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脫垂中醫治療法

高級康復師 發佈 2020-01-09T19:25:05+00:00

有些產後媽媽聽到子宮脫垂這一病症,突然很擔心自己是否也存在脫垂。因為輕度的子宮下垂可能出現腰酸、下腹墜脹、陰道鬆弛、有膨出,也可能沒有症狀,稱為無症狀性脫垂。

有些產後媽媽聽到子宮脫垂這一病症,突然很擔心自己是否也存在脫垂。自查後,很多媽媽都發現自己存在陰道壁膨出或子宮下垂。可是為什麼她們沒有感覺不適呢?因為輕度的子宮下垂可能出現腰酸、下腹墜脹、陰道鬆弛、有膨出,也可能沒有症狀,稱為無症狀性脫垂。

無症狀的脫垂越來越嚴重的時候,子宮掉出體外,才引起我們重視的時候,就太晚了。

因為子宮下垂常常伴隨脫垂物,中醫里,子宮下垂被稱為「陰挺」、「陰脫」。特別產後更為常見,也叫「產腸不收」。我們利用中醫穴位按摩的方法,可以進行子宮下垂的輔助治療或者預防保健。

以下,是幾個針對子宮下垂的穴位:

曲泉穴

在膝部,膝內側部,屈膝內側橫紋端,其橫紋頭凹陷處即是。

三陰交

在小腿內側,內踝尖上3寸,脛骨後緣。找這個穴位的時候,我們用手四肢併攏,小指下緣靠內踝尖上,食指上緣所在水平線與脛骨後緣交點處即是。

交信穴

小腿內側,內踝尖上2寸,脛骨內側緣後際凹陷處。主治子宮下垂、月經不調、痛經等婦科疾病。

子宮穴

臍下4寸,旁開3寸。這是女性朋友的福穴,具有調經理氣的作用。

維道穴

在下腹部,髂前上棘內下0.5寸,五樞前下半橫指處。 主治帶下、月經不調、陰挺、小腹痛等婦科病。

會陰穴

陰唇後聯合與肛門中間凹陷處。會陰穴通體內脈結,促進陰陽氣的交接與循環,對調節生理和生殖功能有獨特的作用。會陰穴的位置很特殊,剛好在我們盆底的會陰中心腱。


子宮輕度下垂,無症狀時,我們可以調整生活方式和穴位按摩進行治療。避免便秘、長時間下蹲、腹壓大的運動。

最關鍵的,是要做盆底肌康復訓練。子宮下垂出現的最主要原因,是我們的盆底肌鬆弛。所以,堅持做凱格爾訓練、提肛運動,可以恢復輕度子宮下垂,更能起到預防作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