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溫高是不是感染了?有關體溫測量的 5 個問題

丁香養生 發佈 2020-02-22T04:12:11+00:00

參考文獻[1]萬學紅,盧雪峰. 診斷學[M]. 第 9 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8.[2] 羅雙紅,舒敏,溫楊,等. 中國 0 至 5 歲兒童病因不明急性發熱診斷和處理若干問題循證指南[J]. 中國循證兒科雜誌,2016, 11, 1993, 32.[5] Mark

隨著疫情的不斷升級,「測體溫」逐漸成為一種日常「打卡」行為,無論進出小區、超市還是公司,都需一測,有些社區和學校,還會建議人們在家自行測溫報備。

如此高密度的測溫,自然會引發不少疑問:

我的體溫一直測出來 37 度多,是不是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

公用的溫度測量機器,會不會造成交叉感染?

為了減少不必要的焦慮,我們準備了 5 個體溫測量的相關問題,來解答大家的疑惑。

體溫測出多少度

才算髮熱?

發熱,是指體溫超過了正常範圍的上限。

通常定義的正常體溫範圍在 36~37 攝氏度左右,但由於測量方式及工具的不同,這樣簡單的定義就顯得不夠用了。

根據《診斷學》及 UTD 參考文獻,我們整理了一份相對全面的「人體溫度表」:

數據參考:人民衛生出版社《診斷學》第 9 版 以及 UpToDate 臨床顧問 《成人發熱的病理生理學和治療》。部分數據由溫差計算,可能存在 0.1 度的誤差,詳見文末參考文獻。

圖片來源:自己做的

而我們常測的「額溫」和「耳溫」,因影響因素多,無標準參考範圍,臨床習慣參考「腋溫」。

根據這個標準,如發現自己有發熱症狀,也不必過於擔心,因為還有很多特殊因素,會導致體溫上升。

哪些情況

能讓體溫產生波動?

天氣、飲食,甚至是生理期,很多因素都會對體溫產生影響,使其超出正常範圍。

所以測出體溫偏高,先別慌,看看是不是有下面這幾種情況:

氣溫高則體溫高,氣溫低則體溫低

體溫會隨著氣溫的變化而變化,在高溫環境下(比如開暖氣的車內),你的體溫可能會稍有升高,在低溫環境下(比如冬天的室外),你的體溫則可能稍有降低。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在這些情況下,測溫就可能存在誤差,去常溫環境中待一會再測量會比較準確。

早上體溫低,下午體溫高

人的體溫在一天中,也會略有變化。

早上起床,體溫處於低谷,下午接近傍晚,體溫處於高點,兩點之間的峰值差距大約在 0.5 攝氏度左右。

運動和進餐後,體溫高

在劇烈運動、勞動或進餐後後,體溫也可略升高,但一般波動範圍不超過 1 攝氏度。

嬰幼兒體溫高,老年人體溫低

嬰幼兒因代謝率高,體溫通常高於大齡兒童和成人;老年人因代謝率較低,體溫常低於青壯年,所以老人嚴重感染時,可能也僅表現為低熱。

女性排卵期、妊娠期體溫高

女性在排卵期體溫大約會升高 0.6 攝氏度,並維持該體溫水平直至月經來潮(因此也有人通過監測體溫來預測排卵期)。

另外,妊娠期體內激素水平變化,也會使體溫升高。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有人可能會問了:如果上述情況都沒有,依然有發熱,就是感染新型冠狀病毒了嗎?

「發熱」是否意味著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

不是,很多問題都會引起「發熱」。

不要因為「發熱」就盲目去醫院,這樣反而會提高感染的風險,在家隔離,保持觀察,通常幾天後會好轉。

如果你在發熱或咳嗽的同時,還涉有以下 4 種情況之一,請及時就診。

➊ 發病前 14 天內有武漢市及周邊地區,或其他有病例報告社區的旅行史或居住史;

➋ 發病前 14 天內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核酸檢測陽性者)有接觸史;

➌ 發病前 14 天內曾接觸過來自武漢市及周邊地區,或來自有病例報告社區的發熱或有呼吸道症狀的患者;

➍ 聚集性病例(發病前 14 天內,參與過聚集性活動,且聚焦性活動中有 2 例及以上確診)。

內容來源:

國家衛健委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診療方案(第五版)》、《新型冠狀病毒防控方案(第二版)》

不同測溫工具有沒有區別?

家用最推薦哪種?

有區別,不同工具的測量方式不同,結果也會有差異。

目前常見的測溫工具有:

(不推薦)最傳統的測量工具,因容易斷裂而發生水銀泄漏中毒,不推薦使用,特別是兒童。

(推薦)安全、經濟、溫度波動小、性價比非常高,是替代水銀體溫計的首選,推薦家庭使用。

(不推薦)受額頭出汗、風吹散熱、血管變化等因素影響,測量誤差比較大,不推薦使用。

(推薦)優點是測量快速、便捷、無身體接觸,公共場合廣泛使用。

缺點與額貼一樣,存在測量誤差,不過可以取多次測量的平均值,來提高準確性。

推薦使用,特別是有孩子的家庭,因為測量方便。

(推薦)優點是方便快捷;缺點是測量受方向、手法和耳內盯眝影響,存在測量誤差,多次測量後,取平均值可以提高準確性,推薦使用。

公共場合使用的測溫工具

有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嗎?

公共場合大多採用非接觸式的紅外線測溫儀,一般不會導致交叉感染。

但對於需要通過接觸皮膚或黏膜,才能完成測量的工具,需要在使用後進行酒精消毒,否則可能存感染的風險。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好了!

看到了這,你是否對測量體溫這件事有了更多的了解呢?

歡迎轉發,讓更多人正確認識「測體溫」,不會因為一點異常而擔驚受怕。

參考文獻

[1] 萬學紅,盧雪峰. 診斷學[M]. 第 9 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8.

[2] 羅雙紅,舒敏,溫楊,等. 中國 0 至 5 歲兒童病因不明急性發熱診斷和處理若干問題循證指南(標準版)[J]. 中國循證兒科雜誌,2016, 11(2): 82-95.

[3] Herzog LW, Coyne LJ. What is fever? Normal temperature in infants less than 3 months old[J]. Clin Pediatr (Phila), 1993, 32(3): 142.

[4]Reuven Porat, Charles A Dinarello. Pathophysiology and treatment of fever in adults. UpToDat.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pathophysiology-and-treatment-of-fever-in-adults. (Assessed on Sep 17, 2018).

[5] Mark A Ward. Fever in infants and children: Pathophysiology and management. UpToDate.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fever-in-infants-and-children-pathophysiology-and-management. (Assessed on May 09, 2019).

[6] Niven DJ, Gaudet JE, Laupland KB, et al. Accuracy of peripheral thermometers for estimating temperatur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Ann Intern Med, 2015, 163(10): 768.

·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