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針灸常用的17種取穴配伍方法,別再說針灸不懂怎麼配穴了

國醫視野 發佈 2020-03-09T04:34:55+00:00

中醫認為:疾病的性質有寒熱虛實之分,疾病所犯部位有上下表里的不同,故治法亦因而異之。《靈樞·九針十二原》中言:「凡用針者,虛則實之,滿則瀉之,宛陳則除之,邪盛則虛之」。

中醫認為:疾病的性質有寒熱虛實之分,疾病所犯部位有上下表里的不同,故治法亦因而異之。《靈樞·九針十二原》中言:「凡用針者,虛則實之,滿則瀉之,宛陳則除之,邪盛則虛之」。故針灸治病,要在中醫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形神統一的生命觀、太極思維的辨證觀的指導下,以臟腑經絡理論為中心,根據病機和證候,以腧穴的功能為切入點,進行正確的配伍組方。常用的配穴方法有這幾種:


1.同經配穴法:即某一臟腑經脈發生病變時,選其臟腑經脈的腧穴配成處方。如《素問·刺熱》中:「熱病身重,骨痛,耳聾,好瞑,刺足少陰。」因為病發於少陰而為熱病,腎主骨而為生氣之源,氣傷故「身重」;腎開竅於耳,故「耳聾」;少陰病「但欲寐」,故「好瞑」。可刺足少陰經之井穴湧泉,滎穴然谷。

2.表里配穴法:即某一臟腑有病,專取與其相互表里的經脈的腧穴組成處方施術。如《素問·刺熱》云:「熱病始於臂痛,刺手陽明、太陰而汗出止。」病在上而發於陽故取手太陰之絡穴列缺,欲出汗,取手陽明之商陽。

3.前後配穴法:前,指胸腹為陰;後,指脊背腰骶為陽。本法在《內經》中被稱為偶刺法,《靈樞·官針》中言:「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後,以治心痹」。


4.上下配穴法:本法系指人身上部腧穴與下部腧穴配伍組成處方施術。如半身不遂之證,多因經絡氣血運行受阻而致。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故針灸上部手陽明大腸經之肩髃、曲池、合谷,下部足陽明胃經之足三里、解溪、沖陽諸穴,俾陽明經氣血通暢,正氣強盛,而機體功能易於恢復。



5.左右配穴法:指左側的腧穴與右側的腧穴進行配伍的方法。其應用依據有三:一是經脈循行兩側對稱,左右配穴可加強療效;二是左為陽,右為陰,雙側取穴可調節左右陰陽的功能協調,有補偏救弊之功;三是外邪侵犯經絡的不同部位,在繆刺、巨刺的原則下配穴成方。巨刺與繆刺同是左病取右,右病取左,不同點在於巨刺必刺中大經,而繆刺是只刺大絡。

6.五輸配穴法:五輸穴,是指十二經分布於肘、膝以下井、滎、輸、經、合五類腧穴的簡稱。古人把氣血在經脈中運行的情況用自然界水流動向作比喻,對經氣流注由小到大、由淺到深,注入海澤的動向,用以說明經氣在運行中所過部位的淺深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作用。

7.募俞配穴法:募穴是臟腑經氣匯集於胸腹部的腧穴,俞穴是臟腑經氣輸注於背部的腧穴,故募、俞穴與各臟腑的生理病理有密切的關係。當臟腑發生疾病時,每在俞、募穴上存有反應,表現為壓痛或敏感等,故某一臟腑有病,可以對其所屬之俞穴、募穴施術,以達到祛除疾苦的功效。


8.原絡配穴法:《靈樞·九針十二原》云:「五臟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於四關,四關主治五臟,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而絡穴大都位於表里經脈聯絡之處,故絡穴用於治療表里兩經有關的病證。如足太陰脾經之絡穴公孫,既可治療脾經疾病,又可治療胃經的疾病。原穴、絡穴可單獨使用,亦可相伍為用,可根據發病的先後進行配伍。如熱病之傷寒兼里熱證,為表里同病。若肺經(里)先病,大腸經(表)後病,則主以手太陰經之原穴太淵,輔以手陽明經絡穴偏歷。

