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戶時代,日本最後的封建王朝是什麼樣的風貌?

歷史朝代說 發佈 2020-04-15T11:33:25+00:00

日本是中國人最熟悉的外國之一,不僅是因為它是中國的鄰國,人文相近;還因為其和中國有相當複雜的歷史糾葛,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日本原本是和中國類似的,閉塞而落後的封建國家,且更為弱小,有和中國一樣淪為歐美殖民地的風險,直到1868年明治維新後,日本鳳凰涅槃,一躍成為了列強,之後,中日兩

日本是中國人最熟悉的外國之一,不僅是因為它是中國的鄰國,人文相近;還因為其和中國有相當複雜的歷史糾葛,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日本原本是和中國類似的,閉塞而落後的封建國家,且更為弱小,有和中國一樣淪為歐美殖民地的風險,直到1868年明治維新後,日本鳳凰涅槃,一躍成為了列強,之後,中日兩國就朝著不同的道路上前進……

這個看法實際上只能說對了一半,日本的確是通過明治維新成為強國的;但另一半則不太對,因為明治維新之前,日本其實和中國並不類似,從發展程度來看,當時的日本實際上已經領先中國!

明治維新後,日本實行「文明開化」國策,社會飛速進步

那麼,明治維新之前的日本是什麼狀態呢?

明治維新前夕,日本屬於最後一個武士政權統治(日本由於國內地形複雜,沒有形成大一統王權,而是形成一種各地由地方豪傑(武士階級)分控,名義上歸屬幕府將軍管控的幕藩體制,象徵統一的天皇和朝廷則極度虛化),即德川幕府,統治中心在江戶,也就是後來的東京,這一時期,和中國的清王朝大體處於同一時期。

所以,江戶幕府某種程度可以理解為日本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既然是封建王朝,自然也有封建王朝的通病,所以運轉了200多年後就出了問題,最終在內憂外患之下被倒幕志士推翻了。不過,明治維新顯然不是一般程度的封建式的改朝換代,而是一次資產階級革命,這種天地變色並不是坂本龍馬等幾個志士做做工作就能做到的,所以日本的江戶時代和中國的清朝不一樣,它已經形成了可以進行資產階級革命的社會土壤。

江戶時代的日本是什麼樣的呢?首先中國人有一個最大的誤解是:日本是小國!這實際是和中國對比所以顯得小,但實際上日本的體量是相當大的,根據統計,18世紀-19世紀的時期,日本的人口基本保持在3200萬左右,這個數量基本上已經超過歐洲諸國,這實際上也是後來外來殖民者無法完全控制日本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雖然江戶幕府是諸藩分封,但民族,文化等方面相當統一,這是一個巨大的優勢,也是日本的底氣。

其次,就是日本的對外開放程度,雖然日本和其它亞洲封建國家一樣,實行了「鎖國令」,自1633年-1641年,幕府發布了五次「鎖國令」,鎖國制度完成,當時僅僅能和琉球、北海道原住民、中國和荷蘭進行貿易(在著名的長崎港,幕府直接負責荷蘭以及中國之間的貿易,此外對馬藩的宗氏與朝鮮、薩摩藩島津氏與琉球國、松前藩松前氏與蝦夷(北海道)可進行特定貿易,這就是當時的「四口」),其它三口作用有限,但長崎港的地位則很重要,這是幕府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

長崎港的商船

長崎的地位有點類似清朝的廣州,但是幕府利用長崎港要充分地多,實際上幕府是有著名的「風說書」制度的,所謂「風說書」是日語詞彙,本義為謠言、傳言,但後來這個詞被異化,成為幕府了解世界的重要方式。

1641年日本完全鎖國後,幕府直接規定:來日通商的中、荷船隻,在長崎入港時必須向長崎地方官——長崎奉行提交有關海外世界情況的報告書,並設立專門機構風說定役專門負責收集、整理這些報告書。這種情報、信息的書面呈遞書,就是風說書。

風說書有專門機構負責收集整理和翻譯,長崎奉行還需要轉交幕府,風說書分三種:蘭風說書(荷蘭商人的世界見聞),唐風說書(中國商人關於中國的見聞),別段風說書(外國商人口述或摘譯外國報紙上的時事新聞),幕府對這些相當重視,對世界局勢始終也有一定程度的認識。

荷蘭風說書

這歸根結底在於,日本雖然出於維護封建體制的需要進行了閉關鎖國,但確沒有清朝統治者那樣的傲慢,日本人很早就認識到了大航海時代後西洋文明的先進之處,早期的南蠻貿易(西元十六世紀中期至十七世紀初期日本與葡萄牙、西班牙等國商人之間實行的貿易)日本人就引起了相當多的西洋先進技術,後來「蘭學」(江戶時代經荷蘭人傳入日本的學術、文化、技術的總稱,字面意思為荷蘭學術,引申可解釋為西洋學術(簡稱洋學))很推崇。日本是島國,自古就有引入先進文化的傳統。

1862年,幕府派「千歲丸」號訪華,考察當時的中國社會

此外,還有最關鍵的一點:江戶時代日本的社會發展程度極高。這從兩個數據就能看出來,首先是識字率,日本的識字率當時的排名極為奇怪,是世界第一,而且遠超所謂的歐洲諸國,當時日本很多下層人都能通過書信來交流,讓許多西方商人和外交官驚訝不已;第二是城市化率,18世紀初,如果按照人口一萬人以上的城鎮算,日本的城市化率已經超過了十分之一,當時清朝的數據估計只有7%左右。

這體現出什麼呢?農業時代,絕大多數社會生產者(即農民)基本上是不需要太多的文化知識的,當時需要知識的,只有公務員(官吏)、商人以及極少數知識分子等精英階層能學習文化;日本有如此高的識字率,實際上是因為,日本的社會需要這麼多的人才,也就是說,日本有著極為發達的工商業,只有工商業,才需要記帳,才需要複雜的規章制度。

日本的工商業有多發達呢?有一個可能讓中國人都不敢相信的例子:江戶曾經是世界第一大城市,根據統計,元祿六年(1731年),江戶城有市民55.3萬,加上武士即僕人,人口100萬以上,這個數據已經超過了中國的一些封建城市!除江戶外,大阪和京都人口超過36萬,金澤、名古屋等城市也有10萬多人,至17世紀末,日本已經有300多個大小城市。

18世紀後,日本工商業資本主義萌芽湧現,農村地帶普遍無視禁止土地買賣的規定,大量土豪購買貧農土地種植經濟作物,又僱傭破產農民當做人,1854年,日本全國僱傭10人以上的手工工場已經多達300多所,這些階級以及一些不得志的中下武士,實際就是推翻幕府的中堅力量。

江戶時代是日本最後的封建時代,一方面它有著封建制度的通病,看起來封閉,無能又腐朽,無論是其實行鎖國的鴕鳥政策;享保改革、天保改革、寬政改革三大改革均告失敗;還是在「黑船事件」初期面臨美國強大武力時的卑躬屈膝和驚慌失措,都反映出這個政權的不合時宜之處;但另一方面,日本社會的蓬勃生機卻也沒得到完全的壓制,工商業仍然在發展,「寺子屋」等民間基礎教育極為發達,而由於工商業的發展,市民階級形成,元祿盛世時期的浮世繪、蕉風徘諧、浮世草子(大眾小說)等也不斷出現,顯示出新時代到來的前奏,而這種風氣,在被封建勢力嚴密控制的清代是很難見到的。

所以說,20世紀,中日兩國不同的命運,即使上早在200年前,就已經確定。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