「荊揚二州牧、丞相、陽都侯」。


此戰雖然大勝,但對於諸葛恪來說並非完全是好事。諸葛恪作為東吳權臣諸葛瑾的長子,自小被譽為神童,優越的家世加上天生的機敏也造就了他自負的秉性,經此東興大捷後,諸葛恪對曹魏產生了輕敵之心。

戰爭經過

建興二年(253年)春,諸葛恪在嘗到勝利果實沒多久後,覺得曹魏正是「衰少未盛之時」,便不顧群臣反對,主動出兵伐魏。此次諸葛恪興兵二十萬,並把第一站選擇在合肥新城。合肥的逍遙津是張遼創造輝煌的地方,也是吳大帝孫權的一個恥辱之地,在這裡張遼曾率八百勇士差點活捉帶兵十萬的孫權。後來魏軍為防備東吳,在合肥重築新城,即是合肥新城了。不管是合肥還是合肥新城,都是東吳邁不過去的一個坎,之前魏吳爭奪此地曾經歷過四場戰爭,但吳軍一次都沒有攻克過。


諸葛恪選擇這裡,一來是要破解這個魔咒,二來是要吸引魏軍主力前來正面決戰。魏國的掌權者司馬師剛經歷過一場大敗,加上此時蜀漢的衛將軍姜維進攻魏國的南安,魏軍東西兩面受敵,司馬師憂心忡忡。但是司馬師身邊的大臣虞松看破了諸葛恪的用意,建議合肥新城固守,不要派兵救援。


當時合肥新城的守將是張特,這個人原本是一個無名之輩,曾是鎮東將軍諸葛誕的一個牙門將,後來被毌丘儉派去駐守合肥新城。而合肥新城的兵力也就三千人,最要命的是司馬師並未打算立刻派援兵。諸葛恪大肆興兵,本來是要打大仗的,奈何卻不見魏國的大軍前來,索性直接攻下來,畢竟打下來也是大功一件。但是令諸葛恪沒有想到的是,這個籍籍無名的張特異常頑強,合肥新城也是無比堅固,打了一個多月,硬是沒打下來。


這對於諸葛恪來說簡直是莫大的恥辱,於是下令築土山強攻,終於合肥城要破了。張特又有了個主意,他登上城頭,將印綬拋給吳軍,並告訴他們城池雖然陷落,還有一半人不願意投降,但是他願意勸降那些人,第二天繳械投降。吳軍信以為真,停止進攻。張特卻連夜拆除房屋的木材,修補城牆的缺口,使之成為雙層。第二天,張特對吳國人說:「我但有斗死耳!」諸葛恪大怒,繼續攻打,但還是打不下來。


戰爭結局

​久攻不下,諸葛恪遷怒於部下,鎮南將軍朱異被罷免,都尉蔡林降魏,天氣炎熱又導致疫病產生,士兵死的死、降的降,而司馬孚率魏國的大部隊到來則讓諸葛恪徹底失敗。

新城之戰失敗後諸葛恪並未立刻返回,直到朝廷一封一封詔書送來他才率軍返回。經過此戰,諸葛恪民心盡失,到達建業兩個月後,吳主孫亮聯合宗親孫峻誅殺了諸葛恪,滅其三族。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