9.八脈交會配伍法:八脈交會穴,是古人根據腧穴的主治要點,認為四肢部有與奇經八脈相通的八個腧穴。這八個腧穴具有主治奇經八脈病證的作用。如後溪為手太陽小腸經之腧穴,通督脈,申脈為足太陽膀胱經之腧穴,二穴合於目內眥、頸項、耳、肩膊、小腸、膀胱,上述部位及臟腑有病可先取後溪,後取申脈。

10.八會穴配伍法:八會穴是指髒、腑、氣、血、筋、脈、骨、髓等八個聚會穴。即髒會章門,腑會中脘,氣會膻中,血會膈俞,筋會陽陵泉,脈會太淵,骨會大杼,髓會絕骨。每穴可治療相關臟腑組織的病證,如髒病取章門,腑病取中脘,氣病取膻中,血病取膈俞,筋病取陽陵泉,脈病取太淵,骨病取大杼,髓病取絕骨,此為單穴應用法。亦可結合臟腑經絡辨證,伍以其他經穴配伍應用。

11.郄穴配伍法:郄穴是經脈之氣深聚部位的腧穴,十二經脈各有一個郄穴,而奇經中之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也各有一個郄穴,共計十六郄穴。「郄有空隙意,臨床能救急」,郄穴適用於本經循行部位及所屬臟腑經脈的急性病證。

12.下合穴配伍法:此為手足六腑經脈合於下肢的六個腧穴。胃合入於三里,大腸合入於巨虛上廉,小腸合入於巨虛下廉,三焦合入於委陽,膀胱合入於委中央,膽合入於陽陵泉。此法可單取下合穴為方施術,亦可根據臟腑經絡辨證輔以他穴,組成主輔經穴配伍法。

13.交會穴配伍法:交會穴是指兩條或兩條以上經脈交叉會合部位的腧穴。臨床上應用此類腧穴多治療本經病及所交經脈之病證,如三陰交屬足太陽脾經之穴,但又是足三陰經脈交會之腧穴,故可治脾、肝、腎經的疾病;督脈大椎穴,又是手足三陽經交會穴,故可治各種熱病;又如腹部關元穴為任脈與足三陰脈之會,故不但可治任脈經之病,尚可治足三陰經之病。


14.擇時配穴法:人體營衛的運行、經脈流注的時間節律變化確立了各臟腑的固有功能,並有著顯著的晝夜節律,又稱為人體的內源節律。子午流注便是其代表,它以井、滎、輸、經、合五輸穴配合陰陽五行為基礎,運用干支配合臟腑,干支紀年紀月紀時,以推算經氣流注盛衰開合,按時取穴治療疾病。

15.相類配穴法:它是利用經穴的共性來加強療效的配穴法。如同為手太陰肺經之中府、太淵,均有主治肺經疾患,對此組經穴施術,加強了宣肺鎮咳的功能,此種配伍又屬同經配穴法。

16.相對配穴法:是將兩種含補與瀉、升與降、散與收等不同功用性質、功能不同的經穴配伍使用。如百會伍湧泉:百會為手足三陽經與督脈交會於頭巔之穴,有開竅醒神、昇陽舉陷之功;湧泉為足少陰腎經之井穴,有蘇厥回逆、鎮驚寧神、平肝息風、育陰潛陽之功,為上病下取之意。百會主升,湧泉主降,二穴相伍,一升一降,共奏升降相因、滋腎平肝、潛陽降逆之功,故適用肝腎虧虛、肝陽上亢之眩暈(高血壓病)、失眠、健忘等。

17.相輔配穴法:以一穴為主,他穴為輔,配合應用以提高療效,即講究君、臣、佐、使組方模式的配伍方法,是臨床中常用的複式配穴方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