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科普: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損傷後,本體感覺如何造成骨性關節炎

掰腿老黃 發佈 2020-04-26T11:35:24+00:00

參考文獻:[1]SchutteMJ, Dabezies EJ, Zimny ML, et al. Neural anatomy of the human anterior ligament [J]. Bone Joint Surg Am, 1987,69:243-247.[2]S

上節內容為大家介紹了什麼是本體感覺,詳見

本節將為大家介紹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損傷後,本體感覺有哪些變化~



小科普:ACL = 膝關節前交叉韌帶

一、發現膝關節的本體感覺的歷史

前交叉韌帶在維持膝關節的被動穩定性的同時,對於膝關節正常本體感覺的維持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早在1956年,Skoglund等就發現了ACL存在神經組織,之後的實驗證實了這些神經組織實際上就是大量的機械感受器[2]。


1984年,Schulz等第一次具體描述了人ACL的機械感受器,將其分為四類:Ruffini小體、Pacinian小體、Golgi腱器官和游離神經末梢[3] Schuttle等指出神經成分占ACL總體積的1%-2.5%,且大多數分布於韌帶兩端滑膜下[1]。


Johansson等的研究發現,支配acl的神經是發自脛後神經的後側關節神經[4]。ACL除了直接參與膝關節的靜態穩定性之外,還通過韌帶-肌肉反射來維持膝關節的動態穩定性。

二、膝關節本體感覺如何影響到骨性關節炎?

膝關節的本體感覺主要是感受關節位置以及運動的變化。膝關節本體感覺的缺失會造成膝關節的功能性不穩。ACL中存在著大量的機械感受器,保證了本體感覺的神經傳入。膝關節內存在重要的「ACL-膕繩肌反射」,該反射反應速度高於疼痛反映,即關節感受到異常位置時會快速的引起膕繩肌的收縮,向後牽拉脛骨,這對於保護ACL有著重要的意義。


ACL斷裂後,傳入神經受到影響,膝關節本體感覺出現了嚴重的損傷。有研究證明單側ACL損傷的患者,隨著損傷時間的增長會出現雙下肢本體感覺的退化,也就是說,一側ACL損傷會影響對側健肢的本體感受功能。

我們通常認為ACL重建手術只修復了ACL的解剖學功能,而本體感覺功能沒辦法通過手術來修復。因此,術後的本體感覺功能康復訓練就顯得尤為重要。

三、前叉韌帶損傷後本體感覺訓練非常重要

近些年,隨著康復理念的普及,ACL損傷患者對於術後的康復訓練也有著足夠的重視。但患者在術後大多注重肌肉力量和關節活動度的訓練,一般的患者很少注重本體感覺的訓練。國外對於ACL重建患者的長期調查顯示,ACL術後本體感覺的缺失與ACL二次損傷和對側ACL斷裂有著顯著的相關性。同時ACL術後本體感覺的缺失也會引起肌肉力量的缺失,長此以往會造成骨性關節炎的發生。因此,ACL術後本體感覺訓練就顯得尤為重要。

四、重建膝關節前交叉韌帶也是調整本體感覺

ACL損傷後,其本體感覺改變。關節鏡下重建了ACL,修復了韌帶的機械力學功能,但ACL作為膝關節本體感覺信號傳入裝置的重要功能,其恢復情況仍需要進一步的了解。臨床上發現部分ACL損傷的患者雖經過手術或保守治療,膝關節的力學穩定性得到回覆,但仍存在著關節不穩症狀,是運動水平難以恢復[5][6]有研究認為ACL損傷後膝關節不穩可能與損傷後膝關節的本體感覺改變有關[7][8]。


本體感覺在關節活動過程中提供關節的位置和運動信息,並在肌張力調節、肌肉控制方面發揮作用。本體感覺反饋機制在維持關節功能性穩定中起重要作用。在維持膝關節的前向穩定中,前交叉韌帶提供85%的靜態阻力,以阻止脛骨前移。



而ACL體積的1 %-2%是由機械刺激感受器構成,主要分布於韌帶的股骨和脛骨附著處,換能器樣機械刺激受體不斷向中樞傳入信息,這些本體感覺信息和視覺、前庭覺一起經中樞,通過反饋作用調節肌肉的興奮,進而參與到膝關節動態穩定性控制當中[9]。


ACL結構損傷時,不僅引起膝關節的力學改變,同時關節神經肌肉控制能力也受到嚴重破壞[10]。近年來,很多學者認為ACL損傷關節穩定性的重建,不僅應包括關節生物力學的重建,而且還應有健全的神經肌肉反饋機制的重建。


參考文獻:

[1]Schutte MJ, Dabezies EJ, Zimny ML, et al. Neural anatomy of the human anterior ligament [J]. Bone Joint Surg Am, 1987,69:243-247.

[2]Skoglund S. Anatomical and physiological studies of knee joint innervation of the cat [J]. Acta Physiol Scand, 1956, 36(124):1-101.

[3]Schultz RA, Miller DC, Kerr CS, et al. Mechanoreceptors in human cruciate ligament. A histological study [J]. Bone Joint Surg, 1984, 66A: 1072.

[4]Johansson H, Sjolander P, Sojka P. A sensory role ate ligament [J]. Clin Orthop,1991,268: 161一178.

[5]MacDonald PB, Hedden D Pacin O et al. Proprioception in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nd-deficient and reconstructed knees. Am J Sports Med 1996;24(6):774-781.

[6]Noyes FR, Mooar PA, Matthews DS, et al. The symptomatic anterior cruciate-deficient knee. Part 1:The long-term functional disability in active individuals. J Bone Joint Surg 1998;65A 154-162.

[7]Fremerey RW, Lobenhoffer P, Zeichen J, et al. Proprioception after rehabilit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in knees with deficiency of the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J Bone Joint Surg 2000;82: 801-806.

[8]Pap G, Machner A, Nebelung W, et al. Detailed analysis of proprioception in normal and ACL-deficient knees. J Bone Joint Surg 1999;81(5):764-768.

[9]Kennedy JC, Alexander IJ, Hayes KC. Nerve supply of the human knee and its functional importance. Am J SportMed 1999;10(6):329-335.

關鍵字: