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原因,讓(拿鐵卡布)牛奶咖啡表面的奶泡消泡,留下隕石坑

走進咖啡世界 發佈 2020-05-11T09:03:13+00:00

有時,如果把製作好的拿鐵放在檯面上幾分鐘,奶泡的泡沫開始破裂,而有時又不會破裂。這是為什麼呢?無論萃取多長時間的濃縮,有時一杯拿鐵在製作完拉花之後還是會起泡。如果你有過因為咖啡在吧檯停留幾秒發生起泡現象,而不得不重新製作一杯咖啡出品,你就會了解這種感覺是多麼的令人沮喪。

有時,如果把製作好的拿鐵放在檯面上幾分鐘,奶泡的泡沫開始破裂,而有時又不會破裂。這是為什麼呢?無論萃取多長時間的濃縮,有時一杯拿鐵在製作完拉花之後還是會起泡。

如果你有過因為咖啡在吧檯停留幾秒發生起泡現象,而不得不重新製作一杯咖啡出品,你就會了解這種感覺是多麼的令人沮喪。


Is it the technique?

技術因素成分

第一個會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可能是因為製作流程的技術的問題。打發牛奶的目的就是為了將進入牛奶中的空氣形成的氣泡,從大氣泡切分成小氣泡,最後得到細膩順滑的牛奶奶泡,並讓它更持久。

細微的奶泡泡沫不僅看起來更美觀,並且狀態更加穩定,形成分層速度較慢且不易消泡。 細微的奶泡泡沫可以延緩牛奶與奶泡的分層速度。也正因為牛奶與奶泡的分層,奶泡才會看起來粗糙或破裂,只剩下含有大奶泡的干奶泡。


此外,如果所有的氣泡都很小,那麼就會弱化Ostwald熟化效應的產生。這是一個不太好的效應,它是說固溶體中多相結構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一種現象。當一相從固體中析出的時候,一些具有高能的因素會導致大的析出物長大,而小的析出物萎縮。 在奶泡之間,這種效應會導致較小的氣泡變得更小,而大氣泡變得更大。對於可溶性氣體,根據拉普拉斯方程我們知道,氣體腔內的壓力與其直徑成反比,所以小氣泡的內部壓力會更高。 壓強越大,氣體的水溶性就越大,小氣泡便更容易溶解到周圍的液體中。同時,小氣泡周圍較大的氣泡會開始吸收氣體並膨脹。

如果你正確地打發牛奶,並且沒有產生清晰可見的大型氣泡,那麼奶泡之間的大小差異就會縮小。 如果奶泡中有一些氣泡明顯的比其他氣泡大得多,那麼Ostwald熟化效應則會使這些大氣泡膨脹得更大,而最小的氣泡會收縮。因此,儘可能將所有大氣泡切分成為小氣泡,並沒有摻進任何大氣泡的混合的打奶技術尤為重要,這樣製作出的奶泡質地則會保持更長的時間。


如果你正使用的咖啡與牛奶,無論你打發得多好,都會產生氣泡感的泡沫,那麼,有兩個方法可以來減少大氣泡的影響:首先,第一個方法是在做拉花之前, 將更多的細膩的奶泡融合到咖啡中,延長牛奶與咖啡融合的過程,可以幫助穩定奶泡,延遲奶泡產生大氣泡的時間。

第二個解決方案很簡單: 在咖啡表面製作一個白色比例較大的圖案,比如一個實心或簡單的黃金圈。當泡沫形成後,首先開始分解消泡的地方往往是奶泡與咖啡融合的邊緣部分,而未融合的牛奶泡沫往往會持續更長的時間,在顧客面前可以保持更好好的外觀和質地。


Is it the coffee?

咖啡因素成分

即使有了完美的打發牛奶的技巧,你也可能會因為一些特定的咖啡而遇見這個問題。但不好的消息是,針對這個問題,並沒有一個簡單的解決方案。我們對如何穩定牛奶的奶泡有一定的了解,然而,奶泡與咖啡的相互作用是複雜的,這個幾乎沒有被研究過。根據我們所知道的,可以了解一些潛在的可能因素。

在一項比較用不同咖啡來製作拿鐵,並觀察其泡沫穩定性的實驗中,Monica Fekete博士發現, 用新鮮烘焙的咖啡豆製作的拿鐵會比6周前烘焙的咖啡豆製作的拿鐵起泡幾率更高。Fekete將這種差異歸因於在新鮮烘焙的咖啡豆中含有更多的二氧化碳氣體。


