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患者常腹瀉,你應該學會這 6 招

一枚臨床醫生 發佈 2020-01-25T21:35:18+00:00

5.免疫療法引起的腹瀉1 級:口服補液和止瀉治療,消旋卡多曲或洛哌丁胺對症治療2 級:如果沒有血性腹瀉,布地奈德 9 mg/次/天; 瀰漫性潰瘍或出血的情況下,使用口服皮質類固醇,或在出現症狀的 3 天后,持續對症治療±布地奈德 3 級和 4 級:1-2 mg / kg /天潑尼

腫瘤患者常會出現腹瀉,涉及基礎病、癌症原發病灶和轉移灶等因素。從病因到治療方案,我今天帶大家一一解碼。

腫瘤患者腹瀉的常見病因

腫瘤相關性:多見於內分泌腫瘤,如胃泌素瘤等

治療相關性:外科手術併發症、化療(如 5-氟尿嘧啶、伊立替康等)、放療

感染性:腸道致病微生物引起,如志賀菌、大腸埃希菌等

腹瀉伴隨症狀評估

腹痛:常與感染性腹瀉有關,而分泌性腹瀉多無腹痛。小腸疾病痛在臍周,便後腹痛緩解不著;結腸病變多痛在下腹部,便後緩解。

重度失水:以分泌性腹瀉多見;

發熱:提示感染或腸道淋巴瘤;

里急後重:直腸乙狀結腸病變;

消瘦:小腸吸收障礙。

腹瀉治療方法

1. 腹瀉症狀較輕時,可給予蒙脫石散劑、洛哌丁胺,同時對症治療,用口服補液鹽(ORS)預防和糾正脫水、補充電解質,口服維生素。

2. 若腹瀉嚴重,或伴嘔吐、消化道出血、少尿、無尿甚至休克時,應禁食,立即靜脈滴注大量液體維持水和電解質平衡,靜脈滴注多種維生素;有低鉀血症時還須補鉀。

3. 重症患者可考慮短期應用糖皮質激素,以減輕中毒症狀。

4. 化療患者常發生白細胞和血小板下降,在應用止瀉藥的同時,應考慮有無合併感染,必要時服用抗菌藥,如諾氟沙星、慶大黴素等;

當明確有難辨梭狀芽孢桿菌時,應服用去甲萬古黴素。

5. 免疫療法引起的腹瀉(2018 ESMO 成人癌症腹瀉指南推薦)

1 級:口服補液和止瀉治療,消旋卡多曲或洛哌丁胺對症治療

2 級:如果沒有血性腹瀉,布地奈德 9 mg/次/天; 瀰漫性潰瘍或出血的情況下,使用口服皮質類固醇(0.5-1 mg / kg /天,潑尼松當量),或在出現症狀的 3 天后,持續對症治療±布地奈德

3 級和 4 級:1-2 mg / kg /天潑尼松當量,靜脈注射 。應避免使用洛哌丁胺和阿片類藥物。

如果症狀存在> 2 天,英夫利昔單抗 5 mg / kg,每 2 周一次,直至緩解 。維多珠單抗可能是一種替代英夫利昔單抗,高效且安全的方法 。

6. 飲食調整

腹瀉發生與飲食相關,改變飲食習慣有助於控制或者避免腹瀉。

選擇易消化食物,推薦必要時使用容易吸收的特膳類營養粉;

應堅持補充足夠的液體,如水、稀飯、淡茶、清湯等,少吃多餐;

為了補充電解質,也應適量補充含鉀豐富的食物,如土豆、橘子等含鉀量比較高的食物。

谷氨醯胺有助於縮短病程,可以考慮使用;

腸道菌群調整在某些輕症病人可能有意義,不推薦於重症患者。

避免使用香料和飲料,如咖啡和酒精,減少不溶性纖維的攝入

化療期間出現腹瀉的患者,應避免牛奶和乳製品

Tips: 關於腹瀉

腹瀉是一種排便異常情況,表現於糞便量和性狀或頻度的變化;

根據症狀持續的時間,病程 2 周以內為急性腹瀉;病程在 2 周至 2 個月為遷延性腹瀉;病程在 2 個月以上為慢性腹瀉。

ECOG 版 CTC(Common Toxicity Criteria)治療毒性判定標準中,關於化療引起的腹瀉(CTID)的分級可以作為所有抗癌治療相關性腹瀉嚴重程度的判斷參考。

0 級:無腹瀉

1 級:大便次數增加 2~3 次/日

2 級:大便次數增加 4~6 次/日,夜間大便,中度腹部絞痛

3 級:大便次數增加 7~9 次/日,大便失禁,重度腹部絞痛

4 級:大便次數增加 ≥ 10 次/日,脫水,需腸外營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