罹患皮炎——心理和精神因素不可忽視

精神科那些事 發佈 2020-04-20T12:06:15+00:00

樂觀#守護皮膚防禦病襲##青雲計劃##頭條健康#參考文獻:1.FriedRG.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psychogenic"pruritus and self-excoriation. J Am Acad Dermatol.1994. 30:

背景:身邊的一位大姐,總經理,做商超,焦慮障礙多年,然後在去年突然出現腰部的皮炎,歷經激素等治療,效果尚可,但極易反覆。再次就診國內權威皮膚科後被告知可疑精神心理因素導致,因為皮炎的復發與情緒的波動是直線相關的。建議情緒診療為主,皮膚治療為輔。

是的,皮膚疾病和精神心理確實很相關,同時很佩服這位皮膚科專家能夠給出這樣的治療建議!


許多皮膚病的發生和發展與心理和精神因素有關

心理和精神因素在疾病的發生、發展、預防、治療及轉歸等全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一類軀體疾病叫心身疾病。心理和精神與疾病的關係非常密切,事實和研究證明許多皮膚病的發生和發展也與心理和精神因素有關。

比如,在各種外來社會因素作用下使人心情緊張、焦慮、情緒不良時,皮膚對瘙癢的感受就會特別敏感,現代醫學陸續揭示許多的皮膚病如神經性皮炎、銀屑病、斑禿、拔毛癖、咬甲癖等均與社會心理因素有很大的關係,這些皮膚病統稱為身心皮膚病。


介紹一下大家熟悉的神經性皮炎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是人體和外界的屏障。它能起到保護人體組織和細胞不受外界環境的侵擾,維持人體內環境的穩定。

除了它的保護功能外,皮膚還是一個表達憤怒、恐懼、憂傷、羞愧的情緒器官,長時間的不良的心情、緊張、憂傷導致大腦皮層功能紊亂,促發神經、內分泌失調,引起體內某些多功能神經化學物質如兒茶酚胺、乙醯膽鹼、組織胺的釋放,這些物質可以直接或間接的作用於皮膚引起瘙癢,此時人會條件反射性地搔抓以對抗瘙癢,過度的搔抓會刺激皮膚產生自我保護反應,比如皮膚變得肥厚,並伴有末梢神經的增生使得皮膚對瘙癢更為敏感,如果不良的心理刺激長期存在,就會產生瘙癢一播抓一肥厚一搔抓的惡性循環,最終導致神經性皮炎的發生。


難治的神經性皮炎

由於和性格特徵有關,所以神經性皮炎非常頑固,難以徹底根治。

皮膚科醫生的臨床工作中常常可以見到這樣一種規律:神經性皮炎患者在發病前一年內往往經歷不同程度的不良事件刺激,如家庭成員矛盾、經濟問題、工作學習壓力等,這些不良事件刺激作用於某個個體,個體產生相應的情緒反應,情緒反應的程度取決於個體的素質,性格。平和、情緒穩定的個體對不良刺激的耐受性好,性格急躁情緒不穩定者對不良刺激應變能力差,對不良刺激反應敏感、強烈而持久,是容易發生神經性皮炎的性格。


此外,介紹一種精神性瘙癢

精神性瘙癢,法國精神性皮膚病學組又稱為功能性瘙癢性疾病,其次為軀體形式瘙癢。

這種皮膚病以瘙癢為主要特徵,精神因素在誘導、惡化和維持瘙癢中起重要作用。是一種常見的獨立的瘙癢性皮膚病

需要強調的是,在診斷之前,必須排除皮膚病源性瘙癢、神經源性瘙癢和神經病理性瘙癢,並注意與精神性蕁麻疹、精神性人工劃痕症、無瘙癢的神經官能性表皮剝脫和人工皮炎之間的鑑別。

精神性瘙癢主要作為排除性診斷,不可過度診斷。

確切的病史有助於了解患者的既往健康狀況和疾病過程。同時應仔細全面的檢查皮膚黏膜及其附屬器,評估原發和繼發性損害、



寫在最後,碎碎念

不良刺激的累積可以造成內心的衝突,這種有意或無意的內心衝突持續存在可以導致慢性情緒紊亂,從而誘導著精神性相關性皮膚病的發生。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和變革,個體在社會生活中承擔的壓力和責任越來越重,必然會出現越來越多的與心理、精神因素有關的皮膚病。

保持樂觀、積極、寬容的生活態度是有效預防和治療這類身心皮膚病的良藥。


參考文獻:

1.Fried RG.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psychogenic"pruritus and self-excoriation. J Am Acad Dermatol.1994. 30(6): 993-999.

2.Misery L, Alexandre S, Dutray S. Functional itch disorder or psychogenic pruritus: suggested diagnosis criteria from the French psychodermatology group. Acta Derm Venereol. 2007. 87(4): 341-344.

3.Yosipovitch G, Samuel LS. Neuropathic and psychogenic itch. Dermatol Ther. 2008. 21(1): 32-41.

4.Szepietowski JC, Reszke R. Psychogenic ltch Management. Curr Probl Dermatol. 2016. (50): 124-132.

5.Kuhn H, Mennella C, Magid M. Psychocutaneous disease: Clinical perspectives. J Am Acad Dermatol. 2017. 76(5): 779-791.

6.Kimgai-Asadi A. Usman A. The role of psychological stress in skin disease. Cutan Med Sury. 2001. 5(2): 140-150.

7.Garcia-Hemandez MJ, Ruiz-Doblado S. Rodriguez-Pichardo A. Alopecia areata, stress and psychiatric disorders:a review. J Dermatol. 1999. 26(10): 625-632.

8.Garg A, Chren MM, Sands LP. Psychological stress perturbs epidermal permeability barrier homeostasis: implications for the pathogenesis of stress-associated skin disorders. Arch Dermatol. 2001. 137(1): 53-59.

9.Folks DG, Warnock JK. Psychocutaneous disorders. Curr Psychiatry Rep. 2001. 34(3): 219-225.

10.Picardi A, Abeni D. Stressful life events and skin diseases: disentangling evidence from myth. Psychother Psychosom. 2001. 70(3): 118-136.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