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當陽關陵,埋葬著三國關羽的無首之軀

藍墅說事 發佈 2020-01-19T16:57:07+00:00

歷史上的關陵原址與現址相同,原名漳鄉,東漢建安二十四年,東吳孫權以侯禮葬關羽身軀於此,由於關羽同鄉元代大戲曲家關漢卿的大力渲染,南宋時始建祭亭於陵前,明代的《三國演義》將關羽顯聖置為當陽,此地更是聲名顯赫,明成化年間,廟宇規模大體落成,及至清代,發展到無以復加的地步,成為全國三大

當陽關陵,是我國三國時期蜀漢大將關羽的陵寢,埋葬著關羽的無頭之軀。此地四望平川,南倚群山,東臨沮水,為一處宮殿式廟宇群落,為歷代祭祀關羽的地方,與洛陽關陵山西解州關帝廟合稱為中國三大關廟。

歷史上的關陵原址與現址相同,原名漳鄉,東漢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東吳孫權以侯禮葬關羽身軀於此,由於關羽同鄉元代大戲曲家關漢卿的大力渲染,南宋時始建祭亭於陵前,明代的《三國演義》將關羽顯聖置為當陽,此地更是聲名顯赫,明成化年間,廟宇規模大體落成,及至清代,發展到無以復加的地步,成為全國三大關廟之一,祀田千畝,信徒無數,是各地關廟的祖廟。

廟宇座西向東,占地6.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4845平方米,陵區分為五院四殿,護以內外宮牆。現有建築20多座,80餘間,均衡對稱地分布在東西中軸線上的兩側,中軸線上自東而西依次為:廣場、仿明清門闕、神道碑亭、石牌坊、三元門、馬殿、拜殿、正殿、寢殿、祭亭、陵墓;南側有:關公戲台、石墓表、石獅、南碑廊、來止軒、伯子祠、佛堂;北側有:石墓表、書亭、石獅、北碑廊、古井、齋堂、聖像亭、春秋閣、啟聖宮等。鳥瞰關陵整體建筑前後貫通,左右平衡,紅牆黃瓦,金碧輝煌,建築風格為中國古典建築上典型的「中軸對稱式」,恰似舊中國一處帝王宮殿,是中國古建築上的一顆明珠,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具體體現。

當陽關陵,埋藏著關羽的無頭之軀,距今已有一千七百餘年歷史,是關公傳統文化的最主要載體,每年有數十萬計的國內外的華人前來當陽關陵謁祖進香,頂禮膜拜,當陽關陵已成為祭祀關公的最主要場所。關公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分支,其發生、發展,是一個生生不息的運動過程,在華人中影響深遠,千百年來,關羽「忠義仁勇」 折射出來的精神是中華民族的道德楷模,形成了「文拜孔子,武拜關公」的傳統文化格局。自宋以來,關羽不僅為民間百姓廣為敬奉,還為儒家、佛家、歷代帝王所極力推崇。據宋《佛祖統紀》載,中國佛教早就把關羽封為「神」,曰「伽藍神」。宋代,封關羽為「武安王」;明代,即封為「武聖人」,還加封為「大帝」。到清代,關羽則是集「神」、「聖」、「帝」於一身,封曰「忠義神武仁勇靈佑威顯關聖大帝」。歷史上的這些「關公文化」軌跡,在當陽關陵的建築布局,及其興建、發展和成型中均得到了比較充分而深刻的反映。如建於早期碑亭屋面蓋以諸侯用的綠琉璃瓦頂,而建於成熟期的正殿冠以只有帝王才能使用的黃色和九排九行的仿銅乳釘門,其他附屬建築物上的色彩配備也各有深意,既是其歷史地位的標誌,也是中國色彩上的一個典範作品。

東漢建安二十四年關公遇害後,當陽玉泉寺的普靜禪師即傳出「玉泉山關公顯聖」,稱關公「稽首皈依」、「願求清誨」;隋開皇年間,佛門天台宗高僧智豈頁在玉泉山下建道場,造像供奉關公。即現當陽玉泉山關羽「最先顯聖之地」。明代初年在關羽葬身處修建神祠,將祭祀關於神廟由玉泉山遷至關陵。因此,當陽關在現存關廟中是最早祭祀關公的宗教場所,而為我國三大關陵之首。

當陽關陵自創建以來,經過幾次大修和重建,但布局仍保持著明嘉靖年間形成的舊制。當陽關陵前後五院四殿,共有建築物20多座,80餘間。整體建築群總體規劃嚴密,以主軸線為中心,縱向軸線貫穿整座建築,左右對稱,主次分明,大小有序,布局嚴謹、合理,氣勢宏偉。在建築藝術、建築美學上達到了極為完美的境界,有著豐富的中國古代文化,是研究關公文化和中國祭祀制度以及古建築的實物見證。

宗祠建築本身是社會生活的物化形態,反映一個民族一個地區的經濟文化、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當陽關陵在布局、結構和造型方面按自身的具體條件和傳統生活習慣,有機結合了宗祠建築以及宗教建築的傳統,並在規劃、裝飾等方面進行了大膽創新發展,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其鮮明之處就在於統一的構成機體,明顯顯示出關公文化的獨特體系,在相當長的時間和特定的區域裡對南方關帝廟的產生及布局結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文 若愚)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