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糖尿病,血糖高達33!現血糖穩定騎行台灣:我做對了這四點

糖尿病之敵 發佈 2019-12-22T02:54:14+00:00

三餐飯前我打速效胰島素約3~6 單位,由於是速效胰島素,在打了之後的 10~15 分鐘開始起效,所以打了之後不能拖太久才吃飯,否則會發生低血糖。



​ 一、發病過程

200年11月底,我從印度旅遊回台灣後,狂瘦了10公斤,而且覺得異常地口渴,所以大量 地喝水、多尿、嗜睡,身體非常地不舒服,拖了幾天,去醫院就診,蘇醫生 聽了我的陳述,用血糖儀幫我測血糖,才發現我的血糖竟高達33mol/L,醫生跟我說:我可能得了1型糖尿病,必須馬上住院。

住院期間,醫生告知:我的胰島 β 細胞死亡殆盡,必須終生打胰島素,並逐步調整胰島素的劑量(一天四次,三餐飯前及睡前),並配合營養師跟我說明飲食的注意事項,陪著我到醫院內的超商內看食品的營養標示,就這樣我在醫院待了一個禮拜後出院。

二、我的控糖經驗

(一) 打胰島素

當人吃了碳水化合物(例如:飯、面、麵包、水果或含糖飲料等)之後, 經過消化,會轉化為葡萄糖並進入血液,此時正常人會自動分泌胰島素,將血糖帶入細胞中儲存,並會在身體中維持約5.6mol/L 的血糖值。

而我得的是1型糖尿病(或稱為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無法自體產生胰島素,導致吃了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並經消化後,血糖停留在血液中,無法進入細胞中儲存, 這導致了高血糖,將會侵害我的血管、眼睛、腎臟及其他身體組織,所以必須打胰 島素,將血液中的血糖帶回細胞儲存,以吸收葡萄糖並維持正常的血糖值。

三餐飯前我打速效胰島素約 3~6 單位(視該餐碳水化合物的量而定),由於是速效胰島素,在打了之後的 10~15 分鐘開始起效,所以打了之後不能拖太久才吃飯,否則會發生低血糖。

而睡前會施打長效型胰島素11~12 單位(視當天有無運動而定),以維持一整天的血糖。

還有,胰島素的存放也是很重要的,如果是未開封的,我會冰在冰箱最下層 (切記不可冷凍),正使用中的隨身攜帶,不可以超過 30 度。

如果天氣太熱, 我會將冷卻劑和胰島素放在同一個袋子裡,以免因天氣太熱而使胰島素失效。

(二) 學習計算食物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

由於血糖值的上升在通常情況下是經由碳水化合物的消化而來,蛋白質、 脂肪與纖維對於血糖的影響不大,所以在吃飯前,必須知道該餐食物中所含碳水化合物的量有多少,以便配合施打相當劑量的胰島素。

​在發病初期,最好每餐吃的碳水化合物的量都固定,以便固定胰島素的劑量。而經過一段時間後, 了解自己的身體對於多少碳水化合物的量需要多少胰島素後,便可以針對該餐碳水化合物的多少來調整胰島素。

那要如何計算各種食物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呢?

台灣出版了一本小冊子,由林瑞祥教授主編,冊中對於常見的食物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有詳細的記載,例如:100 公克的米飯中含有約60克的葡萄糖等,可以讓病友做參考(大陸可以用「食物庫」這一類的APP來查詢,更方便)。像我在發病前半年,每天隨身攜帶這本小冊子,並帶一個小型電子秤(做西點用的),吃東西時就秤一下,在對照冊中所述該食物每百克中葡萄糖的含量,就可以知道我該餐吃了多少的葡萄糖啦。



雖然你會覺得麻煩,但這是必要的,因為在經過這一段計算葡萄糖的日子後,你已經可以大概知道哪種食物含有多少葡萄糖,不需要每樣食物都秤,也可以知道應該打多少胰島素。

反過來說,如果不知道所吃食物中葡萄糖的含量,就沒辦法知道該打多少胰島素,這樣就會不知道如何維持正常的血糖。

(三) 勤測血糖

血糖儀是必備的,我每天會測 3~4 次血糖,以隨時監控自己血糖狀態,如果太高則補打速效胰島素,若低於4mol/L則要趕緊吃點東西。我再次強調,測血糖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可以讓你知道自己的血糖狀態,以便做任何調整。而且扎針的疼痛也因為技術的進步而減少, 或許未來科技能發展到無須扎針也能測血糖呢!

另我每 2 ~3 個月都會到醫院測糖化血紅蛋白,發病之初高達 12,但現在控制 良好,最近幾次為 5.7~6.2 之間。因為糖化血紅蛋白代表最近三各月間的血糖平均值,所以比起單一次的血糖值更能看出控制血糖的成效。



(四)運動

我在患病病前本就有運動的習慣,生病後一樣維持運動,有氧運動(慢跑、 游泳、騎腳踏車等)及無氧運動(重量訓練、拉單槓、做雙槓等)我都會做, 在生病後到現在約 1 年 8 個月,我的身體比生病前更強壯。只是做運動時要注意血糖值,因為運動會消耗血糖,所以如果運動前血糖低於5.6,就應該先吃點含有碳水化合物的東西,以免發生低血糖,運動中我也會適時喝點運動飲料。

三、心得

從一開始的害怕、絕望,到接受與現在的樂觀面對,我認為除了要有好的 相關糖尿病知識外,更重要的是心理因素。

我在患病後,上網搜尋相關知識,發現有許多病友將自己的經歷與控制方法發布在網上,這對於糖尿病的瞭解有非常大的幫助。

我對於自己信心的來源,在於我知道很多人得了第一型糖尿病後仍然可以活的很久且沒有併發症,例如:最長壽的1型糖尿病友 : 患病 82 年,現年87 歲的 Robert 「Bob」 Cleveland;

有些人有很傑出的表現,例如:電影明星哈莉貝瑞。

另外運動選手方面,美國有位奧運游泳選手也有第一型糖尿病、NBA 夏洛特山貓隊亞當 - 莫里森(Adam Morrison)亦是,我想,人家有1型糖尿病都能游進奧運、打 NBA 了,那我呢?是真的被糖尿病限制住了,還是被自己弱小的意志給自我設限了呢?


所以我今年二月間,騎腳踏車從台北出發,經過宜蘭、花蓮、台東,過南迴公路到屏東楓港,花了六天,因為時間的限制,我只能環半島,不過我的下一個目標是走西部,把另一半給完成。

除了需要打胰島素之外,我自認為與平常人沒什麽不同,甚至期待自己要表現的更好,糖尿病是無法限制住我的!!!——與大家共勉之。

最後,我要感謝我的女朋友,有她一路上陪在我身邊,我才能有今天的自信與小小的成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