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固醇:人離不開它,它卻會對人傷害的一種物質

衷大夫說 發佈 2019-12-31T04:30:13+00:00

在我的門診患者中,有不少對肉類食物有恐懼,主要是懼怕膽固醇,也有一些人不怕膽固醇,而是怕降膽固醇的藥物,在2019年最後一天,我用3個小時的時間,給大家整理了膽固醇的方方面面的事情,好讓高膽固醇的患者及冠心病的患者正確認識膽固醇,用好膽固醇。

在我的門診患者中,有不少對肉類食物有恐懼,主要是懼怕膽固醇,也有一些人不怕膽固醇,而是怕降膽固醇的藥物,在2019年最後一天,我用3個小時的時間,給大家整理了膽固醇的方方面面的事情,好讓高膽固醇的患者及冠心病的患者正確認識膽固醇,用好膽固醇。


膽固醇又稱膽甾醇,最早是從膽石中發現的,1816年化學家本歇爾正式將這種物質命名為膽固醇。

構成細胞,合成激素,消化食物

膽固醇廣泛存在於動物體內,尤以腦及神經組織中最為豐富,在腎、脾、皮膚、肝和膽汁中含量也高。其溶解性與脂肪類似,不溶於水,易溶於乙醚、氯仿等溶劑。膽固醇是動物組織細胞及生命活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質。

1.細胞膜構成成分

任何生物體都是由細胞構成的,人也不例外,每個細胞都有細胞膜設立界限,它保證了細胞內環境的相對穩定,使各種生化反應能夠有序運行,並通過細胞膜與外界進行物質與信息交流。細胞膜主要由脂質(主要為磷脂)、蛋白質和糖類等物質組成,其中以蛋白質和脂質為主。脂類中就包括了膽固醇。神經細胞的髓鞘有膽固醇的成分。

2.合成膽汁酸,協助消化

膽固醇在肝臟中代謝生成膽汁酸,合成的膽汁酸貯存在膽囊中,在進食時排入腸內。膽汁能將大顆粒的脂肪變成小顆粒,使其易於與小腸中的酶作用。在小腸尾部,85%~95%的膽汁被重新吸收入血,肝臟重新吸收膽酸使之不斷循環,剩餘的膽汁(5%~15%)隨糞便排出體外。肝臟需產生新的膽酸來彌補這5%~15%的損失,此時就需要膽固醇。

3.合成激素

人體的腎上腺皮質和性腺所釋放的各種激素,如皮質醇、醛固酮、睪丸酮、雌二醇以及維生素D都屬於類固醇激素,其前體物質就是膽固醇。

激素是多細胞生物體中不同細胞之間的化學信使,協調各細胞間的功能,參與機體內各種代謝過程:包括糖、蛋白質、脂肪、水、電解質和礦物質等的代謝,對維持正常功能十分重要。

通過以上分析,大家不難看出,膽固醇是人體離不開的營養物質。

體內合成為主,食物來源為輔

膽固醇主要由肝臟合成,主要原料是乙醯輔酶A,乙醯輔酶A它來自葡萄糖、脂肪酸及某些胺基酸,膽固醇的分解代謝同樣在肝臟內進行。膽固醇大部分可轉變為膽汁酸,小部分經腸道內細菌作用轉變為糞固醇隨糞便排出體外。膽固醇排出途徑是膽汁和大便。

在膽固醇合成的過程中有一種稱為HMGCoA還原酶,它在膽固醇合成為起合成限速作用,它的活性高低,決定膽固醇的合成量與速度。現在的他汀類降脂藥物就是通過抑鬱這個酶來抑鬱體內膽固醇的合成。血液中的膽固醇高的時候可能抑制HMGCoA還原酶的活性,從而抑制膽固醇的合成。

肝臟內合成的膽固醇需要與血液中的蛋白結合,形成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等形式,才能從一處轉移到另一處,而載脂蛋白A是構成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的主要蛋白,所以當蛋白質攝入不足,不能合成足夠的載脂蛋白A時,膽固醇就容易以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形式存在於血液中。雌激素可以促進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合成,從而對血管健康起保護作用。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膽固醇主要是體內合成的,如果肝功能不正常時,合成就會不足,血液中的蛋白丟失過多,如腎病綜合症就是高膽固醇血症。

食物膽固醇含量與影響吸收的因素

外源性膽固醇存在於動物性食物,不同動物以及動物不同部位,膽固醇含量並不一致。一般而言,紅肉的瘦肉中膽固醇含量高於白如禽肉和魚,肥肉高於瘦肉。貝殼類和軟體類海河鮮高於一般魚類,而蛋黃、魚子、動物內臟的膽固醇含量最高。根據每100克食物中含膽固醇的量可將食物分為三類:

每100克食物中膽固醇含量低於100毫克的食物稱為低膽固醇食物,如鰻魚、鯧魚、鯉魚、豬瘦肉、牛瘦肉、羊瘦肉、鴨肉等;

每100克食物中膽固醇含量為100~200毫克的食物稱為中度膽固醇食物,如草魚、鯽魚、鰱魚、黃鱔、河鰻、甲魚、蟹肉、豬排、雞肉等;

每100克食物中膽固醇含量為200~300毫克的食物稱高膽固醇食物,如豬腎、豬肝、豬肚、蚌肉、豬肉、蛋黃、蟹黃等。高膽固醇血症的患者應儘量少吃或不吃高膽固醇的食物。

植物纖維及茶水中的某些成分可以影響(減少)食物中膽固醇的吸收,所以,配合疏菜的食物有利於控制膽固醇的吸收。

膽固醇致動脈粥樣硬化的幫凶


膽固醇過多,特別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過多,是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已經有動脈粥樣硬化的人,必須控制膽固醇攝入量。

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並不是靠膽固醇的一己之力就可以完成,它需要很多的幫手,這些幫手包括:1

1.炎症損傷血管內皮:各種感染或非感染的原因,導致一些與炎症有關的物質在血液中的濃度過高,就可以造成對光滑的動脈血管內膜的損傷,在有「傷口」的情況下,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進入到血管壁內,逐步形成硬化斑塊。

2.血管壁的老化:有一種塑料管說是保用七十年,我想我們的血管能保用多少年呢,應該是不下於100年的,用得很了就變老化,老化以後,內膜有損傷,膽固醇就進去了。同樣造成動脈粥樣硬化。

3.壓力過大,A型性格:壓力過大及A型性格主要是引起機體的應激反應,而在應激反應時會釋入一些對血管有毒性的物質,同時某些免疫功能也有下降。也可以造成血管內膜受損,膽固醇進入其中。

4.其它因素。這些因素都是幫助低密度脂蛋白進入到動脈壁內,形成粥樣硬化斑塊。

控制膽固醇的對策

為了控制體內膽固醇過多,藥學家和醫生想了多種辦法,概括起來有:

1.減少膽固醇的食入量,高膽固醇患者在保證營養的前提下,儘可能選用膽固醇含量少的食物。

2.干擾膽固醇的吸收,如肉食與含植物纖維多的疏菜等同時食用。

3.用藥來控制排到腸道內的膽汁酸重吸收。

4.控制體內膽固醇的合成量。

5.通過運動等方式,使機體的熱量儘可能消耗掉,減少熱量的剩餘。

6.中藥目前已經積累了用於高膽固醇及動脈粥樣硬化治療的經驗。只有沒有循證證據,象他汀那樣明確告訴您:平均降低膽固醇多少,降低動脈粥樣硬化風險多少。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