咖啡師可能還會發現,即使有同樣新鮮的咖啡,不同的烘焙度和牛奶之間的反應也是不同的。在她的實驗中,Fekete發現, 用較深烘焙的咖啡豆製作的拿鐵比用較淺烘焙的咖啡豆製作的拿鐵起泡幾率更低,但這種差異不足以在統計學上具有重大意義。但有趣的是,一些咖啡師還發現了其他的情況, 有些咖啡豆的產地和處理過程也起到了一定的影響。

較深的烘焙通常含有更多的二氧化碳,還會含有不同數量的表面活性劑。在咖啡中發現的許多化合物可以作為表面活性劑,包括咖啡的油脂和黑色素。較深烘焙的咖啡通常含有更多的黑色素,且其中的咖啡油脂也更容易被萃取出,因此這些化合物可能會對氣泡有更大的影響。


當咖啡油脂中的表面活性劑穩定於泡沫中,則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然而奶泡中的表面活性劑實際上會使奶泡不那麼穩定,因為它們會與氣泡表面的蛋白質對抗,使奶泡不那麼有彈性和張力(S Rouimi等人,2005年)。

Is it the milk?

牛奶因素成分

使用的牛奶類型也起著很大的作用。牛奶中的脂肪決定了奶泡形成的難易程度,微型奶泡的形成以及降低牛奶與奶泡的分層影響,在大氣泡開始消泡之前,讓奶泡可以持續更長的時間。在她的實驗中,Fekete計算了在飲料頂部形成的一定數量的大小不一的氣泡,並發現 低脂牛奶的會產生比全脂牛奶多出三倍的大小不一的奶泡。

蛋白質含量也很重要—不僅是數量,還有蛋白質存在的類型。 牛奶中的乳清蛋白,特別是β-乳球蛋白,是形成彈性泡沫的關鍵,並且能夠延長奶泡存續的時間。乳清蛋白與酪蛋白之間的平衡會影響奶泡的穩定性。


即使使用相同品牌的牛奶, 脂肪和蛋白質含量會隨著季節性的變化,影響其性能。奶牛的飲食、身體狀況和一年中的生長過程都會影響牛奶中脂肪和蛋白質的平衡和類型。這也會影響最終奶泡的形成—特別是在春天,當奶牛從吃青貯飼料 (保養草)到新鮮的草,均會對最終生產的牛奶產生影響。

如果由於什麼事情觸發了脂解作用,牛奶也可能變得完全不可形成奶泡。這個經過適當處理的新鮮牛奶中是罕見的,但當在擠奶或加工過程中意外地引入空氣,或者有時由於奶牛飲食發生變化,也會產生這種現象。


然而,咖啡中決定奶泡穩定性是牛奶的均質化。在2017年,Dagger Coffee的所有者Dagmar Geerling研究發現, 使用未發酵的牛奶製作拿鐵的咖啡師經歷的起泡現象要少得多。Fekete在咖啡上的實驗也顯示出了同樣的效果。實驗中沒有添加咖啡,許多研究人員都發現未發酵的牛奶泡沫持續時間更長。

Fekete認為這是由於均質化對牛奶蛋白質結構的影響。在未發酵的牛奶中,脂肪球被脂質膜包圍,從而阻止它們結合。當牛奶均勻化時,均質過程中,牛奶會通過一個高壓小閥門,脂肪球被破碎、細小化。這樣,液體表面的脂肪球數量增加,蛋白質被表層的脂肪球吸收了,這意味著這些蛋白質不再對穩定牛奶泡沫起作用。


牛奶脂肪的脂肪酶引起的酶催降解作用也是一個值得考慮的方面,這導致表面活性單脂肪酸甘油酯(surface-active mono-and diglycerides) 的生成,替代牛奶蛋白質吸附於氣泡表層。脂解作用也會帶來腐臭味,因此,防止脂解作用的產生是極為重要的。這應該是整個乳品供應鏈的責任。 從生鮮牛奶的品控開始,若脂肪球破壞,脂肪酶活性也會增強;牛奶的脂肪酶在巴氏殺菌下很容易失去活性。最終,導致氣泡變得不穩定。

所以,會產生讓拿鐵表面奶泡消泡的因素比較多,需要我們耐心的一一進行排查,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