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類竟可以讓免疫系統「癱瘓」5個小時

牛媽古法育兒 發佈 2020-02-03T16:57:45+00:00

——CUTOUT THE SUGAR關於糖的更多報導和數據早在2015年,世衛組織就在《成人和兒童糖攝入量指南》中建議要限制游離糖的攝入。

隨著兒童感染新冠確診病例的爆出

非常時期如何提高兒童免疫力

成為家長們的熱點話題

但我們要知道的是

一個人的正氣(抵抗力)

靠的是日常日積月累正確的養護

而不是靠短期內

個別食物、營養品、甚至藥物

來發生免疫力大翻轉的!


疫情當前

家長更應該知道的是

哪些食物

容易引發免疫系統癱瘓?

我們如何做

才能不傷到孩子的免疫力?



以下內容

結合中醫理論和科學研究

家長們認真閱讀

即可在非常時期幫助寶寶打好守衛戰!



過年過節,家裡免不了更多的

餅乾、蛋糕、巧克力、飲料……

豐富多樣的甜食誘惑著寶寶的味蕾

在加上宅在家裡沒法出去玩

孩子更容易對甜食著迷

別說孩子

很多大人也難以逃脫甜蜜陷阱

——無法無甜

甜食的危害不僅僅是

我們能觀察到長胖或蛀牙

當人攝入甜食時,血糖濃度開始上升

胰島素分泌也會增加以協助糖類進行代謝

這個作用會抑制腦垂體分泌生長激素

如果生長激素缺乏

會導致免疫功能出現障礙

同時,血糖過高會

影響白細胞的製造和活力

降低免疫力

另外長期攝入甜食會消耗大量的維生素

如果缺乏某些對免疫系統需要的維生素時

免疫功能則會下降



以上研究表明:吃糖後,免疫系統會癱瘓長達5小時!顯著降低中性粒細胞吞噬細菌的活性!而當有入侵的微生物時,中性粒細胞是白細胞的「第一反應者」。


還有研究就發現:高糖飲食,會導致腸道運輸時間減慢,並改變腸道微生物組,導致腸道狀態失調。


而人體絕大部分免疫系統(約占70%),都在腸道里,菌群微生物參與調控,高糖飲食會通過惡化腸道菌群,給免疫系統帶來災難。


可以看到,

在提升免疫力的專家建議中

會把糖的控制單獨列出!

——CUT OUT THE SUGAR



關於糖的更多報導和數據



早在2015年,世衛組織就在《成人和兒童糖攝入量指南》中建議要限制游離糖的攝入。而19年7月,世界衛生組織又發布了一項調查報告:報告中建議:食品生產商不應在嬰兒食品中加入糖分或甜味劑,若含有糖果及果汁等含糖飲料需附上標籤,說明商品不適合3歲以下幼兒。


19年10月11日,新加坡衛生部部長Edwin Tong宣布了關於含糖飲料新的規定:將採取兩項措施限制高糖飲料的推銷飲用。


一是強制要求所售飲料的外包裝以顏色標記

二是最不健康的飲料將禁止在大眾媒體做廣告。受到新政策影響的包括瓶裝、罐裝等包裝飲料,涵蓋速溶飲料、汽水、果汁、牛奶以及酸奶。


新加坡國立大學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院長 張毅穎:其實全球已經有很多國家採取限制高糖飲料廣告的措施,只不過這些國家只限制傳統媒體,像電視、電影在某些時段不能打廣告,因為這些時段一般是小孩在觀看的時候。新加坡這次宣布的這些政策,其實承認了新媒體的影響。


近日,國家衛健委發布了《健康口腔行動方案(2019—2025年)》。

方案中指出,將開展「減糖」專項行動,

中小學及托幼機構限制銷售高糖飲料、零食

食堂減少含糖飲料和高糖食品供應。



從中醫角度來說

糖對孩子的免疫力有何傷害?

不是說甘味入脾?

健脾可以提升正氣(免疫力)嗎?



中醫沒有免疫力一說

與之相應的一個詞是「正氣」

《黃帝內經》有提到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說的是人體正氣充足的情況下

外邪氣就難以入侵

五穀、脾胃是後天正氣的主要來源

所以張仲景會有「四季脾旺不受邪「一說


健脾確實可以提升免疫力

而要想不破壞人體的免疫力

需要注意六大要點

(這裡不細說)

其中之一就有

——少吃甜膩食物



首先,我們要知道

甜食最大的危害就是特別容易產生濕氣

濕氣會阻礙脾胃的運化

脾運化受影響就會產生更多濕氣

就這樣形成惡性循環


更糟糕的是

大家從健康報的幾次採訪中

都可以看到

新型冠狀病毒最喜歡駐紮在

體內濕氣重的人身上

所以吃糖過多不僅影響免疫力

還給病毒繁衍在鑄就溫床



糖在五味中屬甘,甘入脾

適量甘味可以補脾

要注意,中醫所說的甘

而是自然的甘甜


比如小米粥、山藥的甘甜

白米飯、大饅頭的甘甜

還有麥芽糯米熬出的天然糖



適當攝入這些食物

確實可以補脾


中醫提倡的甘味

不是巧克力、奶茶

果汁飲料、奶油蛋糕的甜膩

甘味太多尚且「令人中滿」

影響脾胃運化

人工添加劑的甜味更要少吃

除了生濕傷脾

吃多了還會傷腎

傷腎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傷骨

因為腎主骨

所以小孩子稍微吃多一點

就會有蛀牙就是這個道理


根據《2016版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每天添加糖攝入量不超過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


