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針灸,先要明白「從陰引陽,從陽引陰和以右治左,以左治右」

北中健康 發佈 2020-01-22T03:14:34+00:00

「從陰引陽,從陽引陰」和「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的針刺法則,是陰陽學說在針刺中的應用。引,是指引經絡之氣來調節虛實。陰,指內臟、五臟、陰經、胸腹部、下部等。陽,指體表、六腑、陽經、背部,上部等。

「從陰引陽,從陽引陰」和「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的針刺法則,是陰陽學說在針刺中的應用。

引,是指引經絡之氣來調節虛實。

陰,指內臟、五臟、陰經、胸腹部、下部等。

陽,指體表、六腑、陽經、背部,上部等。

從陰引陽,是針刺陰的部位的穴位,治陽的部位病變,如取下部的穴位,治療上部的疾病;取陰經的穴位治療陽經病等。

中醫理論認為一個病證的發生髮展,多是由於陰陽失去了相對的平衡,導致陰陽的偏勝偏衰,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從陰引陽,從陽引陰」和「陽病治陰,陰病治陽」,都是針對上述觀點提出的一種治療法則。也就是醫生在治病之前要辨別病證屬陰屬陽,屬血屬氣,在上在下,在髒在腑,在表在里和病證的輕重,正氣的虛實,邪氣的盛衰,從而決定是取陰經穴還是取陽經穴,是用補法還是用瀉法,是用宣散法還是用溫通法等等具體的治療方案。


《難經·六十七難》說:「陰病行陽,陽病行陰,故令募在陰,俞在陽。」五臟屬陰,六腑屬陽,五臟有病,可以反應到背部俞穴,六腑有病可以反應到腹部募穴。因此五臟有病,多取屬陽的背部俞穴,例如咳喘肺病取肺俞,胸痛心病取心俞,脅痛肝病取肝俞,遺精腎病取腎俞等。六髒有病,多取屬陰的腹部募穴,例如胃脘痛、腹痛取中脘,腸炎、腸麻痹取天樞,膽囊炎取日月,癃閉膀胱病取中極等。都屬於「從陽引陰,從陰引陽」和「陽病治陰,陰病治陽」的一種治療方法。

肺經病咯血、咽喉腫痛,取二間、商陽點刺出血;脾經病腹脹便溏,補足三里、解溪;膽經病頭痛目眩,瀉行間、太沖;三焦經病腹脹水腫,取郄門、內關等,這是病在陽經從陰經誘導,病在陰經從陽經誘導的一種方法,也屬「從陽引陰,從陰引陽」的範疇。陽熱盛,容易損傷陰液;陰寒盛,容易損傷陽氣。

例如胃陽熱盛,耗傷胃陰,胃津不足,受納失職,飢不欲食,口乾咽燥,大便秘結,取厲兌點刺出血,天樞、豐隆用瀉法,以瀉熱養陰;寒凝胃脘,病久傷陽,陽氣不足,寒飲上逆,胃脘悶痛,泛吐清水,取中脘、足三里用熱補法,以溫陽散寒;陰虛不能制陽,多表現為陰虛陽亢的虛熱證,

例如肝腎陰虛不能制約肝陽引起的頭疼腦漲、眩暈耳鳴,補腎俞、太溪,瀉風池、行間,以補陰制陽;陽虛不能制陰,多表現為陽虛陰盛的虛寒證,例如陰寒凝滯,脾運無權,飲食減少,腹脹隱痛,大便溏瀉的虛寒證,用熱補法針脾俞、中脘、足三里、三陰交、公孫,以溫陽制陰。這是病在臟腑,取俞募和經穴誘導的一種方法,也屬「從陽引陰」的範疇。

以右治左,以左治右,是針刺右側腧穴,治療左側疾病;針刺左側的腧穴,治療右側的疾病。這是因為人體三陰三陽經脈,左右交叉,互相貫通。通過左右交叉取穴針刺,可以調節陰陽,使之平衡協調,恢復健康,內經稱此為繆刺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