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健脾強胃 藏足陽氣迎春候

崆峒養生匯 發佈 2020-01-02T09:24:57+00:00

《景岳全書》中說:「土氣為萬物之源,胃氣為養生之王,胃強則強,胃弱則弱,有胃則生,無胃則死,是以養生家必當以脾胃為先。」

臘月天寒地凍正是脾胃容易失和的季節。人體的脾胃不好,就會影響腎對陽氣的補益。脾胃是五臟六腑的交通樞紐,連接各處,一旦脾胃受損,身體各臟器運轉就會受到影響。所以,調養身體也是從調理脾胃開始,脾胃的運化好了,就能把吃進體內的食物和藥物進行良好地吸收,達到補腎、強身的目的。因此,在臘八節喝臘八粥,正是保養脾胃的一種養生方式。除了喝臘八粥,臘八時節保養脾胃還有一種更為簡便有效的方式——艾灸。

《景岳全書》中說:「土氣為萬物之源,胃氣為養生之王,胃強則強,胃弱則弱,有胃則生,無胃則死,是以養生家必當以脾胃為先。」通過艾灸調理脾胃,能夠提高人的抗病能力,對整體狀態進行調整,還可以延緩衰老。中醫認為,溫補莫過於灸法,能壯人陽氣,益人真陰。艾灸有6大作用:通經活絡、行氣活血、祛濕逐寒、消腫散結、回陽救逆、防病保健。


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上4寸。中脘穴為胃的募穴、又為腑會之所。脾胃互為表里,同為後天生化之本,共同協作以化體內水濕。因此,艾灸中脘穴能夠溫中散寒、健脾祛濕、和胃理氣。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處即是。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艾灸足三里有調節機體免疫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的作用,是強身健體的要穴。

公孫穴位於足內側緣,當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赤白肉際處。公孫穴屬脾經之絡穴,通向胃經。昔有肝木為公,脾土為孫之說而得名。經常艾灸公孫穴,可以起到健脾強胃、增強身體素質的作用。

臘八前後,數九隆冬。寒極之至。雖然自冬至日已經陰盡陽生,至此時三陽萌動,但仍然宜藏宜補不宜泄。濕寒之邪依然橫行,乘虛欲隨時侵人肌體,致人以疾以病,以淤以痛。中華傳統養生之道,大寒之侯,以艾草純陽之性,灸補真陽,藏以迎春,是為養生要道。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