「抗糖」並不代表不吃糖,而是「會吃糖、管理好該吃多少糖」。


國標《GB28050-2011 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籤通則》規定,每100克或100毫升食品中添加糖含量低於5克可標註「低糖食品」;低於0.5克可標註「不含糖」或「無糖」。配料表中糖排名越靠後,糖含量越低。


聲稱無糖的食品一般是指不添加蔗糖(雙糖)、葡萄糖(單糖)、麥芽糖(雙糖)、果糖(單糖)等的甜味食品,此類食品可能會添加阿斯巴甜、安賽蜜、甜菊糖等人工甜味劑以提供食物的甜味,其甜度是白糖的幾十倍甚至幾百倍,所含能量卻非常低,但這些糖危害更大。



飲料、奶茶

糖果類就不用說了,不是說完全不能吃,而是要控制,一般來說,小孩一天最多不能超過5顆糖。飲料、奶茶也是含糖高的音飲品。香港衛生署認為,當每100mL飲料中的糖含量超過7.5g,則為含高糖分飲料。


含糖飲料包括:非飲食軟飲料/汽水、調味果汁、運動飲料、加糖茶、咖啡飲料、能量飲料和電解質飲料。



果汁

我們的傳統觀念里,果汁就是水果榨成汁,從自己嚼變成機器榨,沒什麼太大區別。而且認為果汁含有大量維生素有利於提升免疫力。其實,這兩者的區別還真是不小!水果被榨成果汁後:糖類物質幾乎沒有損失水溶性維生素因壓榨過程損失30%-80%,去皮棄渣,果汁中基本不含膳食纖維,抗氧化作用的豐富多酚失去作用……所以,榨汁不是榨取精華,而是丟棄了部分營養成分。不僅如此,喝果汁還會攝入更多糖分。


2017年5月22日,果汁被美國兒科學會(AAP)2017最新指南拉入了黑名單!明確指出:「1歲以下兒童,不要喝果汁!」美國兒科協會認為,對於不滿1歲的嬰兒,果汁沒有任何健康優勢,1歲以內的嬰兒絕對不能喝果汁(無論純果汁與否)。


2017年12月,美國婦幼營養補助計劃(WIC)委員會再次提出,要將果汁從營養食品計劃中淘汰掉。


除了糖果、飲料、果汁外,在生活中,還有很多孩子喜歡吃的食物需要家長「加強防守」。它們吃起來沒那麼甜,但含糖量卻超乎想像。


酸奶

酸奶的酸味來自乳酸菌發酵乳糖產生的乳酸,其酸味刺激性較強,如果不放糖會感到非常酸澀,大多數人難以接受。酸奶中常見的添加糖有白砂糖、果葡糖漿和葡萄糖,此外,一些沒有「糖」字樣的配料,如果醬、煉乳、蜂蜜等貢獻的糖也不可忽視。


膨化食品

薯片、蝦條等食品是「添加糖」最大的藏匿者。這些食物中含有大量糖,卻不含膳食纖維,無法抑制血糖上升。


山楂蜜餞類

由於在加工中需要加入大量糖來中和山楂的酸,所以山楂製品吃起來雖不甜,但其實主要原料是糖。

根據國標《GB/T 31318-2014 蜜餞 山楂製品》要求,山楂糕和山楂脯糖含量要低於70%,果丹皮和夾心型山楂片糖含量要低於75%,而乾片型的山楂片糖含量要低於85%


雪糕冷飲類

有的雪糕配料表前兩位是水、白砂糖,有的冰激凌前兩位是生牛乳、稀奶油。建議選購雪糕和冷飲時看配料表,選擇糖排在後邊的。


餅乾蛋糕類

糖在餅乾和蛋糕的加工中起著提升口味、保持鬆軟酥脆作用。有測定表明,大部分餅乾的糖含量在15%~20%。麵包和糕點的含糖量也不少,一般都達20%。



韌性餅乾和發酵餅乾糖含量低於曲奇餅乾、夾心餅乾和威化餅乾,從降糖角度建議選韌性餅乾和發酵餅乾。


紅燒糖醋菜

甜膩加上肥甘厚味,那就更加雪上加霜,一份美味的紅燒肉,廚師會至少加50克糖,一盤紅燒魚或蔥爆海參至少含糖25克。在超市里購買的甜飲料、酸奶、醬汁等產品,在其外包裝上的食品配料表中可以看出,都不同程度的含有糖。番茄醬、燒烤汁等調味醬里,每百克至少含糖15克。炒菜時,可用檸檬汁、橘子皮、香菜等代替糖給食物調味。



最後,我想強調的是

糖本身並非一無是處,洪水猛獸

中醫中還常會以糖做藥

來調理人體健康

漢代醫聖張仲景著名的大、小建中湯

就是將飴糖作為主藥

用來健脾溫陽,緩中止痛

產後血暈,紅糖沖後溫服,多可見效

具體何時用紅糖、白糖、飴糖

因不同體質需求而異


「質」和「量」的把控是關鍵


「質」上

不僅是指有可靠來源

天然食材

相對自然的加工方式

儘量不要選擇

含糖飲料、奶油蛋糕等甜膩食物

以及含糖高的深度加工食品

需要考慮孩子當下的體質


「量」上

希望大家重視高糖的害處

我們凡是不能太過

限制有形糖的攝入外

更要注意避免大量隱形糖


轉發給關心的人

多一個人看到,就多一份健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