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為何會說:漢字不滅,中華必亡?

百曉生侃中國史 發佈 2020-02-07T22:39:16+00:00

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歷史,這是大家都認可的,但是在國之將亡時,有不少愛國文人展露頭角,他們用自己手中的筆桿,為祖國貢獻著自己的力量,甚至還有人嘔心瀝血的創作,只為了能喚醒沉睡的國民,其中最為典型的便是大文豪魯迅。

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歷史,這是大家都認可的,但是在國之將亡時,有不少愛國文人展露頭角,他們用自己手中的筆桿,為祖國貢獻著自己的力量,甚至還有人嘔心瀝血的創作,只為了能喚醒沉睡的國民,其中最為典型的便是大文豪魯迅。

魯迅,近代中國最有名的思想家、民主戰士,他是「以筆為武器」的先鋒和典範,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作為一名愛國人士,魯迅先生的筆是犀利的、是尖銳的,他運用手中的筆,點醒了許多青年,更點痛了「敵人」,他為民族的覺醒做出了獨特而又偉大的貢獻。然而,魯迅這樣一位愛國文人,為什麼會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究竟是魯迅對漢字有偏見,還是後人誤傳誤信?

「漢字不滅,中華必亡」是魯迅在1936年接受《救亡情報》記者採訪時發表的言論,這話一出,在文壇引起了軒然大波,即便是平時很推崇他的人,也紛紛站出來反駁,一時間,社會上因為「漢字不滅,中華必亡」開始了長時間的爭論。

在多方查詢文獻後,筆者發現,《救亡情報》中並非魯迅第一次這樣說話,此前,他早已多次對漢字發表激烈的看法,在《答曹聚仁先生信》中,他曾寫道:「漢字和大眾化是勢不兩立的」;在他的《且介亭雜文》中,也提出過類似的觀點。原話是這樣說的,「方塊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漢字也是中國勞苦大眾身上的一個結核,病菌都潛伏在裡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結果只有自己死。」魯迅先生認為,漢字是中國勞苦大眾身上的結核病,按照現代醫學來解釋,病菌是由內而外的,既然「漢字是中國勞苦大眾身上的結核病」,那麼,要想免於「死亡」,只有從根上切除它。

魯迅這一觀念的提出,是站在特殊的時代,深思熟慮後發出的,絕不是一個年輕人的心血來潮,更不是不負責任的誇大其詞。

早在十九世紀末,這種觀點就已經嶄露頭角。處於封建社會末期的中國,國力衰微,西方殖民者對我們進行了殖民侵略,內憂外患之時,國內外的有識有志之士開始反省,探索中國落後的根本原因。當時,激進派人士一度主張全盤西化,徹底擯棄傳統文化。他們認為,中國之所以落後,與我們的文化有很大的關係,如果擯棄落後的中國文化,積極向西方先進國家學習,我們必然能夠追上世界發展的潮流,而摒棄文化,首要的任務就是摒棄漢字。自此,長達半個世紀的「漢字廢立」之爭展開了。

1917年,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留學歸來的胡適先生,率先在當時影響力頗大的《新青年》上發表了《文學改良芻議》,他在文中明確提出了,我們應廢除晦澀的文言文,轉而使用人人能聽懂的白話文。初期的新文化運動,也直接將「提倡白話文,摒棄文言文」作為口號。其實,魯迅當初提出「漢字不滅,中華必亡」,一樣有著深遠的顧慮,但他口中所說的摒棄漢字,並不是拋棄漢字,而是「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他的立場與胡適先生相像。

魯迅口中的漢字,並不等同於我們現在的簡體字,他所指的是以前既難讀又難寫的繁體文言文,指的是摒棄「繁體字、八股文」,推行實用的「簡體字、白話文」。所以魯迅的這一觀點,是在特殊的歷史坐標點上,為了中華民族的發展而發出的忠告,絕非是個人偏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