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理解孔子所說的領導力三要素,「先之,勞之,無倦」

逆襲的諸行無常 發佈 2020-03-06T01:52:15+00:00

孔子號稱弟子三千,其中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要說孔子最喜歡的弟子,我認為子路一定能排得上,其性格果烈剛直,且多才藝,事親至孝,性格爽直,為人勇武,信守承諾,忠於職守。

孔子號稱弟子三千,其中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要說孔子最喜歡的弟子,我認為子路一定能排得上,其性格果烈剛直,且多才藝,事親至孝,性格爽直,為人勇武,信守承諾,忠於職守。深受孔子的喜愛。而且孔子對子路的批評和指點在所有弟子中也是最多,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了孔子以其的喜愛,整部《論語》中孔門弟子名字出現次數最多的就是子路,達到40次。孔子辟德行、政事、言語、文學四科,而子路是政事科之優異者,僅次於冉有。子路的優點突出,但同樣有其不足,即使是在從政上。故在其請教為政之道時,孔子有針對性的進行了教導,這部分內容記載於《論語.子路篇》第一章,其原文是: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


「先之勞之」,這句話蘇軾是這樣注釋的「凡民之行,以身先之,則不令而行。凡民之事,以身勞之,則雖勤不怨。」蘇軾認為「先之」的意思就是涉及民生的需要推行的政事,領導者身體力行,先行其言,則能不令而行。「勞之」則是對於涉及民生的事務,為政之人能辛勤理政,充分發揮模範帶頭作用,那民眾即使勞累也不會有什麼怨言。


對於「先之勞之」這句話,錢穆先生的看法則不同,首先錢穆先生認為「此四字當作一句讀」,其次,這句話的含義是「之,指其民。民勞則思,思則善心生。逸則淫,淫則忘善,忘善則噁心生。故為政者貴能勞其民。先之者,尤貴能以身先其民而勞,故民勞而不怨。」簡單說就是為政者應該以身作則,帶領百姓勤勞奮鬥。這樣百姓也就不會有什麼怨言。而且社會風氣的走向是與民眾或勞或逸與關,領導者能帶領民眾勤勞工作,為了將工作做好,過程中民眾自然會多一些思考,或者說學與思的結合在工作中使民眾能不斷進步,不斷向善。而過於安逸的生活則會使人沉溺於享樂,驕奢淫逸,則民心難免向惡。


「請益」,就是請求多講一些。

「無倦」,朱熹注釋「無,古本作毋」,個人認為用毋字更準確。對於「無倦」朱熹則引用了吳棫的注釋「勇者喜於有為而不能持久,故以此告之。」做好事不難,難的是永遠做好事。

本章的譯文是,子路問為政之道,孔子回答說:「以身作則,以勞使民」,子路請求再多一些指導,孔子說道:「行之不倦」。


如果按朱熹的理解,「先」、「勞」、「無倦」,都是從政的優良品質,對於為政者有著普遍的教育意義。而按錢穆先生的理解,孔子教育子路為政者貴在能勞其民,為行之不倦,應該主要是針對子路的弱點給出的建議。子路為人伉直,好勇力,有時難免會有急躁,遇事喜歡自己動手,但又往往不能持之以恆的問題,故孔子才會這樣的教導。我們雖然倡導領導者要身先士卒,但這更多是態度和精神上的,如果領導不懂得分權、放權,事事親力親為,結果只能是勞師累已,無法形成隊伍的整體戰鬥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