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日養生,教你臘八八寶粥的做法,天寒克火、宜養心血

幽蘭布穀 發佈 2020-01-02T09:48:18+00:00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定出的一個,由周到秦,以冬至日當作歲首一直不變。古時候,漂泊在外的人到了冬至,無論走得多遠,都要回家過冬節,祭祖宗。

冬至大如年。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定出的一個,由周到秦,以冬至日當作歲首一直不變。直到漢武帝採用夏曆後,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由此,冬至由「年」變為了「節」,卻依然不曾影響它的地位。到唐宋時,以冬至和歲首並重。

古時候,漂泊在外的人到了冬至,無論走得多遠,都要回家過冬節,祭祖宗。

宋代官方規定冬至、初一和清明休假七天。事實上,冬至長假的歷史可以溯源到漢代。《後漢書》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為君者須順應天道,與民休息。

冬至前後也是一年中最冷的時節,舊時人們有從冬至日開始數九九八十一天以歷嚴寒的傳統。

大約從明代開始,民間發明了《九九消寒圖》,「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圖」。以每日填畫的方式,記日、消寒,也是有趣的娛樂活動。

入冬後,由文人雅士溯及古人宴飲作樂的一種集會,謂之消寒會,此俗唐代即有,也叫暖冬會。

《紅樓夢》第九十二回就有描寫:「寶玉道:『必是老太太忘了。明兒不是十一月初一日麼,年年老太太那裡必是個老規矩,要辦消寒會,齊打伙兒坐下喝酒說笑⋯⋯』襲人正要罵他,只見老太太那裡打發人來說道:『老太太說了,叫二爺明兒不用上學去呢。明兒請了姨太太來給他解悶,只怕姑娘們都來,家裡的史姑娘、邢姑娘、李姑娘們都請了,明兒來赴什麼消寒會呢。』」

詩詞唱和,有品有趣,誰還能感到三九寒意呢,消寒之說,與此契合。

心之谷·赤豆

赤豆在古人心中是辟疫辟邪的東西。韓國電影《阿娘使道傳》里,用紅豆避邪,女鬼不怕陽光,反而怕紅豆。

朝鮮的民俗文獻《東國歲時記》中也有關於冬至的記載:「冬至日稱亞歲。煮赤豆粥,用糯米粉作鳥卵狀,投其中,和蜜,以時食供祀,灑豆汁於門板以除不祥。」

沒想到赤豆有這麼神奇的功效呢!意不意外?所以,冬至這一天呢,如果吃了赤豆煮的粥,一家人團聚著來吃,能夠避免這一年的瘟疫。《歲時雜記》中寫:「冬至日,以赤小豆煮粥,合門食之,可免疫氣。」

赤豆是生活中常見的食材,我們經常在很多食品中見到它的身影,比如在吃八寶粥的時候。

嚴格說起來,赤豆有兩種,一種叫赤小豆,一種叫紅豆,前者藥效較強,多用於入藥,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赤小豆小而色赤,心之谷也。」可是現在不太常見,市面上常見的基本都是紅豆,二者統稱赤豆。

說到紅豆,便不能不想起粵系甜湯:陳皮紅豆沙。吃陳皮紅豆沙有兩個時節最合適,一個是炎夏,一個是寒冬。

寒冬來一碗紅豆陳皮蓮子粥,紅豆健脾祛濕,養心血;蓮子固腎,也養心;再加上陳皮燥濕醒脾,暖暖吃一碗,天寒克火、宜養心血。

紅豆200克提前泡兩個小時備用。陳皮1塊,泡軟切絲;蓮子30克,冰糖1塊(2~3人份)。鍋中加水,放入所有食材,大火燒開,轉小火煮差不多兩小時,紅豆起沙了,加一點冰糖進去,不要加多了,太甜會傷脾。最後關火燜一會兒讓它綿軟即可食用。

羅馬花椰菜炒培根

這個時節,有一種菜像寶塔,長相很特別,花球表面由許多螺旋形小花組成,看上去有點像西藍花,小花又以花球中心為對稱軸成對排列的蔬菜,它的名字叫羅馬花椰菜。

羅馬花椰菜,俗稱青寶塔,和普通花椰菜一樣,可以配香腸炒,配西紅柿炒,配雞肉炒,配培根炒,還可以焯水後涼拌或者做沙拉,口味和口感與普通的花椰菜一樣。

【食材】

羅馬花椰菜 1個(約400克)

培根  150克

【調料】

蔥 1段

蒜 3瓣

干辣椒 2個

白糖 5克

生抽 15克

鹽 2克

【做法】

1.花椰菜掰成小塊。

2.花椰菜清水沖洗乾淨。

3.蔥、蒜、辣椒切碎,培根切片。

4.鍋中加水,水開後放入一小勺鹽,幾滴油,倒入花椰菜焯水一分鐘後撈出,瀝乾水備用。

5.鍋中放油,燒熱後,放入蔥、蒜末、干紅辣椒煸出香味,倒入培根翻炒。翻炒到適量放糖,因為培根是醃製肉,鹹味重,放點糖中和一下。

6.倒入花椰菜,翻炒均勻。

7.調入生抽、鹽炒勻,出鍋即可。

【廚房小語】

1.花椰菜焯水不用時間很長,否則會失去清脆口感。

2.因為培根、生抽都有鹹味,所以未加鹽,重口味者可以根據自己口味放。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